暂时性肠套超声征象及诊断价值分析

2018-02-14 11:37房艳娟
交通医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同心圆肠套叠肠壁

房艳娟

(宿迁市洋河新区洋河镇医院彩超室,江苏223800)

急性肠套叠较常见的小儿外科急腹症,发病年龄在18个月以内,其中80%集中在3~10个月,发病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婴幼儿肠坏死、穿孔,严重者可以引起腹膜炎症、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1-5]。暂时性肠套叠由于能自行复位,不需要临床作特殊治疗,所以超声对暂时性肠套叠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6年8月经超声诊断的暂时性肠套叠患儿28例,并以同期诊断的持续性肠套叠16例为对照,分析暂时性肠套叠的超声特点,旨在探讨超声对暂时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暂时性肠套叠患儿28例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4.3±0.5岁。16例持续性肠套叠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个月~7岁,平均2.6±0.6岁。持续性肠套叠均行灌肠复位。暂时性肠套叠均未行复位治疗,实时超声检查或随访中套叠部位自行消失,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1.2 检查方法 采用开立S-1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迈瑞N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3~5 MHz腹部探头及7.5~10 MHz浅表探头。患儿仰卧,先常规腹部扫查,发现“同心圆”回声后再转动探头做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必要时让患儿侧卧,直到病灶完全显示清楚。记录包块的位置,测量横切“同心圆”包块的直径、纵切“套筒”的长度,外层肠壁的厚度,同时观察肠套叠部位的血流情况。严密进行超声随访复查,若患儿肠套叠声像图一直存在,且一般情况良好,每3~6 h复查一次腹部超声,直至典型肠套叠声像消失,可确定为暂时性肠套叠。如果12小时后复查超声套叠包块依旧存在,且套入部较长,并伴有肠壁增厚、水肿,应警惕持续性肠套的发生,如患儿出现机械性肠梗阻等临床表现,就可确定为持续性小肠套叠,应迅速行灌肠复位或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超声特点 暂时性肠套叠腹部超声检查仍可发现套叠部位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部分患儿伴有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包块内均未见淋巴结。暂时性肠套叠包块直径1.52±0.22 cm,长度2.60±0.56 cm,外层肠壁厚度较薄0.35±0.06 cm,分别小于持续性肠套叠的2.51±0.42 cm,3.16±0.62 cm和 0.51±0.1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特点 暂时性肠套叠28例包块位于右上腹6例,脐周8例,左上腹9例,左下腹5例。持续性肠套叠16例包块位于右侧腹12例,脐上2例,左上腹2例。暂时性肠套叠患儿临床症状较轻,大多数以阵发性哭闹就诊,年长患儿自诉腹痛,部分伴有呕吐、腹泻,无1例出现腹胀,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大便颜色无异常,部分患儿有饮食改变、肠炎或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暂时性肠套叠患儿均未行灌肠整复或手术治疗,在密切随访中肠套叠包块消失,症状完全缓解。9例在实时超声检查时肠管蠕动加快,“同心圆”包块慢慢消失,在3 h、6 h及12 h内复查超声时分别有8例、7例、3例自行复位,1例在24 h内超声复查时自行复位。

3 讨 论

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分为持续性肠套叠和暂时性肠套叠,前者需要紧急处理,否则有可能导致肠坏死,而后者则不需特殊治疗,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以前关于暂时性肠套叠报道较少,可能与临床及超声医生对其认识不足、临床症状不典型、低频超声检查容易漏诊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上高频超声的应用,暂时性肠套叠的诊断率明显提高[6]。Komecki等[7]报道,暂时性肠套叠约占所有肠套叠的17%,本研究中暂时性肠套叠所占比例更高。小儿暂时性肠套叠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常以阵发性腹痛或呕吐为主要症状。本研究未见患儿有腹部包块、果酱样大便或肠梗阻等肠套叠典型体征。本组患儿年龄6月~11岁,以3岁以上年长患儿稍多见;套叠部位以左侧腹部和脐周多见(占78.6%),符合小肠的分布区域,右侧腹部较少。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肠系膜发育逐渐完善,肠系膜较长的小肠活动较大,受各种因素刺激时,小肠容易套入,由于小肠生理性蠕动频繁,且无回盲瓣的阻碍作用,套叠也容易复位。另外,本组患儿暂时性肠套叠部位的血流分布均较丰富,可能与套叠时肠管激惹、肠壁病毒感染时炎性改变、肠系膜轻度受压导致血流轻度增加有关。

超声在诊断肠套叠上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已成为诊断暂时性肠套叠的首选辅助检查。研究表明,暂时性肠套叠的套叠直径小于2.5 cm,长度小于3.0 cm,部分可见肠壁蠕动,肠壁无器质性病变。本组暂时性肠套叠病例包块的直径及长度与上述研究基本相符。有1例年长患儿,套筒长度超过4 cm,亦未见肠道器质性病变。部分患儿合并肠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暂时性肠套叠的发生可能是这些肠道疾病引起的一种功能性改变,与一过性肠蠕动紊乱有关。本文结果显示,根据病情及时行超声监测,暂时性肠套叠患儿自发复位率3 h内为60.7%,6 h内为85.7%,12 h内为96.4%,24 h内为100%,平均复位时间为2.9 h。因此,对于声像图有肠套叠表现,而又怀疑暂时性肠套叠患儿,可暂行观察,无需特殊治疗,一般观察30 min后复查腹部超声,若患儿肠套叠仍然存在且一般情况良好,以后每3~6 h复查1次腹部超声,以防漏诊持续性肠套叠。

综上所述,小儿暂时性肠套叠以年龄稍长患儿的小肠分布区域多见,其套入的“同心圆”小、“套筒”短,套入部位肠壁血供可轻度增加,最主要是可以自行复位,此种特殊类型的肠套叠只需超声随诊,无需灌肠整复或手术治疗,以免过度治疗。

猜你喜欢
同心圆肠套叠肠壁
同心圆梦再出发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6 排CT 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作用探讨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同心圆变变变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