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16 08:14洪燕如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思维导图教学方式

【摘要】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下培养小学生识图认图能力,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析,进而详细阐述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数学 兴趣培养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148-01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认知度不高的问题,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上还较为稚嫩,其对周边事物的了解相对浅显,所以在学习数学这门抽象学科时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引进,让其成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建设学生思考框架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进而提升其数学学习能力,改善当前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思维导图也可以成为心智图,其发展是在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与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每个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思维导图是以思维过程的进行而呈现的。就其创造方式而言,其初期是以一个中心词进行发展,在思维逐渐深入的背景下,联想出和中心词相关性很大的事物,之后再构成一个有序性的图式。思维导图有以下几个特点(以图1的除法思维导图为例子):其一是重视焦点(图中的除法),其能够清晰地反馈在中央图形词汇中。其二是主题,是整个思维过程的主干(图中的关系、含义以及应用等方面),在思考中以主题作为核心往四周扩散。其三是分支,一般是由中心图形与关键词构成的。其四是各个分支构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所以思维导图最后呈现出的就是一种树状性的思维。学习者在使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学习时,能够在思维导图基础上发展思维能力,进而理清整个思维过程。

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图形基础上更加直观和清楚地表达某一观点,将解题过程中的思路进行清晰化,以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导图相当于流程图或者是示意图,能够让学习者思维更加发散,以此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与运用。思维导图可以通过图像、色彩等手段,把难于表达的隐性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显性知识,使小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领悟掌握隐性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质量使用图形技术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还能够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与学习习惯,使其具备更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績。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的能力不同,但是因为生理上和心理上发展的特征,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字以及图形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很好的抓住这一特征,适当性地将思维导图引入到教学方式中。比如在对一些数字进行数数、分类以及比较等相关的基础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讲述一下课程大概内容,之后教师再使用多媒体将一些彩色性图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教学内容中数字之间的关系。例如1,、2、3、4、5、6、7……10的数学认识中,可以将2、4、6、8等数字呈现成红色,然后1到10的数字图形依次性变大,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这其中知道哪个数字是最大的,哪个数字是最小的。以此让学生能够快速地对10以内的数字进行正确的认知,通过该对数字的对比与分解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从而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一)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前预习

学生在对新课进行预习时,可以在原始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发展出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导图就能够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楚的呈现。在预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在白纸上画出一个自己较熟悉的图形,比如一个树干等相关图形,然后将这个树干当做需要预习的主要内容。比如在教学图形的认知相关知识时,将图形当做树干,然后在树干上让学生画出相关的树枝。之后再在树枝上写出属于图形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等相关名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知道图形之间的关系,在进行预习的时候就将各个图形特点写到树状图相应的分支上。比如正方形中,就写四条边长一样等相关内容。在这其中还需要将自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描述,把对知识的理解、有关问题或者是不能理解等等内容加进去,通过将思维导图融入到预习中。进而让学生可以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性了解,一些在预习中不能够理解的知识就可以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使用思维导图解决教学难点

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有限,因此对抽象性的数学知识难以掌握。若是使用传统性的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则就难以让学生掌握到根本的理解方式。教师将思维导图使用在实际教学中,就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思维导图能用图文兼并的方式将教学难点进行解决。比如在对图形认知的知识进行教学时,由于其中涉及到很多新的图形,不同图形存在的性质与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学习时就十分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在黑板或者是在多媒体上将各种图形呈现出来,在边画边展示中写出这些图形的名称。之后再把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行导图设置,比如在教学数字加减相关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方式建设问题情境,拿出十张苹果图片,问学生:妈妈买了十个苹果,给小明两个,给小明爸爸三个,请求出还剩多少苹果?然后教师再将图片进行呈现和摆放,将小明和爸爸的苹果拿出来,数一数剩下的苹果,从而得出5这个数量。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加减的式子:10-2-3=5。这样学生就能够对10以内的加减进行初步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建设学生10以内数字的知识结构框架,进而提升其学习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要学习掌握好相关知识就小学生而言确实存在着一定难度,将思维导图方式使用在小学数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其构成独有的知识框架。经过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认知到思维导图存在的优势。教师使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针对性地学习,并且在教学重点的基础上能够对教学中的难点进行突破,以此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志高.“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2):87-87.

[2]钱昱.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巧用思维导图[J].课程教育研究, 2014(24):160-160.

作者简介

洪燕如(1980-),女,汉族,本科,研究方向:小议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思维导图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