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政策下驻村干部的困境研究

2018-02-15 17:15茹作兵
西部皮革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驻村贫困村

茹作兵

“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的重要指示。2014年初,中央颁布了相关政策,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精准扶贫是对以往扶贫方式的补充,是中国进入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我国的扶贫事业由来已久,但是在这过程中,凸显出了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精准扶贫的提出,使得政府更加精确细化了扶贫对象和扶贫方式,从过去的区域性扶贫到现在的扶贫到户到人,体现了扶贫政策的科学性和有序性。不过,在现实情况中,也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扶贫缺乏灵活性,扶贫对象缺乏主动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 精准扶贫的基本内容

1.1 精准识别

笔者认为精准扶贫和以往的扶贫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在于精准识别。以往的“漫灌式扶贫”把某些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定义为贫困县、贫困村,但是却忽略了在这些地区已经达到小康标准的人口。当扶贫资源和资金固定时,“漫灌式”扶贫分配的资源对于贫困户来说远远不够,对于一些识别不精准的非贫困户来说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所以精准扶贫的提出极大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对于特定的人用特定的办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精准识别也不容易。在农村而言,农民的收入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或者打工获得,所以我们很难去评估农村一户人口的年收入,只能通过当地村委会和群众的推选。在这种情况下就精准识别的权力就掌握在了一部分人的手中。但是对于农村贫困群众来说,他们在当地本来就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在精准识别第一个阶段他们很有可能就失去了成为贫困户的这个资格,更不要说之后的精准帮扶等环节。但是随着电子信息的发展,农村每一户的家庭情况信息都在逐渐完善,这也会更有利于科学识别出最应该帮扶的群体。

1.2 精准帮扶

当精准识别出贫困群众后,接下来就需要对贫困户进行接触和帮扶。通过访谈了解他们的致贫原因和对未来的期望,这样就有利于针对不同的群众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脱贫。跟以往的“一刀切”不同,精准帮扶强调的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别人致富的方式方法不一定适合于所有人。所以说了解到致贫的原因后,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制定出相应的脱贫办法,这不仅可以立竿见影,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更有利于激发贫困群众的生产动力,重塑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展望。

1.3 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就意味着政府对贫困户的各项情况了然于胸,包括致贫原因,脱贫情况,扶贫效果等。通过对贫困户关键指标的对比分析,了解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此外,精准管理的这个系统对贫困户的认定有一个标准,也就是精准扶贫的对象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化的。当贫困户达到了脱贫线,系统会对他全方位进行一次评估,确认他是否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劳动能力,以防再次返贫。但在实际情况中会发生贫困户达到脱贫线但不如实上报真实情况不愿调出贫困范畴的状况,原因是他们不愿让政府的这种“免费资源”旁落他家。所以,精准管理有待进一步细化。

1.4 精准考核

精准考核主要是针对扶贫干部而言。通过对贫困户扶贫情况的实时监控,上级政府可以及时而又准确的了解到贫困户的受扶状况,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扶贫干部的动态和扶贫资金及政策的落实情况。这无疑对扶贫干部是一种压力与激励机制,促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切实为扶贫工作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精准考核的出现,将改变以往扶贫中“只扶不审”的状况,考核结果将于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息息相关。通过全方位的量化考核,对扶贫干部有了一个比较准确乐观的工作评价。

2 驻村干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困境

2.1 扶贫干部自身资源有限

在精准扶贫政策下,贫困村或者贫困户都会有驻村工作队入驻或者是有指定帮扶的人员。而且在很多地方政策规定,贫困户的贫困等级越高与之相对应的扶贫人员的职级也就越高。尽管如此,但是在帮扶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个人资源不足的情况。首先,政府给贫困户的救助资金是有一定额度的,在此基础上,贫困户的脱贫就全部压在了基层干部的身上。他们得为贫困户找资源,想办法脱贫。但是这就涉及到了个人资源的问题。当驻村干部进入到自己负责的村进行帮扶时,他们就需要积极从外面引进资源,这个资源包括政府内部资源和社会力量。政府内部的扶贫标准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去争取社会上相关企业的资助更为重要。但是作为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来说,他们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此外,就算争取到了资源,但是他们也会因此欠下人情,所以很多人在这个方面也并不积极。曾经一位贵州的扶贫干部曾说:“他们给贫困村争取到的资源和项目多是动用的自己的私人关系,找遍了亲朋好友,但有时就算是动用自己的社会网络也很难拉来项目。”因为对企业来说,利益最大化是他们的最大目标。当投入到扶贫的时候,显然已经注入了慈善因素,这会和他们的企业目标有出入,所以也能理解扶贫项目资源的稀缺。除此之外,扶贫干部的职务不同,社交圈不同,自身影响力不同,这都会导致他们调动扶贫资源差异较大。

2.2 精准考核的片面性

精准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效果,但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也使得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拥有扶贫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双重身份的驻村工作队工作人员,两处的工作都不敢耽误,所以他们就不得不在两地间疲于奔命。对于那些一个月只需要下乡扶贫三四次的基层干部来说也还可以接受,但是在一些地区,规定一年中的大半时间要待在农村扶贫,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一直在两地奔波。很多时候,机关的工作都只能累积到节假日去完成。这不仅拖慢了政府机关正常工作的步伐,也使得基层干部身心疲惫,严重拖垮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对于一些精准考核政策“一票否决”的地区,基层干部为了不触碰这根红线,只能通过常驻村来完成考核。

2.3 基层干部“社会人”属性的逐渐缺失

社会人假设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人”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在实际情况中,基层干部因为政策导向导致长期驻村,完全忽略了他们的社会人属性。作为一群有家庭、有朋友的社会人,他们长时间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对自己的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曾看到一个案例:妻子为了能和丈夫在一起,不得不去丈夫所在的贫困村。本来一个人的工作任务,最后却变成了一家人的扶贫任务,这极大地影响了扶贫工作人员的正常生活。

3 精准扶贫政策下对驻村干部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交流,积极共享资源

加强交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各部门间交流,二是加强区域间交流。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资源毕竟有限,因为部门的专业性,使得在一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也会有一定的思维定式。在这种情况下,部门间的交流和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到现在,接下来的任务将会愈来愈艰巨。单打独斗已经解决不了有些常年累积下来的问题,部门间的合作交流可能会碰撞出一些新思路、新方法,也会更容易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而区域间交流则主要表现在跨地区的交流协作。尽管精准扶贫要求因地制宜,但是全国范围内有相同扶贫方式和产业的村庄也绝对不少。这样一个大范围的协作,把全国的贫困户都串联起来,不仅会使扶贫工作有更多的新思路、新方法,更重要的是也会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当个体的的努力转化为一个团队的协作时,效果将大大改进。

3.2 完善精准考核的评价指标

“一票否决”的评价指标固然可以提高扶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却也给扶贫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多困扰。当扶贫工作人员无法满足贫困户有些刁钻的要求时,那他被上级约谈的时间也就不晚了。贫困户对扶贫工作人员评价的满意与否其实是不能完全体现扶贫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效果的。一方面,扶贫工作人员可能平时工作做的一般,但是在上级检查时却把面子工程做的完美无瑕,就很容易造成上级对扶贫工作人员评价的偏差。而另一方面,就如上文中提到,扶贫工作人员平时兢兢业业,但是因为没有满足一些村民有些不合理的要求时,那么村民的“不满意”反馈就会显而易见的影响扶贫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效果评价。所以,建立多方面多层次的精准扶贫考核也是势在必行。

3.3 合理安排扶贫人员的驻村时间

贫困户指定个人帮扶的扶贫方式固然会增强扶贫人员的责任意识,但是在另一个方面,也极大地限制了扶贫工作人员的生活。所以应该适当调整驻村干部的驻村时间,让他们也能有一个正常的生活。精准扶贫尽管更多的是对贫困户物质上的扶贫,但是,也不应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社会需要(精神层面)。这样做就可能导致这一部分人精神层面的贫困,尽管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对每一个贫困户、贫困村,可以建立一个不同部门间的扶贫小组,这样既能保证在不耽误本部门工作的前提下扶贫工作人员的协作扶贫,有利于调配资源,更能缩短单个扶贫工作人员的驻村时间。这样,既没有耽误对这个贫困村、贫困户的驻村扶贫,相反可能大大提高了扶贫效果,而且对扶贫工作人员来说也能回归正常生活。

这场脱贫攻坚战尽管难度很大,但是在党中央的统一带领下,坚信在2020年全国人民一定可以顺利进入小康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社会的力量,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积极深入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走访帮扶,集思广益,积极为精准扶贫献言献策。面对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我们应当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立足于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发展的政策方针。尽管越到后期难啃的骨头越多,面临的情况也越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和勇气,不仅可以鼓舞自己,给自己工作动力,而且也会激发贫困群众的生产动力。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中的时候,“脱真贫、真脱贫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唐任伍.习近平精准扶贫的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10).

[2]段应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回顾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9(11)∶6-11.

[3]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朱坚真,匡小平.西部地区扶贫开发的模式转换与重点选择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06)∶35-40.

[5]李小云.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N].人民日报,2015-11-06.

[6]张琦.产业扶贫模式与少数民族社区发展[M].民族出版社,2013.

[7]朱霞梅.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驻村贫困村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