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传播与到达探究

2018-03-16 08:03史晓琼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

史晓琼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中教学信息与管理性信息出发,阐述了管理性信息的分类、传播模式、传播方式以及管理性信息到达率问题。

【关键词】管理性信息 信息传播 信息到达率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18-01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良好的课堂环境、井然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而这些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课堂管理是否能有效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同时能为师生提供一种和谐、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为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一、课堂教学中的管理性信息

课堂管理服务于课堂教学,对它有辅助、促进作用,怎样运用课堂管理最大程度的促进课堂教学的进行,这是我们所关注的。

管理性信息又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1.显性的管理性信息,这种管理性信息是指那些在课堂中容易被学生感觉到的并能及时引起学生回应的信息,主要以口头语为手段进行传播。比如,学生问题行为的对策,突发事件的处理,师生交流等。

2.隐性的管理性信息,这种管理性信息是指那些不易被学生察觉但同样对教学信息传播起到重要影响的信息。比如,课堂规则的建立,座次,课堂组织,备课等。

二、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传播

管理性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1.语言符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们用来进行传播和思维活动的最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通常使用两种形式的语言。(1)口头语言,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是通过口头语言来传播信息的,即为“口耳之学”。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的传播主要也是通过口头语言实现。(2)书面语言,大约公元三千年前左右,人类发明了文字,使以前不能记录储存的仅以口头语言传播的信息可以长久的储存并超越时空限制将信息传播出去。在课堂教学中,文字符号传播与语言符号传播是有机结合的。

2.非语言符号。在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主要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中的体态语言,声调传播的。1)体态语,体态语是以人的具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体态语和口头语配合使用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体态语中的表情语,眉目语,手势语和空间距离语。2)声调,声调是口头语言的附加和补充。

三、管理性信息到达率问题

信息到达率是指媒体发布的信息内容对接受对象的信息需求的有用程度和影响能力。课堂中,信息的受众比较集中,通常是同龄的学生,所以受众特点更加明确。为了保证教育的有序性,使教育活动有效地进行而传递的各类信息称为管理性信息。

课堂教学中,管理性信息到达率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到达的广泛性

教师是管理性信息的发出者以及传播者,他所传播的信息被课堂中的学生(信息的一级接收者)所接受,但是在课堂外,这些信息也可能被课堂中的学生(信息的一级接受者)传播给课堂外的其他学生,这时课堂中的学生也就成为了信息的二级传播者,课堂外的其他学生(信息的二级接受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同样他们可以作为三级传播者将这些信息传播出去,信息的传播会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这些信息就会对他们(不仅是一级接收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2.信息到达的长远性

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有的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信息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在已经毕业若干年后,却仍然对这些教导记忆犹新,有的甚至终生难忘,成为自己一生遵循的原则,这就涉及到了信息到达的有效性,有效的性信息虽然与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但却与教师有更大的关系,所谓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道理。

3.信息到达的有效性

同一个教室中的学生,对于教师发出的信息,有的学生能很快接受,并且立即做出相应的反應,而有的学生却不能很快接受,甚而有的学生对这些信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与信息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管理性信息到达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的权威性有关,鉴于教师的威慑力,学生可能对教师的管理性信息的注意程度就比较高,因此能够有效的接受。

4.信息到达的难控性

信息到达的最终结果主要依赖学生对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内部的信息加工,与“教学信息”的内部加工过程相似,学习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受器(感觉器官),信息在感受器里短暂停留后输入短时记忆,然后进行编码进入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信息的编码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信息进行不一样的编码,这主要源于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与他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性格特点的不同密切相关。

四、结束语

管理性信息的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播,同时更注重一种情感的传输,因此兼有认知信息传播与情感信息传播的特点。管理性信息传播是为了促进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认知。教师对管理性信息进行有效的传播控制,是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新时代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F. 戴维.《课堂管路技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
基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研究
浅析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的信息传播实践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