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太极:掌握调息,以增功力

2018-02-27 01:40采访专家刘长喜北京中医药大学贾荣曼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2期
关键词:腹式习练呼气

采访专家刘长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本刊记者贾荣曼

太极拳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养生保健功法之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一些人的练习仅停留在身形姿势的初级阶段,令养生保健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有的人习练多年,动作虽看似无太大错误,却出现了膝关节疼痛、胸闷、高血压病、腹股沟疝等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本刊继续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学研究所刘长喜教授进行解答——

太极拳是意、气、形高度协调的动气功,“三调合一”(调意、调息、调身)是其最高境界。上期刘长喜介绍了太极拳基础阶段——“调身”的要领,下面为您讲解太极拳中级阶段——“气与形合”的相关内容。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气机的运行。气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三宝(精、气、神)之一。太极拳“气与形合”的阶段(称之为 “练气” “调息” ),就是练习呼吸与身形动作的协调一致。通过呼吸与动作的自然配合以及呼吸的深、细、匀、长、缓,“以气运身”,气形合一,从而“按摩”内脏、通畅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太极拳治疗和保健效果、增强体质。

1太极拳的呼吸要领

在此之前,首先为大家介绍两个概念:“拳势呼吸”“开呼合吸”。

太极拳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就称之为“拳势呼吸”,其具体要求是“开呼合吸”。对于刚开始习练呼吸与动作配合的人来说,既要考虑动作是否正确,又要考虑呼吸,这很难做到。往往注意了呼吸,忘了动作;注意了动作,又忘了呼吸。如果勉强按照呼吸要领去做,对身体反而有害。在此情况下,初期习练者就可以通过练习“逆腹式呼吸”来调息,有助于实现呼吸与动作的协调一致。

何谓“拳势呼吸”?

太极拳初练时,只需要在运动过程中,呼吸顺畅即可。当动作准确、熟练后,随着拳式之间变换速度的快慢与幅度,会自然产生不同强度的自然呼吸,还会伴随“嘘、呵、哂、吹、呼”等各种轻微的辅助声音,表明呼吸与动作已经自然、密切结合,动作中无形贯注了一种内在的力量。这种在意识指导下,与动作紧密配合的呼吸运动,就称之为“拳势呼吸”。

太极拳的练气功夫,就是要在这种不同的自然呼吸基础上,顺应动作的开合虚实,来提高呼吸的强度与深度。刘长喜告诉记者,如果能够掌握好拳势呼吸,就已经进入了太极拳的中级,甚至中高级阶段。

何谓“开呼合吸”?

清朝李亦畬在《五字诀》中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即“开呼合吸”。另有一些太极拳著作归纳为“开吸合呼”。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开合所指内容不同。“开呼合吸”中的“开合”以动作的内动和外发为标准,外发为“开”,内动为“合”。而“开吸合呼”中,“开合”则指胸廓的扩张与否,胸廓扩张为开,缩小为合。本篇将以动作的“开呼合吸”进行介绍。

太极拳练习要求时刻呼吸自然,“开呼合吸”就是符合运动生理学的一种呼吸方式。太极拳的行气运劲,由腰部主宰,运用缠丝的螺旋形动作,向着四稍(手、足)去的叫做“开”,为发;从四稍回归丹田的叫做“合”,为蓄。蓄与发相变,蓄能蓄得足,发就能发得巧。在身正、体松、轻缓的姿势和动作下,太极拳身法、手法、步法都要分清虚实。一个动作里,身、手上下左右都分别为一虚一实,步法转换时亦一虚一实。

太极拳练习时,开、实、发为呼,即是在做开的动作(如伸、进、开、发、放、拿、打等)时,应当呼气;从实上讲,虚逐渐变为实时,应当呼气。合、虚、蓄为吸,即是在合的动作(如屈、退、合、蓄、收、引、化等)时,应当吸气;从虚上讲,实逐渐变为虚时,应当吸气。在开合虚实的突然变换的动作中,呼吸时,应做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以“如封似闭”一式为例,第一个动作:右拳回收变掌,身体向后、下坐,两掌左右分开,斜向上举。这一动作属于合、屈或退,是由实转虚。因此,在做该动作时,应该吸气,小腹内收。第二个动作,两掌随身前坐而前按,属于开、伸或进,是由虚转实,应该呼气,小腹外放。

2逆腹式呼吸有助“气形相合”

为了尽快掌握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协调一致,刘长喜强调说:“首先练拳前,应进行逆腹式呼吸的单独练习。取站姿,进行调息36次以上,然后再打拳,如此可有助于实现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但在打拳时,要循序渐进,不要刻意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要忘掉有意识的呼吸,以日久呼吸与动作的自然配合为佳。”

刘长喜一再强调,每天练拳时,练习36息以上的逆腹式呼吸(调息),比直接习练太极拳更重要。

何为逆腹式呼吸?刘长喜介绍说,“呼吸方法分为自然呼吸和腹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分为了顺式呼吸和逆式呼吸。一般而言,顺腹式呼吸适合静养,逆腹式呼吸适宜动形。太极拳作为意、气、身高度协调的动气功,逆腹式呼吸是其核心的呼吸方法。”

具体操作:吸气时,横膈肌收缩,膈肌穹隆扁平。下腹部因腹肌收缩而被拉向腰椎。同时,上腹部因横膈肌收缩下挤,以及肋间肌和腹肌上部的放松而隆出。此时,肛门、会阴部微收。呼气时,横膈肌松弛,腹肌上段收缩,下段松弛,下腹部隆出,肛门、会阴部紧缩上顶。待呼吸尽,再行咽津,并使全身放松。

3呼吸方法错误,易致高血压病、腹股沟疝等问题

太极拳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至关重要。刘长喜介绍说,逆腹式呼吸作为太极拳呼吸的核心,吸气时,脚趾微勾、肛门微收,下腹内收,上腹一定要放松。只有在上腹放松时,才会给横膈肌穹隆留出充足的空间,使其变扁平、下压。呼气时,脚趾抓地,肛门紧缩上顶,上腹内收,下腹放松。此时下腹部是坚硬的,这一坚硬是由肛门紧缩上顶而来。(下腹内收和下腹隆出的交替进行,太极拳称之为丹田潜转)

逆腹式呼吸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气功学》在“逆腹式呼吸”部分,对其呼吸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阐述。吸气时,腹部内收,若此时上腹部不放松,就不能给横膈肌留出充足的空间。横膈肌收缩,穹隆扁平时,膈顶下降,遇到腹直肌的对抗,吸气肺活量就很受限,吸则吸不满。同时还容易出现横气闭结、上冲,甚至血压升高。呼气时,横膈肌放松,穹隆自然恢复。此时,上腹部内收,进一步上顶横膈肌穹隆,可使其呼气更加全面。通过吸气时上腹放松,呼气时肛门紧缩上顶,能够达到吸能吸得满,呼能呼得尽的目的。

刘长喜

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养生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陈式太极拳第4代传人、青城派武术第37代传人。

太极拳前辈者唐豪、顾留馨所著《太极拳研究》是一本盛行的好书,为后世习练太极拳,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但对权威著作也应批判继承,比如在本书(1996年2月第3版,2015年12月第17次印刷)第115页中,其将逆腹式呼吸描述为“吸气时,横膈膜自然上升;呼气时,肛门括约肌松开”,这与运动生理学有悖,其中存在偏差。但两位前辈者并非医学领域人员,所以也不能责怪他们。

从生理上来讲,无论顺、逆腹式呼吸,只要吸气,横膈肌必定会收缩,膈肌穹隆扁平;呼气时,横膈肌放松,穹隆自然恢复。呼气时,动作属开、伸、进等,此时基本是发力。比如太极拳的掩手肱捶,吸气时蓄积好,发力时呼气,呼气就要开合鼓荡,下腹要“鼓开”隆出,这时如果肛门括约肌放松,一用力就容易逼迫脏器下行,漏出体外,形成腹股沟疝。因此,呼气时肛门紧缩上顶,一方面使得功力进一步增强,更主要的就是不会出现由于发力而导致的副作用。

刘长喜强调说,习练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又称意拳)等内家功夫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逆腹式呼吸法,就容易出现高血压病、腹股沟疝、胸闷等因呼吸不正确而带来的问题。

小课堂

人体生理呼吸过程

呼吸的过程大致分为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指血液在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包括从外界空气输送氧气进入血液,以及将组织和血液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内呼吸则是组织和血液中的气体交换,指利用肺换气,将进入肺泡的氧气输送到血液与组织,将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呼出体外。

当采用逆腹式呼吸进行吸气时,由于横膈肌收缩,穹隆扁平,上腹部因此而放松、隆出,下腹部因腹肌收缩,将下腹拉向腰椎,此时胸腔容积增大,吸入更多的氧气,增加肺活量。

“逆腹式呼吸+丹田潜转”可以增加肺活量,加强内呼吸。当吸入氧气后,通过丹田处的左右、前后运动,可以充分活动丹田周围区域,促进组织与血液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最大化利用氧气,充分呼出二氧化碳,从而加强内呼吸。

编者注:太极拳 “三调合一”,能够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达到“气遍身躯不稍滞”的效果。在3月刊,我们将继续邀请刘长喜教授介绍“三调合一”的内容。

猜你喜欢
腹式习练呼气
把方向、厘脉络、精习练
——高三复习备考策略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腹式全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20 m 跨径直腹式小箱梁的开发应用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