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指引下的公益创业教育探索

2018-03-16 23:32谢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教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建设美好生活的重中之重。作为以运用商业模式为手段,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宗旨的公益创业本质上与十九大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点,它能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当然,公益创业的发展离不开公益创业教育,积极普及公益创业教育、探索公益创业教育模式必须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以奉献教育塑造青年,以创新教育引领青年,培育一批有崇高理想、有过硬本领、有责任担当的青年。

【关键词】十九大报告 公益创业 教育

【Abstract】President Xi put forward that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transformed into that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ever?鄄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Under this new situ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strengthen the forming of social insurance system and resolutely realiz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building a better lif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whose principle is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by adopting the means of business model, is internally spiritual agreed with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would promote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it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cours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s inseparable from its education. We must actively popularize education on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explore its education model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and cultivate the youth with correct ideology, dedication spirit and innovation so as to nurture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with noble ideas, excellent skills and responsibility.

【Keyword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6年度重大招标课题“科技园建设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编号2016ZDZB0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09-02

一、前言

公益创业又称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社会创新或公益创新,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1]社会价值是公益创业最根本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公益创业必须引入一种全新的运营模式以足以支撑它本身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从这一点上来说,公益创业应该是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角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公益创业相对于商业创业来说就如同“婴儿”相对于“巨人”,这不仅仅表现在创业实践中,更表现在我们的创业教育中。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对于公益创业来说既是机会也是考验。为了推动公益创业更好的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公益创业教育,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教育青年、塑造青年和引领青年,发挥公益创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公益创业机会

截至2017年10月初,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近75.58万个,其中有39.59万个社会服务机构、35.39万个社会团体、6028个基金会,另外还有300多万个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①。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預示着公益创业机会的逐步拓宽。从近几年的公益组织发展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出公益创业的机会主要有:第一,政府购买力度的迅速提升。2016年政府采购服务规模为4860.8亿元,较2015年增加1516.9亿元,增长45.4%。2017年,财政部和民政部出台《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政府新增公共服务支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部分,向社会组织购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第二,社会捐赠的逐年提高。截至2017年9月,各级民政部门认定和登记的慈善组织已达2500个,其中给予公开募捐资格的596个;慈善信托备案38件,规模约9亿元。近五年社会捐赠每年都保持500亿元以上。第三,公益创业形式丰富多样,领域逐步拓宽。公益创业形式包括创建非营利性组织、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等。公益创业领域则覆盖到残障、青少年、老年人、妇女儿童、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第四,《慈善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进一步为公益创业扫除了障碍,明确了发展的界限,激活了内在力量。第五,相对于商业创业,公益创业具有投入少,风险低等优势,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公益创业具有更高的成功率。

三、公益创业教育困境

1.公益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目前,公益创业教育大部分还停留在志愿服务教育阶段。从本质上来说,公益创业教育与志愿服务教育既存在着联系又具有很大的不同。志愿服务它本身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因此,志愿服务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公益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以社会价值为主要目的,但同时它具有偏向商业的运营模式和方法。[2]志愿服务可以不用考虑盈利,但是作为公益创业必须将微利作为组织持久发展的重要部分。因而,我们单纯地进行志愿服务教育是不够的,也是不足以支撑公益创业的发展。公益创业教育要改进思想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只有打破思想理念束缚,公益创业才可以快速发展。

2.公益创业价值教育模糊

2006年,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获得诺贝尔奖,全球范围掀起一场公益创业热潮。在中国,公益创业引起了青年大学生的浓厚兴趣。在青年大学生们开来,公益创业既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承担社会责任又可以实现微利收入,实在是一举两得。然而,实际情况是公益创业的热情淹没在商业创业的洪流之中。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公益创业价值教育模糊。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的要强化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公益创业本质上不应该是金钱教育,唯钱是举,而是应该将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衡量和评估。此外,公益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奉献意识教育,他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促进公益创业项目的快速发展。以商业教育和奉献教育相结合的公益创业教育必须要明确价值教育理念,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教育观念,公益创业才能够历久弥新。

3.公益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完善

高校是公益创业教育的主体,青年大学生是公益创业最重要的实践者。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公益创业教育意识不足甚至是无意识。相对于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公益创业教育却面临着无学科定位、无专业队伍、无培养方案、无课程体系、无实践基地的五无局面。公益创业教育理论亟需得到研究和发展,公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亟需完善,公益创业教育学科队伍亟需形成。比如,目前学界在公益创业的定义方面有很多:伯恩斯坦(Bornstein David)则把“公益创业”视为一种“非营利性”的企业行为,其主要追求社会目的 , 盈利主要投资于企业本身或社会 , 而不是为了替股东或企业所有人谋取最大的利益。[3]湖南大学唐亚阳在其著作《公益创业学概论》中指出,公益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成果,是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4]凡此种种,公益创业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得到一致的认可,以此在公益创业教育中也没有办法进行统一。

四、十九大精神对公益创业教育的指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社会建设上,十九大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十九大报告的描述来看,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发展平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1.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青年

思想政治工作既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从党执政之初到习总书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思想,党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西方意识形态逐渐渗透到中国,特别是在公益领域,有部分非政府组织以支持教育、文化、人权、环保等名义成立基金会或从事相关活动,企图甚至已经从事危害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为此,2016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表决通过。由此可见,在公益创业教育中应不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加强青年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青年投身公益创业的实践中。

2.以奉献教育塑造青年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奉献的诗词。2016年,中国青年报和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报告2016》,报告显示72.97%的青年创业者的动机为“回报社会”。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5]奉献意识作为公益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它与公益创业密不可分。作为以实现社会价值为目标导向的公益创业,他必须要求创业者具有坚定的奉献精神,只有这样公益创业才会永葆本色,不变初心。因此,公益创业教育中必须将奉献教育作为核心。

3.以创新教育引领青年

从哲学上说创新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十九大中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60次提及创新这个词,由此可见对于中华民族偉大复兴来说创新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而创新教育就是这样一种方式,它是以培养青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公益创业领域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没还需要青年能够创新方式借助商业的某些手段和方法达到长期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教育引领青年关注社会问题,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发挥青年的创新创业能力,以此夯实公益创业教育。

注:

①来源于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

参考文献:

[1]林爱菊,唐华.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困境及对策探讨[J].大学教育科学.2016(04)

[2]仝东峰.高校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价值观教育并重的教育范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

[3]张睿,潘迪.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15(06)

[4]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83-4

[5]杨永志,许立新.奉献精神的时代意义[J].党政论坛.2013(12)

作者简介:

谢飞(1992-),男,安徽铜陵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益创业研究。

猜你喜欢
十九大报告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专题化教学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运用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蓝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球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