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布啡在经腹全子宫切除中术后镇痛的效果

2018-03-16 02:33丁盼盼陶文辉
实用临床医学 2018年10期
关键词:经腹芬太尼子宫

丁盼盼,陶文辉,张 庆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合肥 230011)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见的手术类型,临床上,常根据患者年龄、子宫病变位置与性质来选用该术式[1]。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常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切口痛与内脏痛。纳布啡与舒芬太尼是常用的两类镇痛药物,本研究旨在比较这两种药物的术后镇痛效果,以指导临床用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共82例。患者均有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指征,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按病历的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年龄26~72岁,体质量45~62 kg,ASAⅠ—Ⅱ级。研究组:年龄25~71岁,体质量44~63 kg,ASAⅠ—Ⅱ级。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患者术前10 h禁食、6 h禁水,术前未服用激素类药物;常规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2 μg·kg-1、丙泊酚2 mg·kg-1与维库溴铵0.1 mg·kg-1,术中机械通气并维持麻醉效果,吸入1%~2%七氟醚,静脉泵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1),间断式注射维库溴铵0.03 mg·kg-1。手术结束前10 min,研究组予0.1 mg·kg-1纳布啡(宜昌人福药业生产,批号20170305),对照组予0.1 μg·kg-1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生产,批号20150410)镇痛,均予自控镇痛泵,连续注射2 mL·h-1,自控用药量:2 mL·次-1,预设时间:0.5 h,极限值6 mL·h-1。

1.2.2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24、48、60 h)、Rasay镇静评分(术后8、16、36 h)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

疼痛程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疼痛越严重。

Rasay镇静评分标准:烦躁记1分,安静记2分,嗜睡但行为可控记3分,睡眠状态可叫醒记4分,反应迟钝记5分,沉睡状态且叫不醒记6分。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不同时间点VAS、Rasay镇静评分比较

术后24 h,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60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8、16、36 h研究组Rasay镇静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时间点VAS、Rasay镇静评分比较 ±s,分

*P>0.05,#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 2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分别为3例、12例,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例

*P<0.05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是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以及结核性包块等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因为是侵入性操作,术后患者经常会在切口以及脏器等多处产生疼痛,引发周身不适,影响手术效果。故采用有效方式降低术后疼痛感,是临床治疗中的重点课题[2]。

纳布啡是一类新兴的阿片类镇痛药,具有激发受体生物活性,拮抗μ受体活性的功效。其药效优势为:1)抵达作用位置需要一定时间;2)能够有效缓解内脏疼痛[3];3)在药效发挥过程中,很少使患者产生呼吸困难以及药物依赖性等症状[4];4)若与他类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不会使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严重化,并具有减轻上述症状的功效,同时可以降低μ受体激动剂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状发生率[5];5)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范畴是1034,显著高于芬太尼277[6]。

本研究中,研究组有1例出现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但是症状轻微,对症处理后得到改善。观察组术后48、60 h VAS评分,术后8、16、24 h Rasay镇静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纳布啡具有良好的用药安全性,可用于经腹全子宫切除的术后镇痛。

猜你喜欢
经腹芬太尼子宫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全身麻醉术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无痛清醒镇静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术中的应用
子宫多了一坨肉——子宫纵隔
假如没有了子宫
经腹超声联合经会阴超声对孕晚期前置胎盘的诊断价值
经腹联合经阴道超声诊断妇产科急腹症的临床观察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对比观察
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联合应用对兔小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