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8-02-26 18:30
许昌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现实

王 红 艳

(河南农业大学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 河南 郑州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的历史阶段,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是观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础,也为如何认识当前社会,开展“人”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学习和领会 “现实的个人”理论,对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理论的提出

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意识与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时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73“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强调生活决定意识,而且人是前提。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鲍威尔把人理解为“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把人解释为“类”,这些都是以概念、范畴为出发点,是一些抽象的观念。他们把“自我意识”当作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为改造世界就是改变意识,是一种思维活动,而不是现实的革命斗争,“批判家”“思想家”“智者”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进行了深刻批判:“这种改变意识的要求,就是要求用另一种方式来解释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借助于另外的解释来承认它。青年黑格尔派玄想家们尽管满口讲的都是所谓‘震撼世界的’词句,却是最大的保守派。”[1]66“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1]66。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先找出一个认识世界的前提和出发点,要根据以往现实经验,“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2]262,这就是“现实的个人”,有了这个现实的物质前提,才会有科学的历史观,从而才能走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述

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现实的个人”,“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67。对于这个前提和出发点,马克思、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人,而且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人类社会由无数具体的人和他们的活动构成,具体的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具体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这里所说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从纯生物学上看待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劳动生产、社会活动的人。第二,所有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67。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他必须首先从事物质生产和劳动,这种生产和劳动促成了人和动物的的区别。第三,人不能离开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获取的现有的和他们创造的两方面。不断从事着创造历史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现实的人和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以上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有机统一。“这个唯物史观的前提就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活动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有机统一。如果离开人去考察历史,只能是抽象的历史,而如果离开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那也只能是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3]。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三者关系时,还从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加以分析。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前提;二是人要持续生活就必须从事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三是人口的再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系列社会关系;四是历史发展的第四个要素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再生产都表现为既是自然关系,又是社会关系,一定的自然关系往往对应着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这些论述进一步论证了社会是“现实的人”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入论证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这一前提。

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总是把人放在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去考察,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离不开物质条件的人。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科学论证,是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

三、以“现实的个人”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现实的个人”,这可以说是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思想品德。其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无论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教育的专门功能和宗旨目标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受教育者个体为本,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为开发他们的潜能和潜质,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着想,归根到底,是为他们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着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实效,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研究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大学生就是高校中的现实的人,用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个人”理论作指导,就是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需要出发,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就是指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以关爱人、尊重人和发展人为原则,注重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关爱人,这是开展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要关心爱护学生,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各种的困难,保护他们的权益。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已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当他真正感受到教育者的关爱时,教育者倡导的思想就会入脑入心。其次,做思想工作要尊重人,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受人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认可、信任、尊敬和重视的精神需求。当尊重得到满足时,人会对自己充满信心,会对社会报以信任,对他人充满热情,并体验到活着的价值,会极大地增强自身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从内心激发出参与教育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大学生个体的人格,尊重他们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真诚、宽容地对待他们,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最后,以人文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发展人,这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发展人就是要激发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努力发挥其自身潜力,提高素质,提升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能动性的发挥,不断提高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4]。

(二)以“现实的个人”为核心,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人性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要使教育内容富有人性化,就必须在内容的设置上,充分贴近现实、切合大学生思想和心理。首先,赋予教育内容以时代特征。要用富于时代特色的价值标准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因为在校大学生是“现实的个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个人所处环境及成长阶段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良好效果,就必须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赋予不同的教育内容。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历史、建设和改革开放形势的教育,进行诚信教育、进取精神和合作精神的教育等等。其次,要使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要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其中生存问题又包括物质生存问题(即生活)和精神归宿问题(即信仰)两个方面。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很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和生存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赢得大学生的信任,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给予配合和支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增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解决大学生的合理诉求,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落到实处。如果忽视大学生实际的需求,不考虑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受到抵触,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最后,使教育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联系社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教育。要如实分析社会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忌夸大成就,回避不足。要不断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国情,了解政策,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历史机遇,增强历史责任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赋予教育内容以时代性和现实性。

(三)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所有教育内容的实现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随着大学生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通过传统主渠道,还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一是注重大学生自我教育。叶圣陶先生说,自我教育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要实现“不教而教”,“教是为了不教”,真正的教育是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5]339自我教育是一种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控制、调节自我能力的过程,自我教育是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二是开展双向对话式、讨论式交流。通过双向对话和讨论,以平等的身份交流和切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是共同参与者,对学生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单向灌输,而是以双向对话式、讨论式的方法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体现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激发学生主体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其创造精神,使其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

(四)以满足“现实的个人”发展为根本,营造浓厚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环境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思想是认识的表达,人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外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价值观念、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营造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指出的:“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影响大学生思想的环境很多,有社会背景和文化的影响,有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有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也有个人境遇因素的影响等,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创造适合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环境,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使其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世界形势,了解我国国情,同时要树立典型,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和激励他们。总之,就是要通过不断优化宏观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小环境,积极影响社会大环境,通过良好环境来影响人,引导人,塑造人。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张国富,孙金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社会主义研究,2011:(3)16-19.[4] 邵广侠.论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策略[M].学术界,2007(2):178-184.

[5]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现实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