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舜帝为道德榜样谈孝道

2018-02-26 15:19
关键词:历山舜帝所欲

(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山东菏泽 274000)

舜帝,亦称虞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是上古五帝之一,也是孔子所明确承认的几位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舜帝可谓是德的典范。《尚书.舜典》赞之曰:“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亦称颂道:“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在《中庸》里,也不乏孔子对舜的赞美:“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孟子更是把舜帝作为自己理想的“先王新人”形象而对其做了浓墨重彩的塑造,“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还在自己性善论的基础上得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结论。

舜帝的德行堪称完美,舜帝之孝,被儒家以为是孝之极,其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行人之所不能行,父母不慈,而他能顺事父母、克谐以孝,并且把对父母之爱敬发扬光大——以“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也因而成为为万世所敬仰、爱戴的孝祖。所以,谈孝道,我们不得不谈舜帝。

一、顺事父母,克谐以孝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舜帝的家庭情况:“父顽、母嚣、象傲”。《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史料所载的舜的父亲瞽叟很没有为人父的样子,他和后妻还有小儿子象视舜为眼中钉、肉中刺,时常想置舜于死地,舜大难犹可避,偶尔犯点小过却总是被重罚。而舜却仍能恭顺地侍奉父亲和继母、友爱兄弟,天天都忠敬谨慎,没有丝毫懈怠。

成年后的舜当了尧的上门女婿,更是遭到了父亲、继母和弟象的反对和不满。仁孝的舜仍接家人同住,其父瞽叟却欲除之而后快。“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尧帝赐给舜细葛布衣与琴,派人为其家修筑粮仓,并送了许多粮食和牛羊等。后母和象忌恨,使瞽叟害之。《史记.五帝本纪》载:瞽叟“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不得死。”瞽叟让舜上粮仓的屋顶涂泥,等舜上了屋顶,他从下面放火想把舜烧死,舜从房顶上拿着两个大斗笠像张开两翼一样跳了下来,才得以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后来瞽叟又让舜到井里去干活,可是,当舜下去以后,父亲和弟弟竟然往井里填土,想把舜埋死在井底。舜在井里挖了一条暗道,又逃走了。

在发生了亲人加害自己的事情后,舜不但对父母、弟弟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反而是“复事瞽叟爱弟弥谨”,“克谐以孝,蒸蒸乂,不格奸”,侍奉父亲、对待弟弟更加恭谨,用自己的孝心、爱心去感化他们,使他们不至于作奸犯科,犯下杀人重罪。舜“践帝位”后,“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道,封弟象为诸侯”,舜帝乘着有天子旗帜的车子去拜见父亲,仍以子之礼恭敬地对待父亲,还给予了弟象诸侯的封赏。

舜帝之孝还在于他的“终身慕父母”,他五十岁的时候还总是对虐待自己的父母依恋不舍,因为得不到父母的爱而“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他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关于这一点,孟子是这样评价的:“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 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舜帝处处受人欢迎和赞颂,又娶了好妻子,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却仍然很忧愁,这是由于得不到父母欢心的缘故。在舜帝看来,惟有顺从父母的意愿,使父母欢欣和喜悦,才能真正化解他心中的苦闷。因此,孟子发表感慨说:人们年少时敬爱父母,青年时喜爱活泼美貌的异性,娶妻后疼爱妻子,出仕为官以后则忠君爱国。而大孝之人则一辈子孝敬父母。直到五十岁以后仍然那么孝顺父母的人只有大舜。舜帝之孝,如是。

《弟子规》有言:“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不喜欢我们的时候,若我们还能以恭敬心对待父母、体谅父母、孝顺父母,这种行为是很难能可贵的。历史上有过像舜帝这样被亲人加害遭遇的人少之又少,而又有几人能像他那样把孝道尽到极致呢?

二、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被列为十三经之首的《孝经》开篇即言:“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古圣先贤有至高无上的品德,最为重要的道德和方法,用了之后,可以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天下和谐(以顺天下);二是老百姓家庭和睦(民用和睦);三是上下、尊卑没有怨恨、没有对立(上下无怨)。这个至德要道究竟是什么,孔夫子在第二句给出了答案:“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只有一个字——“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做人教育的根本。但行孝真的会有那么大的效用吗?舜帝的一生应该给了这个“大道”最好的诠释。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就是说,爱自己的父母是不敢讨厌其他人的,尊敬自己的父母是不敢怠慢其他人的。天子以身作则,为四海的百姓做好榜样,把爱敬在家里、在父母这里养成以后,再拿出去对待百姓,自然能够把德行、孝道发扬光大,而这样带动社会的作用效果是不可思议的。

的确如此,舜帝的“克谐以孝”以及他对道德境界的不懈追求感化、影响了很多人,“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听说了舜帝事迹的人们开始孜孜不倦地行孝、为善,“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他在历山耕作,历山的人都互相推让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互相谦让捕鱼的地方;在黄河岸边制作陶器,那里生产出来的陶器都不粗劣了。舜帝所在的地方总是很快就能发展成为有着良风美俗的大都市。甚至连动物都被舜帝的孝心感动,《山海经》中说,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舜帝之孝感天动地,舜帝也因此成为世人所尊敬、爱戴、效仿的孝祖。舜帝“践帝位”后,“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他把对父母的爱扩大到爱全天下之人,其广施仁政,造福于天下之民,最终得以“贤士归之,万民誉之”,终而天下归之。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今人行孝,可以以把孝道尽到极致的舜帝为道德榜样,“顺乎亲,孝于亲”,“克谐以孝”,“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并且能够把对父母的孝心发展成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无不是底父母”的仁爱之心。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践行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为尧舜”,达到“圣与贤”的境界。

[1]纪丹阳.史记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01.

[2]张瑞.反腐倡廉治本之道[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3.09.

[3]钟茂森.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研习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01.

[4]钟茂森.《孝经》讲解[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09.

[5]郑国茂.舜帝之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03.

猜你喜欢
历山舜帝所欲
冒死护友
《论语》“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章前半部分新解
天下为家
舜乡恋歌
亚历山大 战无不胜的征服者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真绅士
己之所欲 慎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