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让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充满诗意

2018-02-26 15:19
关键词:慧能生活与哲学古典

(陕西省勉县武侯中学 陕西勉县 724200)

古典诗词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手段引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有利于丰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能够使学生在欣赏感受古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文素养,完善学生人格,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更好的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始引用,引人入胜

1.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哲学原理古典诗词的引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加清楚概念、理解原理、探究方法论。所以,开门见山式的引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古典诗词能使一节课的主题更加明了。学生在理解方面减少了困难,自然地在课堂学习中会感觉更加轻松。

2.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生活与哲学》课较之其他模块来说理论性更强。而传统的课堂只是空洞的说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利用古典诗词在课堂的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诗词烘托的气氛中,能激发学生听课热情,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二、课中引用,深化主题

在哲学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难懂的、讲解不清楚的原理概念可以借助古典诗词。让学生在唯美的意境中体会原本枯燥的哲理。下面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做几点具体的分析:

1.举例说明时引用

比如,在说明“规律的客观性”这一哲学原理时,可列举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天时、地利、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四季交替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直变化发展的,是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又如在讲述“物质运动的特性”时,可引用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是在写送别亲友时的离别愁绪,但是以站在楼头的视角,看着船只渐渐远去,生动形象地显现了物质运动的高低远近。这些时空形态的变化正是物质运动属性的体现。

2.论证分析时引用

例如,在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时可引用佛学故事中的诗句。唐代高僧宏忍和尚曾在挑选继承人前要求弟子们各作一偈,以考查其对佛教教义的领悟情况。其中大弟子说:“身似善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意为:佛性存在于心中,只要注意不染上世俗尘埃,就能修行成佛。小和尚慧能听了,另作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意为: 善提树、明镜台本不存在,一切皆空。慧能因为“空”得彻底,因而抢到了衣钵。这里便涉及到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便产生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慧能认为世界本无一物,是纯粹的唯心主义者。慧能的诗句即是论证了唯心论。

3.归纳知识时引用

例如,在归纳“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一目时,教师可引用两首诗词作对比。一首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另一首是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醇。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白居易的诗中,虽然在四月天气,大部分桃花已经落尽,但诗人在高山古寺中意外发现了一片刚刚绽放的桃花。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眷恋。而黄庭坚的词中则因为春天的离去而感动神伤。同样是面对同一自然现象,两位诗人却有不同的反映,这反映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最后得出人的意识虽然都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4.练习检测时引用

如在讲解完“矛盾的对立统一”后,引用南北朝诗人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和宋代王安石“一鸟不鸣山更幽。”进行对比。分析两人是如何处理“鸣”与“幽”之间关系的,结合哲学知识谈读你对该问题的认识。这时学生结合这节课所讲就会明白两位文人大师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分歧.王籍与王安石都是就一个主题“鸣”与“幽”之间的关系来讨论的。王籍不仅看到了鸣”与“幽”之间的对立,而且以一个“更”字解释了两者的相互依存。王安石的观点中提到“不鸣”与“幽”之间的统一,只看到“鸣”与“幽”之间的对立,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统一,因而王安石的观点是片面的。所以,引用古典诗词加强对哲学原理的练习,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终引用,回味无穷

古人说得好:“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巧妙地引用古诗词,设计好哲学课的结尾,可以把知识反复咀嚼,让课堂回味无穷。

例如,在结束“人生价值的实现”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尾:成功的一刻是多么让人欣喜,但是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辛酸。成功的高峰需要我们不断地攀登,下面请谨记王国维先生告诉我们的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个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最后祝同学们勇攀高峰!

从咿咿学语到接受高中教育,学生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到《生活与哲学)课的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的尝试是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的,这也是促进学科交融的一种表现。巧用诗词,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把教学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知识内化为动力,外化为行为,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

[1]罗竞.应把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课教学[J].中国教育学刊,2016(3):101-101.

[2]梁澜涛.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48-48.

猜你喜欢
慧能生活与哲学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怎样读古典诗词?
禅争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
《生活与哲学》教材辅文的特征、功效及运用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学生的“难”,老师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