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看乡村振兴: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构建乡村振兴大格局

2018-02-20 12:25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乡村振兴课题组
新时代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潍坊融合农业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乡村振兴课题组



市委书记看乡村振兴: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构建乡村振兴大格局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乡村振兴课题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到山东考察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为潍坊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潍坊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咬定“走在前列”目标不动摇不放松,创新开拓,大力推动乡村融合、高质、均衡、特色发展。据悉,由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的《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筹备印发实施,对潍坊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总体设计和系统性谋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推进机制,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始终走在山东省、全国前列。

刘曙光书记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精准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和我们肩负的使命责任。重点准确把握“全面振兴”这个根本要求、“融合发展”这个大趋势、“农民增收”这个关键、“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和“健康有序”这个基本要求,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实现潍坊市乡村振兴。

刘曙光书记强调,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这既是总书记对潍坊农业农村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褒奖,更是对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激励和鞭策。对我市来讲,贯彻落实总书记“三农”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好总书记这一讲话的深刻寓意和内涵要求,以此为动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更加奋发有为、更加担当作为,确保继续走在前列。“诸城模式”是诸城市在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等不同阶段创新探索成果的总成。“寿光模式”是对寿光在蔬菜产业的生产、销售、技术、会展和标准输出等不同发展阶段改革创新经验的概括。“潍坊模式”是在总结当时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经验探索基础上的集大成。在总结提升诸城市贸工农一体化、寿光市靠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寒亭区一村一品、安丘市实施名牌战略、高密市实施区域化种养等经验做法基础上,聚焦农业产业化这一核心,“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在内涵上涵盖了“诸城模式”和“寿光模式”的精髓。贯穿“三个模式”的主线和灵魂是改革创新。一是始终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二是始终坚持改革的理念、创新的精神。三是始终注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与群众的关系。四是始终把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我们要始终以习近平“三农”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三个模式”的核心要义和精髓,以创新的理念、改革的思路,探索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新模式,努力在新时代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再创潍坊农业农村发展新辉煌,确保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鞭策激励和期待!

刘曙光书记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创造并丰富了农村改革的实践经验。尤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推进“三农”改革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省、全国农村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产业规模大但知名品牌少、产业链条短融合度不够高、市场主体数量多但层次不够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不够高等问题依然是制约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短板,依然为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因此,刘曙光书记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聚焦“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新局面”目标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标准化理念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进“三生三美”融合发展,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着力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潍坊贡献。要统筹规划,全域协同,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化、高质化、均衡化、特色化“四化一体”发展路径,加速“六转、六融”,着力实现“六升”,建成潍坊绿色田园、幸福家园、兴盛故园、和谐乐园“四园”美丽乡村。

专栏“四化一体”和“六转、六融、六升”:

融合化: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重点,致力于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产业内部融合。通过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引领带动,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加快培育农业“新六产”。

高质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致力于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立现代农业创新技术体系,打造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潍坊样板。实施绿色发展计划,建设精致绿色乡村。

均衡化: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四个优先,健全农业农村协调均衡发展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合理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权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衡化。

特色化:以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引领,致力于多点创新、开放发展。以“2221”工程为抓手,精心培育一批特色小镇、特色乡村和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园、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全面建设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打造农业开放发展先行区。

六转、六融、六升: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加速产业发展质效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三生”融合,加速农村生态环境升级;加快转变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加速农村生活品质升级;加快转变增收方式,大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融合,加速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与农民收入升级;加快转变文化价值观,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加速乡风文明升级;加快转变乡村治理方式,大力推动治理力量融合,加速乡村治理水平升级。

在空间布局方面,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坚持区域化布局、园区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注重大片区、大流域,实施整体性开发,不断构建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新格局。繁荣生产发展空间。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通过政府引导、统筹协调,推动产业差异化、错位化发展,实现跨域融合。加快发展蔬菜、畜牧、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机装备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服务业,通过示范引领、点线结合、面上推广,构建全市生产发展大空间、大格局。打造生态宜居空间。全域谋划,因地制宜,分类管理,有序推进,坚持一个规划一个盘子,推进生态共治互联互通。在水系发达地区的乡村体现水乡韵味,平原地区的乡村营造田成方、林成网的田园美景,丘陵地区的乡村打造山村风貌,沿海地区的乡村表现海洋风情。全面构建“三区、十一道、多点”的点线面生态格局。优化生活舒适空间。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适度集中的要求,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有序推进城乡人口流动、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形成分工明确、梯度有序、开放互通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明确细化县域、建制镇、中心社区及拟保留、合并、取消的村庄,按照“起点高、标准高”的要求,综合考虑建设形态、居住规模、服务功能等因素,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乡村试点工作,推动生态、富裕、宜居、文明、和谐村庄建设。自2018年起,每个建制镇或城市规划区范围外街道每年重点打造1-2个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到2019年,全面完成“镇村空间布局-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的乡村振兴镇村规划体系。到2020年,全市布局形成200个左右农村新型示范社区,建成20个田园综合体和20个特色小镇和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到2022年,30%以上的村庄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潍坊市实际发展需要,在产业、人才、文明、生态、组织、生活、科技、开放、改革、品牌等十大领域进行统筹部署,全域谋划。

在产业方面,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调活调优农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加速产业发展质效升级。以“4+2+3”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蔬菜、畜牧、林果、花卉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机装备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服务业,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多样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战略高地,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持续用力、走在前列。

在人才方面,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做好回、下、育、引“四篇文章”,通过优化人才服务,建立“专业—后备—服务”人才队伍,打造全流程创新创业链条、推动人才国际流动、城乡流动和跨区域流动,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在文化方面,加快转变文化价值观,大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加速乡风文明升级。以实施乡风文明“十百千工程”为引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文化兴盛,提振农村精气神,推动农村焕发文明新气象。深度挖掘潍坊市优势传统文化基因,重点实施农耕文化挖掘行动、海盐文化跨域交流行动、古代文化复兴行动、商周文化开发行动、红色文化传承推广行动和特色文化跨域协同发展行动,构建潍坊市优秀文化传承体系。

在生态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动“三生”融合,加速农村生态环境升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开展“百镇千村”特色风貌乡村创建示范引领行动和景点景区创建活动,塑造千姿百态、富有风韵的潍水村镇风貌。通过发展特色生态产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塑造美丽生态景观,推动生产生活低碳化、生态环境田园化、布局设计艺术化,建设精致绿色乡村,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精品样板、生态文明建设的精致典范。

在组织方面,加快转变乡村治理方式,大力推动治理力量融合,加速乡村治理水平升级。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在生活富裕方面,加快转变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加速农村生活品质升级。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动生活富裕的牛鼻子,着力提升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完善促进农民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科技进步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加速农业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较强竞争力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潍坊市农业质量优势、效益优势、竞争优势,打造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潍坊样板。

在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率先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农业开放合作新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务实的态度,推动农业开放发展,建设农业开放发展先行区,把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作为农业农村开放发展的龙头。

在农村改革方面,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成果,加强对农村改革的系统谋划和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农村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农业“新六产”发展新模式新机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动力。

在品牌建设方面,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塑造多层次品牌建设体系,打造农业“金字”招牌,打造更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地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品牌建设提升农业竞争力。

最后,刘曙光书记表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任重而道远,要坚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时间服从质量,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潍坊力量,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乡村振兴的潍坊经验。

猜你喜欢
潍坊融合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筝”艳潍坊四月天
风筝之都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