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2018-02-26 15:19
关键词:攻击性惩罚同伴

(义乌市宾王幼儿园 浙江义乌 322000)

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或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在中班,由于受一些攻击性行为较强的幼儿的影响,一些受欺负的小朋友有一定的恐惧心理,甚至不愿上幼儿园,使得老师和家长工作处于被动地位。而且,由于攻击性幼儿惹事生非,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使得老师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因此产生的矛盾,故而很多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感到头疼。攻击性行为如果延续至青少年和成年,还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社会性发展障碍,更加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或矫治,那么,这类孩子长大后还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1.自身原因

幼儿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缺乏分享意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和技能,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例如,中班的孩子看到自己的食物或玩具被别人拿走时,会表现出愤怒的表情和挑战的态势,如对方不理会,他接着就会冲过去攻击对方。但是缺少同伴交往的技能也会给幼儿的人际关系带来影响。现代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城市的儿童,绝大部分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在被成人包围的小圈子内,他们几乎没有玩伴,溺爱的家庭教养环境又使其养成了任性、自私等缺点,不会与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同伴交往频率增多,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同伴交往经验,同伴关系很不稳定,彼此间极易发生冲突。这样孩子们在一起相处就很容易出现相互打闹、抢夺等情况,进而演变为攻击性行为。

2.不当的教育方式

溺爱与纵容也会培养或间接鼓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许”时,他便从攻击性行为中得到了“奖励”,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性行为( 打、推倒对方等)获得了玩具,老师或家长不加理睬,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行为。在外打架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甚至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孩子受到这类夸奖,就会更爱攻击别人。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惩罚,使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不是从中获得“奖励”而是得到批评或惩罚,那他以后就会很少有类似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3.不良的社会影响

(1)家庭冲突和暴力

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突为幼儿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幼儿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获得了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攻击性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办法。有关实验研究也发现,目睹成人激烈争吵后,儿童对同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侮辱行为增多,这些说明,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或者家长脾气暴躁,经常与他人发生口角和争执,经常责骂和体罚孩子,这为幼儿习得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最直接的例证。

(2)同伴间不良行为的相互影响

人际交往不可能没有冲突。有些幼儿由于缺乏交往的技能而不擅于处理同伴间的人际冲突,常常用暴力简单对待,伤害同伴,其代价就是被同伴拒绝、被群体排斥,人缘差,反过来使他产生了挫折感、不信任感,甚至敌对情绪,这种心理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其攻击意向,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幼儿之间很容易产生行为上的相互模仿,幼儿许多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认同、模仿已具有这些特点的同龄伙伴而形成的。而且,这种模仿因两者间的恶性循环而逐渐升级。一个不擅攻击的幼儿在一个相互攻击的群体中,很快也会以攻击的形式对付其他幼儿。

二、教师应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教育对策

1.批评或惩罚

批评惩罚法是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与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行为的定性与否定,惩罚法也能像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2.表扬或物质奖励

表扬或物质奖励法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正面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予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辨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行为的良性发展。

3.沟通引导

沟通引导法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教师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并积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4.移情体验

游戏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习惯。在游戏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教师示范的游戏让幼儿参与其中,通过游戏让幼儿知道遵守规则和情感态度。

处理幼儿间的矛盾冲突时,教师应使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社会技能,并与幼儿社会认知的提高、社会情感的丰富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当幼儿间发生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首先应让幼儿把注意力从物质争夺上移开,然后向他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我们要先商量一下怎样才能玩好这个游戏。”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幼儿诉说、倾听彼此的感受和想法,让幼儿在说清楚自己想法的基础上了解他人的想法。而后,教师要帮助幼儿归纳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解决冲突的方法。当幼儿提出一个建议时,教师要请他们发表看法,引导幼儿选择出双方都同意的策略。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懂得:自身愿望要顺利得到满足,就必须要考虑他人的需求。最后一步,教师要协助、监督幼儿将解决方案立即付诸实践。这样可以使协商过程和结果经过实践的强化而巩固下来,以提高幼儿日后独立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攻击性惩罚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诱因及干预策略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寻找失散的同伴
留守高职生的控制欲、攻击性和焦虑、抑郁的关系调查研究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