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提升高中生语文素养的相关性

2018-03-16 07:49赵可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高中

赵可欣

【摘要】文学经典作品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常规内容,也是学习过程中课内、课外重点的阅读素材之一。随着教育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国家和社会对语文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除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注重对自身综合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以有效的方式加强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提升语文学习效果。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当前高中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现状,展开其与提升语文素养的相关性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学经典作品 阅读 高中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074-02

语文素养是教育阶段需要全面培养和提升的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提及语文素养,通常人们认为其难以理解,简单解释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文字语言、语文能力、语文思维、语文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以及人文素养等的集合[1]。高中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点阶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是学习的关键,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众多文学经典作品,在阅读过程中,作品中表现的思维、品质、文化、审美要素都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息息相关。因此在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中,采取有效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对此展开探讨。

1.高中文学经典作品阅读现状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经典作品占有很高的比例,如鲁迅、朱自清等著名文学作家的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频繁出现,除教材中的必修课文,课外阅读也会涉及大量的文学经典作品。但从高中阅读现状来看,多数高中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只在语文课堂某一课时的学习中,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而其阅读的目的也在于完成课后的习题,由此课堂气氛并不活跃。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学生应该充满生机与活力,对阅读充满热情,而现实正好相反[2]。高中语文是学生的必修科目,语文阅读的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高中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应该建立在“情”与“美”的体验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作品语言、文字、思想、精神、内涵等内容分析和鉴赏,用耐心去阅读文学经典作品,逐渐深入体会文章的精髓和内涵,在作品的影响和熏陶下不断提升。

2.高中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与语文素养的相关性

2.1文学经典作品是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载体

斯特劳斯说过:“今人已无法与古人直接交谈,因而不能通过聆听循循善诱的言说,来接受其教诲和点拨”,文学经典是中华几千年以来的知识沉淀,拥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3]。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相应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因此在文学经典作品日益被人们遗忘的现状之下,在语文课堂中开展有效阅读,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思想,感受文学作品的深刻艺术魅力,学会在阅读中感受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感悟人生的多姿多彩。文学经典作品是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有效的阅读能够激发我们的语文思维,提升语文情感,增加审美意识。

2.2文学经典具有陶冶阅读者情操的重要作用

历史至今,古今中外的优秀思想文化多在文学经典作品中体现,可以说文学经典作品是历经千锤百炼最终遗留的文学精品。文学经典作品中包含世代哲人先贤的精神思想,展现了诸多文学作家的文学手法,其中不乏对理想的精神追求、对社会丑恶的披露、对伦理道德的弘扬,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内容。文学经典作品具有陶冶阅读者情操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提起戴望舒,“丁香一样的姑娘”立刻浮现眼前, 提起《 海燕》,一股强烈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扑面而来,这都是文学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总能给人以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获、有所思、有所悟。

3.在文学经典作品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策略

3.1 挖掘文学经典作品的深刻含义

从当代高中生的发展现状来看,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但在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效果更为显著,这与高中的实际课程安排相关,但人文素养较低是当前的重要问题[4]。人文素养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于高中生而言,现今的教育讲求实效,对知识工具化的倾向严重,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熏陶,导致人文素养始终提升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语文人文素质教育层面, 应贯彻人文精神, 在教育中促进学生人文态度的形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要多加阅读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粹、文学经典作品,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含义,将其中包含的人文性、渗透性、审美性充分挖掘,从作品阅读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同时激发自身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各类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交叉性,例如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的课堂阅读中,项羽和刘邦是当时抗秦军的代表性领袖人物,结合唐代杜牧的《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李清照的《项羽之死》等经典诗词绝句进行阅读,展开不同朝代经典人物对两个主人公的分析,更充分地了解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从多方面鉴赏和理解文章,通过文学作品的当下意义的发掘,并展开相关性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够有效充实自身的精神和思维,在不断的学习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文素养。

3.2 以文学经典作品丰富语文内涵

人文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面对当前的人文教育需求, 文学经典成为了丰富语文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学经典之所以稱为经典,因其包含的内容、形式、精神丰富,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文学经典作品的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并将其中的内涵、精神、知识转化为己用。在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和解析,能够发挥其精神哺育作用, 提升思想境界[5]。高中生在学校学习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各科目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应该在学习中懂得生活,热爱祖国和故乡,知晓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如此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文学经典作品将历史、古人的文化经典有效传承,同时也促进人类的精神、道德、思想精粹弘扬和发展。从历史至今,不乏文人志士从经典文章中汲取营养,最终获取了巨大的成就,因此高中语文学习中,阅读文学经典阅读,能够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发展等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语文内涵,提升语文素养。如高中鲁迅的文学经典作品《祝福》,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悲惨的妇女形象,她既被剥削阶级折磨,又被同阶级的看客们讽刺,最终精神崩溃而死。这一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够让我们充分认知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性”,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对历史社会、现代社会的反思。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进行自我反思,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身是否如祥林嫂一般亦或是如一众看客一般。

3.3在阅读鉴赏中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

文学审美是语文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 以文学经典作品为出发点,加强对经典文章进行阅读鉴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背景、艺术特色、主旨、语(下转第76页)

(上接第74页)

言风格等等,能够将语文阅读效果提升到全新的境界。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应该以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为出发点,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鉴赏,同时互相推荐同样历史背景下的其它作品,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深刻理解同样的历史环境下,不同作者的思想以及表现手法。此外,在语文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鉴赏过程中,将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等知识有效引入渗透,可有效扩展思维,提升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鉴赏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指导即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旨、思想等的阅读和鉴赏,提升审美,并将所学习的优秀精神、思想内化,培养高尚情操, 塑造良好人格。

参考文献:

[1]李杭媛. 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初探——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经典阅读”课教学实践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02:104-111.

[2]刘中黎. 从文学史家到语文教育家——读《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及其他[J]. 课程·教材·教法,2014,06:49-54.

[3]严丹青.国学经典在语文教材中的渗透——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选文为例[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101-104.

[4]靳彤.强化作品细读 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16,12:84-90.

[5]吕泉.核心素养理念下高职语文第二课堂的目标定位及实施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17-121.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阅读高中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