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2018-02-25 13:39张叶丹陈卉一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纪念馆

张叶丹 陈卉一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天津 300270)

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红色文化”指的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大潮洗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对美好生活地追求和向往,以多样化文化方式传承、记载、歌颂和承载这一历史过程和现实的文化综合体。[1]红色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了一座城市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资源。“千年中国看北京,百年中国看天津”,天津有着613年的历史岁月,是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也成为了一座拥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所以,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下高校《纲要》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载体作用,如何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当前《纲要》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开设以来,基于尊重历史的原则,相关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研究创新,但是该课程是一门关于讲述中国近百年来风云变化和翻天覆地的严肃历史,面对大班授课,文科理科学生共同学习的情况,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纲要》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一)教学内容枯燥

《纲要》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学难度大,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的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但是存在空洞理论说教的现象。部分文科学生认为是重复过去和其它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有学生认为是一门最容易通过考试的课程,加上课本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没有图片、故事结合的生动形象,容易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一门内容枯燥的课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成为了任课教师面临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取得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大部分任课教师仅使用单一传统的授课方式,师生互动性不强,学生被动接收知识,仅停留在课本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忽视与当前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技巧,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相对薄弱,存在参与行不强,积极性较差的现象。

(三)信息传播多元化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和内容的变得多元化。对于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辨别能力并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传播内容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历史虚无主义中错误言论及价值观和历史观的误导,如质疑戚继光、丑化刘胡兰和狼牙山五壮士,污蔑雷锋的言论,混淆是非,导致大学生开始怀疑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挑战。

面对传统教学活动和新时代背景下多媒体带来的挑战,对于位于天津的高校来说将天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是解决教学问题和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重要途径。

二、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教学中一直高度重视,最早在199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应把有关历史事件、英烈事迹、建设成就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中去。[2]2007年,《纲要》作为一门公共课在全国高校全面开放,该课程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教社政[2005]5号文件和教社政[2005]9号文件)。这为在天津的高校教师将天津地方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纲要》教学活动中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方向把握。同时,将天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该课程中丰富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国近代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社会经济的许多重大变化都是从这启动、演绎,许多新科学新事物从这里孕育、发端,近代许多历史人物在这里从事重要活动。[3]所以,天津也就有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觉悟社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纪念馆等纪念馆,历史名人梁启超、张学良、顾维钧、吉鸿昌、张自忠等故居;还有近代教育历史发展的典型,如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前身)、河北工业大学(“北洋工艺学堂”前身)等;同时,也有盘山烈士陵园、黄崖关长城碑林、金汤桥会师公园等抗日和解放遗址和一批现代红色文化资源。这些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佐证和物质基础,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四个选择”的教学目标。

(二)地缘文化环境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心理距离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从学生心理需求和实际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天津高校中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为例,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全国各地,他们中有部分人是第一次来到天津求学,至少将在天津生活四年。他们对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本土资源也就能够使大学生产生置身其中、亲临其境的感觉,因此,对于目前生活在天津的她们来说有着进一步了解天津历史文化背景的心理需求。通过将大家熟知的周围事物由现实到历史,由近到远,陌生到熟悉的逻辑顺序,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调节课堂气氛,还能够使他们在课余时间走向天津街头,产生进一步探究天津红色文化历史的渴望,从而激发他们把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的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现实深入结合有助于增强说服力

在《纲要》理论学习过程中,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全面了解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脉络,但是,实践证明单纯地理论学习方式效果十分有限。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历史史实相结合,注重将理论与社会热点结合分析,挖掘学生周围的红色文化客体,结合学生兴趣,通过广泛多样和行之有效的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各基层人民的探索国家救亡图存的活动和意义,在现实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和线索,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博物馆、纪念馆相结合穿插讲解,将会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在《纲要》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纲要》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新媒体时代的正确把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创新。

(一)充实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丰富理论内涵

课堂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纲要》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主渠道进行,因此,课堂内容的呈现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预期效果。课堂教学一般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包括课前导入、讲授和总结思考几个环节,可以根据《纲要》教学不同章节的不同特点,适当通过图片、视频和故事穿插引起学生兴趣,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时间、人物、内容讲清楚。比如在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可以结合1919年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成立的觉悟社的历史进行讲解,以及成立后邀请李大钊讲演,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讲到五四爱国运动的时候可以通过顾维钧故居回忆当时他作为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的据理力争开始导入。比如涉及到解放战争的章节,可以结合平津战役纪念馆和金汤桥会师公园进行讲述。因为平津战役纪念馆主题思想鲜明,陈列内容翔实是緬怀革命先烈、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时弘扬主旋律,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4]这样通过能够看得见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与课程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理解近代中国错综复杂的国情和历史发展规律。

(二)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拓宽学习渠道

实践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强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在当前多元信息化背景下的必然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和提高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比如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思政部充分利用天津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依托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基地,开展志愿者赴纪念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英雄人物的伟大之处。同时邀请纪念馆相关负责人进入课堂生动讲解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位同志的光辉事迹,使教学活动生动、形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思政部还利用天津市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大赛的机会,让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下课后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亲自到相关红色文化资源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从而完成与课程相关的微视频拍摄、PPT课件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此外,还通过课堂讨论,邀请学生表演话剧,扮演历史英雄人物等方式,吸引大家的关注度和注意力。

(三)重视运用新媒体,主动占领舆论阵地

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媒介成为了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利益多元、思想多样和观念多变的现象为《纲要》课程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不完善,社会阅历不够丰富,情感发展不够健全等导致其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导。因此,在新时代下,新媒体成为了弘扬红色文化德育功能的新阵地,这对加强网络空间文化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裂变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重视现实生活与虚拟环境的结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微电影、H5等技术形式直观、生动地介绍天津爱国主义将领,介绍历史名人故居、相关博物馆和纪念馆,渲染网络红色文化气氛,传播天津红色文化资源,增强《纲要》课程的实效性。同时,增加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使他们具备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判断对错的能力,通过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转变话语体系成为应对网络信息多元化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纪念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萧军纪念馆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秋收起义纪念馆
秋收起义纪念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