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以国际标准引领21世纪全球化

2018-02-20 12:25吴维海
新时代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标准化标准

吴维海



和合共生,以国际标准引领21世纪全球化

吴维海1,2

(1.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北京 100038;2.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北京 100038)

“一带一路”倡议以促全球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高理想,体现了人类大多数人的共同价值观和普世梦想。它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与“一带一路”的核心内涵高度融合。通过多渠道传播“一带一路”,形成更多共识,奠定全球标准化建设的基石,激荡起“一带一路”的“和合之美”,悠悠奏出中华文化的曼妙韵律,才能更好、更快、更健康地推动全球标准化。

一、全球标准化的概况

近5年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多数国家和人们的共识。如何达成共识,降低关税壁垒,实现商品贸易和规则的互通互联,降低关税和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摩擦,提高国家和商务信用,成为有责任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识。

做加法:全球标准体系;贸易自由化规则;“一带一路”标准建设…..

做减法:中美、美欧贸易争端;各国标准分割;国际标准的单极化…

习近平强调,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坚决维护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换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促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份额和治理机制改革,积极参与制定海洋、极地、网络、外空、核安全、反腐败、气候变化等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

二、标准化的工作重点

标准化建设要久久为功。

首先,研究和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其次,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指示,推动标准化的国际化。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方加强规划和战略对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加强亚信、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建设,整合地区自由贸易谈判架构。要加大对网络、极地、深海、外空等新兴领域规则制定的参与,加大对教育交流、文明对话、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机制和项目支持力度。

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

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三、标准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带一路”与标准化战略实施的落脚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在国内,主要解决人民为中心的更高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二是在全球,重点推动解决全球人民的需求和全球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以及解决各国的政治、经济需求。

关于标准化的国际借鉴。目前看,国内标准化体系相对不全、流程复杂、专业化不高、资源投入不足等。

要学习借鉴欧美国家标准化领域的实践经验,主动参与和制定国际标准;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结合的方式,简化标准化审批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

四、标准化引领的经济对外开放

一是以标准化为引领,推动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

由低端聚集向产业链优化转变。明确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转型标准。延伸传统产业价值链;拉长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价值链,优先发展高端装备、休闲旅游、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环节。

由零散无序向产业聚集转变。探索园区开发和城市标准。推动相似企业或产业聚集园区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的产城融合示范区、转型升级先行区。

由低端向标准化和品牌化的中高端转变。优化丰富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以标准化和品牌化,引领并推动优势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方向布局。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确立创新标准。整合研究力量,实施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实现标准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由封闭向开放分享转变。制定对外开放标准。鼓励政府和企业之间在技术、人才、市场和平台等方面共建、开放、分享,鼓励企业抱团出海,以标准输出,融入“一带一路”和全球产业链。

由国内市场向全球市场转变。参与制定全球标准。树立世界眼光,构建全球范围的产品智造、人才优化、技术研发和资本运作等标准与规则。

由产品制造向生产性服务业和全球供应链转变。构建全球供应链标准。突出核心优势,提高全球产业整合和分配资源的能力。

由自我积累向资本运营转变。完善金融标准和团体标准。以资本运作促进产业转型和全球布局,实现“工厂厂长”向“资本家”的全面转变。

二是倡导设立或优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搭建双边和多边对话交流机制,构建国际标准和共享规则。国家和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最高境界和手段是标准制定与掌控。

三是制定标准化建设提升计划,完善标准化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标准与科技互动,将重要标准的研制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地区财政的支持范围,将标准作为相关科研项目的重要考核指标和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依据,应用科技报告制度促进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四是鼓励企业参与和主导标准化体系。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建设管理。

构建全方位标准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市场标准,精简优化政府标准,深化地方标准化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标准化军民融合。

塑造国际标准的民族品牌。实施品牌提升规划,建立我国国际标准化协调新机制,提升标准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加大与国际组织标准化合作力度,实现“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共建、共享。

国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国家支持在重要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注:本文是吴维海在2018年6月21日“中国标准化创新战略联盟第二次会议暨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助力质量提升标准化服务论坛”的主题演讲摘要。

2018-08-30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执行总监,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执行院长,主要从事政府规划、产业规划、乡村振兴、企业战略等研究,联系邮箱:icci2018@163.com。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