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孙中山政治文化形象的演变*

2018-02-20 06:21楚秀红
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民革宋庆龄孙中山

楚秀红

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西方新史学的传入,由“显”入“隐”的孙学a桑兵:《提升孙中山研究的取径》,《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成果迭出。有关孙中山纪念、记忆、符号建构与传播、形象流变等研究方兴未艾。研究者有从政治文化角度考察晚清民国时期孙中山崇拜、纪念和政治象征的;b如陈蕴茜:《空间重组与孙中山崇拜》(《史林》2006年第1期)、《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总理遗像”与孙中山崇拜》(《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国家典礼、民间仪式与社会记忆》(《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及《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等;李恭忠:《中山陵:一个现代政治符号的诞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李里峰:《孙中山形象建构与政治文化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2期)。有以政治动员和国家认同分析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用意及主题变化的;c罗国辉、邵雍:《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孙中山纪念活动》(《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钟声、高翔宇:《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孙中山纪念与仪式政治——以〈申报〉为中心的考察》(《三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靳燕凌:《延安时期中共对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纪念的主题研究》(《湘潮》2015年第8期)。也有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岸孙中山纪念及其时代特征的。d如张海鹏:《五十年来中国大陆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评价》(《党的文献》2001年第5期);张建军:《中国大陆五十年来孙中山纪念活动述评》(徐万民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王连生:《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构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的历史记忆》(《南都学坛》2011年第6期);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魏文享:《孙中山“国父”形象在台湾的历史形塑与记忆解构》(《学术月刊》2011年第6期);郭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新中国成立以来孙中山纪念话语的时代演变》(《党史研究与教学》2017年第1期)。但既有研究多侧重于某一行为主体或仪式本身,而对不同行为主体及其价值取向、政治诉求和相互影响缺少区分和辨析,也疏于探析潜藏其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情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是国家的起步和变革期,也是孙中山形象评定国家化的确立期。本文拟突破单一视角,将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宋庆龄三方一并观照,尝试梳理比较三者在此期间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解读。

一、从“国父”到革命先行者:政权巩固和国家重建时的孙中山

(一)“国父”称号的终结与中国共产党解读的国家化。孙中山是辛亥革命领袖和中华民国缔造者。1940年4月1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a吴任华编撰、曾霁虹审阅:《孙哲生先生年谱》,孙哲生学术基金会出版,台北:正中书局,1990年,第163页。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非常重视纪念、宣传孙中山,视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把自身定位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上海孙中山旧居是孙中山晚年的重要活动场所,“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久未修理,损坏不堪。”1949年5月,上海一解放中国共产党即对其予以保存以资纪念,从“八月份起,始由人民政府招工具修”。b《孙中山诞辰上海陈毅市长访孙夫人致候》,《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4日第1版。并从优供给宋庆龄的日常费用和实物。c于俊道编著:《生活中的邓小平》,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286页。7月,在建党28周年时,毛泽东称孙中山是“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的代表”。d《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6页。10月,中国实现了新旧政权e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1949年1—9月),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567页。更替。在无产阶级价值观认同中,作为“资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孙中山,自然不再是“国父”。f中共 [20024]号文件,2002年11月修订的《关于正确使用涉台宣传用语的意见》中,规定“对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不直接称谓,可称为台北中山纪念馆”。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又把孙中山定位为“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g《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5页。此后,国家在正式场合或文书上提及孙中山时,则称其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共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等,藉以凸显“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的身份。自此对孙中山政治文化形象评价定下了基调。

(二)民革主导下的纪念与解读。孙中山诞忌两辰是解读、传播孙中山思想与形象的重要节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共中央决定在三年内先把国内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建立必要的政治控制和组织力量,然后再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故“执政第一年,主要力量放在安定人心方面”。h[美]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而“不要四面出击”。i新华月报编辑部编:《新中国五十年大事记》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8页。前五年,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大都放在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上,故常规性的孙中山纪念,多由民革中央和有关地方政府组织进行。这背后当然有“中共的关怀和支持”,j朱学范:《我与民革四十年》,北京:团结出版社,1990年,第300页。每次都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的宣传。当时,民革眼中孙中山的形象契合着国家建设的主题,并开始接受“革命先行者”的政治定位。

继续革命的榜样和动力。1949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孙中山诞辰日到来。中国国民党民主派代表会议在北京开幕,并举行纪念大会。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副主席何香凝提出继续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在毛泽东领导下将革命推向前进。k张建军:《中国大陆五十年来孙中山纪念活动述评》,徐万民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649页。会议宣言声明,民革要“继承中山先生之革命传统,宣告叛徒蒋介石反动党统之灭亡,并以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之一员,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之下,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而努力。”“务使每一个党员都能认识时代,认识真理,以集体主义代替个人主义,以协作精神代替主观偏见,学习中山先生进步和创造的精神,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l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0年》,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80、81页。是日上午,上海市市长陈毅、副市长潘汉年慰问孙中山夫人、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并参访修缮一新的孙中山故居。a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8页。孙中山的长眠地,南京市政府、市委会及各界代表举行谒陵仪式,向孙中山遗像献花。b《纪念孙中山诞辰南京各界代表昨谒陵》,《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3、14日第2、3版。当时,新华社华南前线关于孙中山故乡翠亨村获得解放的电稿及时登载于纪念期间的《光明日报》。c《孙中山故乡翠亨村宣告解放》,《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4日第1版。有趣的是,这次纪念仍沿用国民政府时期虚岁记龄法,以84岁来计算。第二年则做出调整。故曾出现两次孙中山诞辰84周年纪念。d王文隆:《孙中山年岁考》,《世界视野下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复兴——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组(未刊稿),2016年11月,广东中山。此后,孙中山纪念逐步常态化,并由民主党派和地方党政机关主导、组织,逐步上升为中央层面的国家纪念,尤其是“逢十”纪念规格更高,场面更隆重。e刘伟等:《政府、党派的辛亥革命纪念》,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1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88页。

反帝救国、解放全中国的精神象征。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毛泽东发出《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命令》。f新华月报编辑部编:《新中国五十年大事记》上册,第25页。几乎同时,镇压反革命活动也相继展开。11月12日,民革中央及北京市分部隆重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84周年。纪念主题是“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救国的坚决主张与革命精神,一致奋起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任务而奋斗。”会上回顾了孙中山革命事迹及贡献。仪式结束后,与会者“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问题”。g《民革中央暨市分部今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光明日报》1950年11月12日第1版。民革中央常委邵力子认为,如果孙中山还健在,他一定会提倡抗美援朝。h邵力子:《假使孙中山先生尚在人间一定要积极提倡抗美援朝》,《光明日报》1950年11月12日第1版。1951年3月12日,民革中央在北京举行孙中山逝世28周年盛大纪念会,称孙中山是“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先行者”。李济深报告孙中山革命事迹,着重论述孙中山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他提出:“在追念孙中山一生革命救国的伟大精神时,应该大家一致衷心地感激和服从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共同努力以求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彻底完成。”常委何香凝呼吁:“中山先生的信徒完成时代任务,必须为新民主主义彻底实现而奋斗。”i《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六周年民革中央举行纪念会》,《光明日报》1951年3月13日第2版。同时,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各界及民主党派也举行谒陵或瞻仰故居等活动。

上述纪念更重视强调孙中山的“爱国者”形象,紧扣“三大运动”的时代主题。如南京方面“一致号召人民继续发扬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重新武装日本;并从实际工作中支持农民完成土地改革,协助政府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活动,粉碎美帝国主义及蒋介石匪帮破坏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阴谋。”j《南京各界及各民主党派代表昨晨谒中山陵 饶漱石等凭吊中山先生上海故居》,《光明日报》1951年3月13日第2版。值得注意的是,1951年国庆节,毛泽东、孙中山的半身标准照并列刊于《光明日报》头版。虽均未标注任何文字,但前后相继的革命领袖形象不言自明。11月,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为纪念孙中山诞辰85周年发文,指出纪念的用意是贯彻“继续抗美援朝、开展爱国增产节约和思想改造运动”的三大中心任务,并认定孙中山革命的核心是“反帝反封”。在孙中山形象认定上,则转引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一说。k李济深:《纪念孙中山先生要为贯彻今天的中心任务而奋斗》,《光明日报》1951年11月12日第1版。

(三)宋庆龄的解读与跟读:被继承、实现、超越的爱国者。作为孙中山遗属和国家领导人,宋庆龄的言行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她更多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以其精神遗产增加中国的能量。在首届政协会上,她称颂中国共产党正在把孙中山的工业计划具体化。这一解读极大坚定了民革追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选择。l朱学范:《我与民革四十年》,第299页。1951年1月,毛泽东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是当前的三大运动。”“状元三年一考,土改千载难逢。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直到孙中山都没有做过,我们才做。”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84页。是年国庆节,宋庆龄即发文讴歌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与土地改革是“伟大的三大运动”。b宋庆龄:《伟大的中国三大运动》,《光明日报》1951年10月1日第3版。12月,她又向刘少奇表示:“我一直相信,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山先生的主张才能实现。”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90页。之后,她还向周恩来建议专门宣传孙中山的爱国事迹。d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宋庆龄书信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07-408页。1952年3月12日,中国福利会向宋庆龄敬送花篮以“纪念中山先生”。e原件上海市档案馆藏。转自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263页。此举几乎持续到她去世,以表达对其二人的尊崇。而宋庆龄则通过复信,结合时事来向外界阐释、传播她心目中的孙中山形象。

二、以俄为师的革命先行者: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孙中山

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阶段。两年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批准实施。f[美] 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第82页。当时,常规性的孙中山纪念,依然由民革中央和地方政府组织开展,中国共产党则适时介入,给孙中山的形象添加新的内涵。

(一)民革眼中以俄为师的“革命先行者”。随着中苏关系日益密切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台,学习苏联和总路线的语境被带进民革对孙中山的解读中。同时,“革命先行者”的主流定位被继续沿用。

1953年1月19日,民革中央二届三中全会致电宋庆龄称:“我们的会议集中讨论了如何迎接国家的三大政治任务,一致认为要效法我们的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不断进步的精神,遵照他以俄为师的教导,教育全党同志热爱苏联和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在伟大的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为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而奋斗。”g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305页。3月在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民革又提出深入学习总路线应发扬孙中山以俄为师、不断进步的精神,加强思想改造。h《民革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九周年》,《光明日报》1954年3月14日第1版。同时,华东及上海市领导,民革及其他民主党派代表,上海市政协和人民团体代表前往孙中山故居献花。之后,在相关活动中,民革延续上述孙中山形象的判断。1954年,何香凝强调提出民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宣讲孙中山”的主义和政策,使青年一代更爱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i何香凝:《总路线照亮了我的心》、《以俄为师不断进步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尚明轩、余炎光编:《双清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81-687页。

(二)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纪念与评价。革命活动家、爱国者、苏联之友。1953年2月23日下午,正在江苏考察的毛泽东拜谒了中山陵,向孙中山座像献花篮。这是毛泽东唯一一次谒中山陵。是年6月及次年9、10月,在讨论税制改革、制定宪法、国防建设时,毛泽东均又提及孙中山。j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第37、108、280、282、300页。同两年前一样,1953年国庆日,孙中山、毛泽东的半身标准像并列出现在《光明日报》头版,仍无任何解说。k《光明日报》1953年10月1日第1版。革命先行者与继承者并肩而立,显见对孙中山的尊敬。

自1955年起,我国各项建设都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最好状态。随着孙中山“逢十”纪念周期到来,中共中央正式介入并占据主导。具体则由全国政协出面主持,中国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共同参与。孙中山逝世30周年时,政府对北京孙中山纪念堂进行全面修缮,堂内摆设新塑的孙中山石膏像和1925年苏联政府赠送的水晶棺。莫斯科《真理报》等各大报纸纷纷发表纪念文章。《人民日报》跟进报道。l张建军:《中国大陆五十年来孙中山纪念活动述评》,徐万民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第651页。当天,政协主席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纪念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人大、民革及各民主党派代表共1000多人参加。次日,《人民日报》社论称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家、真诚的爱国者、伟大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伟大的友人。指出:“三十年前,临终之际他写信给苏联,申述他对于祖国前途的信心”,“中国工人阶级是祖国一切优秀遗产的真正继承者,它也继承和大大地发扬了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活动家孙中山先生的遗产。中国的成就已超过了孙中山先生三十年前的想望。”a《纪念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人民日报》1955年3月12日第1版。

毛泽东的全面解读与权威评定:“伟大的革命先行者”。1956年是孙中山诞辰90周年,国家已有精力操办纪念活动并把它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中央到地方迎来纪念高峰。11月11日,首都各界在政协礼堂开纪念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出席,并特邀13个国家的代表发言。毛泽东为大会题写“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纪念大会”。b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9页。《人民日报》刊发社论《孙中山先生永生》。《光明日报》刊发社论《永垂不朽》。北京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会”,毛泽东为展览会题词。同时,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提前拍摄的纪录片《伟大的孙中山》举行公映。c张建军:《中国大陆五十年来孙中山纪念活动述评》,徐万民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第652页。

当然,最具象征意义的当属毛泽东发表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该文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革命精神作了新的全面概括和科学评价,称其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称赞“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赞誉孙中山是一个谦虚的人,有一种宏伟的气魄,很虚心,为改造中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2日第 1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后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地位和形象的权威解读与评定,成为评价孙中山的“圭臬”。e张建军:《中国大陆五十年来孙中山纪念活动述评》,徐万民主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第652页。此后,各界几乎都以此为标准开展孙中山的纪念与研究,虽然时有发挥演绎,但万变不离其宗。11月12日,孙中山故乡翠亨村成立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政府对该馆的建设一直极为重视,投入大量人、财、物。f陈蕴茜等:《纪念空间与辛亥革命百年记忆》,罗福惠、朱英主编:《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第4卷,第445-446页。当时,经翠亨村民倡议,新建水库被命名为“逸仙水库”,g中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山市志》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29页。市政设施也承担起纪念的功能。

解放台湾的旗帜、祖国完全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对台方针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到和平统一的战略调整。前六年尤其是朝鲜战争结束后,“武力解放”曾是对台的一项基本方针和战略。至195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故首次调整对台方针,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并于1956年2月以《人民日报》社论《为和平解放台湾而奋斗》对外宣告。h刘洪涛:《大陆对台广播史研究》,北京:华艺出版社,2015年,第26、45、46页。每逢重要纪念日,留在大陆的国民党代表多通过广播或书信,突显孙中山的爱国形象和精神,构筑两岸统一的桥梁。1956年11月,民革中央副主席程潜对台喊话:“要紧的是,做一个勇敢的爱国者,学习中山先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精神。”i程潜:《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人民日报》1956年11月11日第3版。张治中也呼吁海峡对岸秉承孙中山反帝爱国精神,为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努力。j张治中:《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实现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九十诞辰并告在台湾的军政人员们》,《人民日报》1956年11月2日第4版。1960年,何香凝以孙中山遗言“不要为敌人软化”揭露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阴谋,告诫台湾同胞发扬爱国精神,积极推动祖国统一。k《民革中央举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4周年》,《光明日报》1960年11月12日第1 版。以上均是通过阐释孙中山的爱国者形象,增强台湾同胞的国家民族认同。

(三)宋庆龄的遵循与创新。以俄为师的革命家。这一时期,每逢孙中山纪念日,宋庆龄在沪时都会前往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献花。a《宋庆龄等前往中山故居献花》,《光明日报》1953年3月13日第1版。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和孙中山的亲属,她紧跟时代,既缅怀逝者又称赞国家领袖及联苏政策,b宋庆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编:《宋庆龄书信集》下册,第446页。甚至把学习苏联视为纪念孙中山的应有之义。在她眼里,孙中山是欢迎、赞成十月革命的伟大革命家。c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327、1349页。1954年,她还向全国政协提议在全国统一悬挂孙中山遗像。d杜述周:《我体会到宋庆龄对孙中山的忠诚及生活作风的简朴》,《孙中山宋庆龄研究信息资料》1997年第1期。

人民伟大的革命儿子。为筹备孙中山诞辰90周年纪念,从1956年10月至11月,宋庆龄在上海主持整理一大批孙中山文献和文物,还为新出版的孙中山《建国大纲》和《孙中山选集》题写书名。e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312、1488页。在纪念会上,她称孙中山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儿子”,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继承与超越。f宋庆龄:《孙中山——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儿子》,《人民日报》1956年11月4日第4版。

三、爱国反帝的大革命家、资产阶级代表等:反右时期的多维面相

19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左倾思潮蔓延,反帝、防资防修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7年至1965年,民革中央和个别地方继续着孙中山的纪念。g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50年》,第252-273页。中国共产党也在不同场合、话题中援引孙中山话语,赋予他各种丰富的面相。

(一)中国共产党的多元援引。整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合理性依据。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开展反官僚、宗派和主观主义。1958年1月,毛泽东提到群众整风、反右派问题,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可以作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一部分”。h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第289页。1959年8月他又称:“孙中山说:‘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也。’这句话是正确的。我们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属于这一类。”i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第134页。1964年,在审阅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毛泽东加写了“中国大革命家,我们的先辈孙中山先生,在本世纪初期就说过,中国将要出现一个大跃进。他的这种预见,必将在几十年的时间内实现。”j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447页。一句。

化解中苏矛盾的凭借。1960年8月,毛泽东会见调解中苏两党关系的胡志明时,就赫鲁晓夫不满中国修成吉思汗墓强调说:“我们并不崇拜成吉思汗……我们只崇拜孙中山,因为他搞辛亥革命有功。我们崇拜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也相当尊崇斯大林。这四个人都是外国人。”k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4卷,第443、444页。

学习、超越的对象。1962年,毛泽东曾三次公开谈及孙中山以论证反帝、反封的彻底和成功。6月,在武昌时他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情况就有了变化,但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没有打倒。”9月,他在会见锡兰(今斯里兰卡)驻中国大使时称:“中国曾经是几个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其间经过许多斗争,如太平天国、义和团,还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那是一次典型的民主革命,但都失败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斗争才成功了。”11月,他在会见印尼共产党时指出:“历史上资产阶级都不能解决农民问题。孙中山也不能解决农民问题。”之后两年毛泽东曾重提孙中山的资产阶级身份,仍视其为学习、超越的对象。1963年1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资产阶级学得会的东西,我不相信无产阶级就学不会。资产阶级的革命经验我们也要研究,比如孙中山的革命经验,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经验,都可以作为历史过程加以研究。”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107、160、161、172页。

“突出政治”者、被保护的人民英雄。1966年1月,毛泽东在听取陶铸、王任重等汇报工作时说:突出政治,不是说不要业务。有的同志重业务、轻政治,是方向问题,但不是说不要业务。孙中山讲过:“政治是众人之事。他比古人讲得好一点,但他不讲阶级。”“还是《共产党宣言》上说得对,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b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第552、553页。9月,周恩来制止红卫兵拟捣毁南京孙中山铜像、冲击上海宋庆龄寓所说:“孙中山的功绩,毛主席在北京解放后写的一篇重要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就肯定了的。他的功绩也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南京的同学一定要毁掉孙中山的铜像,我们决不赞成。每年五一、十一在天安门对面放孙中山的像是毛主席决定的。”c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51页。

(二)民革的转述与提升。在整风、反右运动中,民革等民主党派面临自我改造的任务。因反右扩大化,民革组织受到损伤,工作开展困难。此后在“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影响下,民革工作基本停滞不前。但每年孙中山纪念活动仍坚持继续举行,d朱学范:《我与民革四十年》,第5、301页。丰富着孙中山形象的认知。

爱国反帝的伟大革命家。1958年11月孙中山诞辰日,民革召开四届全国代表大会。李济深因应民主党派的改造要求和阶级划分,自认民革仍是“资产阶级的政党”,须加速社会主义的改造,争取尽早改造成“名实相符的劳动者和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称孙中山是爱国反帝的中国近代伟大革命家。e《民革四届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加速自我改造 投入战斗行列》,《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3日第1版。何香凝则借用“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一说,赞誉中国对孙中山追求的全部实现、超越和发展,并唤起解放台湾的热情。f何香凝:《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万岁》,《光明日报》1958年11月12日第2、3版。

反殖民主义的战士。1961年3月孙中山逝世纪念日,民革中央主席何香凝联系当时世界范围内的民族独立运动,重述作为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孙中山。同时,又把其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反殖民主义的坚强战士”。g何香凝:《孙中山先生的爱国反帝思想永垂不朽》,《光明日报》1961年3月12日第2版。

推动近代中国历史的伟大人物。1965年孙中山逝世40周年纪念主要由民革中央及沪、宁、粤地方政府开展。3月12日,民革中央副主席蔡廷锴、在京中央常委和中央委员卢汉等晋谒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向孙中山遗像献花。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党政负责人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也以不同形式纪念孙中山。h《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光明日报》1965年3月13日第1版。11月,在孙中山诞辰纪念集会上,民革中央副主席程潜用国家主席刘少奇的话称赞孙中山是“对近代中国历史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值得永久纪念”。并从孙中山反帝爱国精神出发,呼吁早日解放台湾。同时,何香凝也表示要学习孙中山的爱国反帝精神,且仍沿用“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的定位。i《民革中央举行集会纪念孙中山先生诞生九十九周年》;何香凝:《纪念孙中山先生,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反帝爱国精神》,《光明日报》1965年11月12日第1版。在1965年10月成立的孙中山诞辰百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中,刘少奇任主任,何香凝、程潜、邵力子、张治中等任副主任委员。j《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筹备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 刘少奇主席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1965年11月1日第1版。在所有副职中,民革占比最大。k副主任委员还有宋庆龄、董必武、周恩来、朱德、彭真、陈毅、李富春、贺龙、李先念、谭震林、陆定一、康生、谢富治、黄炎培、杨明轩、刘宁一、徐冰、高崇民、蔡廷锴、傅作义、谢觉哉、沈雁冰、许德珩、李德全、李宗仁、吴玉章、蔡畅、胡耀邦、熊克武、章士钊。何香凝之子廖承志兼任秘书长。l陈姗编著:《何香凝年谱》,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50页。

(三)宋庆龄的坚守与变通。这一时期,宋庆龄对孙中山的定位紧跟主流,在革命范畴内展开,对整风、“大跃进”等均有回应。但她尽量避谈其“阶级”归属,而强调其伟大、顽强的革命者与革命战士形象以及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承继关系,并用革命“先驱”代替“先行者”的成说。

从1957至1959年,她藉信函、写作、演讲、指示批示等提炼持续进步、勤俭朴素、认真谦虚的孙中山,及其作为人民的儿子、中苏友好历史创造者的形象。1961年9月,她在《辛亥革命回忆录》序言中称孙中山是革命民主派的代表,与上述毛泽东的提法完全一致。但她并未用阶级观点评判辛亥革命,仅视之为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a尚明轩主编:《宋庆龄年谱长编》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75页。1962年11月,她在《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一文中说:“孙中山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四十年的政治斗争,在他的晚年达到了最高峰。这一发展的顶点是他决定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一道进行中国的革命。”“直到最后一息,他依然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战士。”今天“中国人民就是用这样的斗争和努力,来纪念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的”。b盛永华主编:《宋庆龄年谱》(1893—1981)下册,第1498、1534、1515、1570、1619、1636-1638页。在孙中山形象遭到破坏时,她坚持书写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形象,称孙一生都是一个顽强的革命者,肯定其联俄、联共的政治选择,指明其目标已被实现、超越,其斗争中的坚定性和坚韧性鼓舞人心。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国经历了社会性质的根本变革。孙中山的“国父”盛名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转移而终止于大陆。在各方介入推动下,政府重新展开对孙中山的纪念与解读,建构起其政治文化形象“一体多面”的基本格局。其中,既有孙中山形象认知建构的时代演变,也有纪念和解读行为主体位置的前后调整:在新政权巩固和国家重建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定调,民革及地方政府出面主持;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起初仍由民革及地方政府主持,后期则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反右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面主导,民革完全变为参与和跟随者。身为国家领导人与孙中山遗属双重身份的宋庆龄,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和特殊的角色。

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民革及宋庆龄为代表的纪念和解读中,孙中山的政治文化形象得以形成、确立和传递,并有所区别和侧重,其中既有合流也有分流。合在对革命者形象的确认,其间虽有时代主题的不同反映,但作为民主“革命者”的孙中山被普遍接受。分在中国共产党强调与合法承继对应的“先行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提出“革命先行者”,到民革的沿用,再到1956年“革命先行者”形象的最终确定及1966年的再次强调。“先行”对应“后来”,从政治逻辑上接续中国共产党作为孙中山未竟事业的继承、实现和超越者的身份认同和形象建构。作为民主党派,民革在孙中山纪念活动中作用不可替代,但其解读亦前后有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两年,有原创性、优越感以及党际意识,视孙为“本党总理”、东方的“伟大巨星”等。稍后偏于跟随,重在追忆其革命生平,紧跟时代,强化参政意识,积极烘托孙中山的主流形象。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宋庆龄,相对来说握有较多自主空间,更多阐述革命、生活和精神维度上的孙中山,显示出比较稳定的价值认知。

猜你喜欢
民革宋庆龄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宋庆龄与养女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民革第十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剪影
万鄂湘参加民革基层支部活动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