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趣味故事 明晰寓言哲理
——以《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为例

2018-02-26 17:36江苏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215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15期
关键词:伊索牧童寓言

江苏苏州市勤惜实验小学(215000)

寓言就是利用一个虚构的故事,将自己想要诉说的话隐藏在故事当中。这既能够让阅读故事的人读懂其中蕴含的道理,又不至于太露骨地直接表达想法,让人不悦。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了《伊索寓言》中的几则寓言故事。从语言特点来看,这几则寓言故事都有着简洁精练、高度概括的特点。教师可以从讲述故事入手,逐渐引领学生明晰哲理。

一、品味语言,感知形象

寓言通常以简洁的手法来高度概括一个道理,或是比喻,或是拟人,或是反讽,多样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寓言的阅读津津有味。例如,在《伊索寓言》中,那只狡猾的狐狸、愚蠢的山羊、爱撒谎的小牧童……作者并未直观地将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在寓言中,但当你阅读时,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这些形象。这就是寓言的语言魅力,运用夸张的写作手法,将人物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例如,教学《狐狸和葡萄》时,寓言中写道:“狐狸馋得直流口水,想尽办法去够葡萄。”寥寥几笔,就将一个贪吃的狐狸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教学这一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大片的葡萄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只想要吃葡萄的狐狸,会怎么做。学生看到了大片的葡萄园,不自觉地咽咽口水,想着自己若能够跳高一点,再跳高一点,就可以摘到葡萄了。学生这趣味的表演是不是和文中的狐狸一样呢?教师让学生进行对比,他们更品味出了这一段描写的精准,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热烈起来。

二、揭示寓意,启发明理

每一篇寓言都有着自己的道理,有些是将动物比作人,揭露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有些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警示他人不能够这样做。教师既要让学生从寓言中感受形象,更要让学生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如果是好的哲理,就要让学生时刻谨记,在生活中坚持执行;如果是警示的寓言,就要提醒学生在生活中不要有那样的行为。

例如,《牧童和狼》这则寓言告诉了学生,如果你一直去说谎,便不会有人相信你,告诫学生不要成为像牧童那样的人。但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寓言的道理,学生的感触不会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请五个学生上台来,对一个学生说:“现在你假装自己肚子痛,需要有人送你去医院,看看剩下的四个同学会不会帮你,当他们选择帮助你时,你再告诉他们你只是开个玩笑。”趣味的课堂表演让学生充满了求知欲。扮演肚子痛的学生不知道教师想要干什么,剩下的四个学生也没有事先安排好的剧本,全靠临场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够看出学生最真实的反应。在表演过程中,第一次,四个同学都对这个肚子痛的同学表示关心,第一次听到他说开玩笑时也没有生气。当第二次还是这样时,只有三个同学过来,发现又被欺骗了,他们脸上都露出了不满的神情。第三次就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去帮助他了。这时,教师再去采访那四个学生,他们纷纷说:“第一次的时候可以当他是开玩笑,但是接二连三,我们也不愿意一直被骗!”是啊,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这时候教师再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去阅读《牧童和狼》,学生便能够直接说出“说谎多了,便不会有人相信你了”这个道理,教学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自主阅读,走进书本

语文教材中的《伊索寓言》只选用了三篇寓言故事,但语文教学并非只局限于这三个故事,我们更要与学生一起走进那个寓言的世界中,引导他们读整本书,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伊索寓言》时,最开始我让学生自由阅读,却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不喜欢第二则寓言。一方面是他们不喜欢牧童这个角色,另一方面是他们认为这个牧童在骗人,是很不对的。这其实是学生的一个主观意识的选择,去找寻吸引自己的内容进行阅读。所以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告诉他们:“现在呀,我们就要走进《伊索寓言》这个奇妙的寓言世界了,请你们闭上眼睛,仔细听,说说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在课外选择几篇寓言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这就为学生课后自主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埋下了伏笔,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走进了书本。

“千教万教,教学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四十分钟,哪一分钟不是在沟通,哪一分钟不是在教学。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在课堂的交流、沟通中不断提升自己,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伊索牧童寓言
牧童学画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牧童
寂寞的牧童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