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2018-02-25 00:58冷远玲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40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法律

冷远玲

(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中心完小 贵州铜仁 554300)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当前,少年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其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多有存在,甚至违法、犯罪等问题也屡屡发生。加强小学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各部门、各学科、各环节等方面渗透法制教育刻不容缓,而语文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可见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多么重要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的做法,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个人认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面临的问题

1.信息多元化、社会环境复杂增加了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难度

近年来,信息传播多元化,各种信息通过网络、电视、书刊等方式迅速传播,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一些不良信息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在学生认识能力与辨别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当前社会环境复杂,私自对小学生开放的小网吧、游戏厅、各种娱乐场所正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不仅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对学生的成长也形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增加了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难度。[1]

2.教师法制意识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受学校教师年龄层次、学历高低、自身修养、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教师知法、懂法和运用法律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教师对于行业以外的法律几乎不关注,造成了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不能贴切地将教材内容与相关法律知识融合,法制教育渗透点切入不准确,出现生搬硬套现象,甚至出现渗透与课文思想相悖的法律条文,使得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渗透显得牵强附会,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使法律渗透方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不易接受。[2]

3.学生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道德、知识、法制教育中家长扮演着“教育者、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我校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且为多外出务工人员,几乎不关注法律知识,他们没有时间和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很难对学生起到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引导作用。

4.学生对法律知识接收能力差

受学生年龄、认知、兴趣特点的影响,加之我校多为留守儿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较差,特别是教师在渗透法律知识方式枯燥无味时,他们印象不深刻,基本是下课就忘、隔天就忘,学生没有自主接纳教师渗透的相关法律知识,造成课堂教学中法律意识培养效果不明显。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法制教育

《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学科教育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的主要课程,更是学生知识、道德、法制意识形成的核心。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法制教育?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拓宽法律知识面

法制教育需要懂法的人来实现,如果教师不懂法、不知法或对法律作歪曲的理解,就必然会造成教学实施中的错误,而且在教学法制渗透中,必须把握好法制渗透点,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喧兵夺主。因此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教育者正确理解法制教育的涵义,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与法制渗透的平衡点。

2.正确把握教材,结合生活事例渗透法制教育

课堂本身是枯燥无味的,世界的美丽在于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课堂教学也需要善于发掘,要善于将生活中的事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法制教育。例如:《掌声》一文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吸引。教学中我让学生赏析这些内容的同时,拓展讲述生活中残疾人生存状况,适时导入《中华人民共国和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条例,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残疾人是需要我们去关心、尊重和帮助的,知道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是得到相关法律保护的。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随着学生阅读体会情感升华,心被地震中受灾的孩子能否得救所紧牵。结课时我出示了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大地震中一些儿童遇难的画面,把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这样的灾难也许会发生在我们身上,再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相关条例,让学生增强了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援能力。这样的法制渗透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实际作用的,它不仅保护别人的权益,也与我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3]

3.抓住关键词句,在分析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分析重点词语时引导学生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在分析中引导学生讨论相关话题,适时渗透相关法律知识,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燕子专列》一文中,“专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为燕子设专门的列车呢?师生共同讨论后,我向学生抛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面对惨痛的教训,我们该怎做?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导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条例。这样学生把在分析词句中认识到的问题与国家法律相结合起来,法制教育效果更好。

4.文本与现实对比,加深法制教育印象

课本中的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轻松学习课文,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情感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好的景象与现实中的丑恶现象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金色的脚印》一文中,学生通过朗读、讨论体会到文章中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帮助,建立了大自然中人与动物互爱互助、和谐相处的友好关系。教学临近尾声时我出示了一组国家濒危动物的现存数据和人类猎杀动物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人类对动物的威胁、危害,再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条例,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是因为情感认识要帮助动物,从法律规定方面我们也要遵守条例,保护动物。这样学生更容易接收法律知识,加深学习印象。

5.关注学生内在情感,积极渗透法制教育

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师生在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中发展,把学生的内在认识与法律知识渗透结合起来。例如:《去年的树》一文中,小鸟一直在找那棵和它有约定的大树,学生心中自然会关心:这棵树到底去哪儿了?当读到故事结尾时,学生不仅会为这只小鸟失去朋友感到哀伤,更为这棵大树变成一根根火柴而感到挽惜。这时,我导入了森林大面积被砍伐的画面和相关数据,激发学生思想上对保护森林的共鸣,再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相关内容。这样让学生从课文中的一丝情感体会自主转化为法律意识,效果会更好。

6.关注课外阅读,多渠道渗透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不止是课堂教学,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法制教育也能融入其中,老师应该有效运用这一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大量健康课外读物,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培养其法律意识。例如:童话故事《莴苣姑娘》中,农妇因怀孕想吃莴苣,让农夫去女巫家偷莴苣,农夫便接连几次去女巫家后院偷盗。农夫一家是否应该受到惩罚?女巫是否有权抱走他们的女儿莴苣?班级阅读展示时这样的话题讨论引发学生对犯罪的认识,对违法的认识。如此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进行法制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

少年儿童的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才能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对于少年儿童的法制教育是多形式的、多渠道的,少年儿童法制教育工作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所有教师的重要责任和义务。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探究,不断寻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合适、更科学、更有效的法制教育方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法制法律
《民主与法制》杂志1000期大事记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让人死亡的法律
培养中职生法制意识探析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医养结合亟须法制规范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
有关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特点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