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某部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2018-03-19 06:49苏建忠曹德康
武警医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中队流行病学食堂

苏建忠,秦 璐,范 娟,曹德康,刘 洋

2017年9月17日19:30,武警某部食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24 h内陆续收治中毒患者52例,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48例伴有发热。为调查事件波及范围,查找污染原因和致病根源[1],及时控制本次疫情、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我们对本次食物中毒事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象以就餐人员为主。事发食堂有4个中队就餐(A中队、B中队、C中队、D中队),当日就餐人员为164人(男139人,女25人)。事件首发病例:男,26岁,发热37.8 ℃,伴有恶心、腹泻、头痛症状。截至18日18:00,共有52例出现类似症状(男45例,女7例)。

1.2 调查方法 先后深入病房、食堂、宿舍,细致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食堂卫生检查和样本采集、检测工作;对发病的患者进行逐个调查,发放症状、食谱、进餐情况、发病患者暴露食品食用情况调查表[2]。组织未发病的当日就餐官兵进行座谈了解;询问临床医师治疗状况,分析可能导致发病的因素。

1.3 实验室检测 采集患者呕吐物及留样食品送到实验室,利用麦康凯、伊红美蓝、SS培养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IPI20E试剂条进行生化鉴定,与ATB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数据库进行判比确定。

1.4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 2007、SPSS 19.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临床表现 5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痛、乏力、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中毒症状(图1),其中48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发病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临床症状基本相似。

图1 食物中毒发病患者症状分析

2.2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2.2.1 时间分布 此次事件大多数患者集中在17日晚餐2 h后开始发病,高峰期在9月17日20:00至24:00(图2),共有52名发病。发病潜伏期短、时间集中,呈单峰曲线,为一次性暴发。

图2 食物中毒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2.2.2 空间分布 当日在该食堂就餐共计164人(A中队46人,B中队47人,C中队35人,D中队36人)。其中,A中队46人中有21人发病、罹患率为45.65%[3],B中队47人中有7人发病、罹患率为14.89%,C中队35人中有13人发病、罹患率为37.14%,D中队36人中有11人发病、罹患率为30.56%(图3)。

图3 各单位人员发病情况分布

2.3 食品卫生学调查 对就餐人员进行逐个询问调查,发放填写发病患者症状、食谱、进餐情况和发病患者暴露食品食用情况调查表(图4),分析可能导致发病的因素。通过SPSS 19.0对食用凉拌鸡胗进行统计学分析(P=0),相对危险度RR=23.4,结果证明发病与食用凉拌鸡胗有统计学意义,食用凉拌鸡胗为发病的危险因素。

图4 中毒患者食品食用情况分析

2.4 实验室检测 在呕吐物及留验食品(凉拌鸡胗)中均检测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判定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污染凉拌鸡胗菜导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2.5 治疗效果 发病患者经过抗生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治疗,均效果显著,症状明显好转,指向为细菌感染。

3 讨 论

该事件患者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伴有头痛、头晕、乏力的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发病时间集中在餐后2~24 h,最短潜伏期2 h,最长潜伏期24 h,高峰期在餐后2~4 h;发病潜伏期短、时间集中,呈单峰曲线,为一次性暴发。所有病例症状相似,有集中就餐史,人与人之间无传播;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治疗效果综合分析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结合对患者座谈了解调查,根据症状、食谱、进餐情况、发病患者暴露食品食用情况调查表显示怀疑凉拌鸡胗为可疑食品[4,5]; 在呕吐物

和留验食品中检测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且通过对厨房工作人员进行访谈时得出,当天晚餐加工制作凉拌鸡胗过程,存在未煮熟煮透的安全隐患。综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食品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治疗效果分析,判定本次事件为一起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

建议各部队必须要严格遵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卫生监督实施办法》,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重视卫生监督员队伍的建设,建立经常性卫生监督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食堂从业人员的卫生安全知识培训制度,提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6],从重处罚“无证或带病”上岗工作的人员和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基层部队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力度,开展食物中毒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基层部队实验室食品监测设备的配置和检验人才的培训[7];卫生处、疾控科等部门在部队建立开展食品安全监督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常识宣传教育,提高官兵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切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而减少类似事件发生。

[1] 姚 伟,尹 红,王 斌,等.某学院一起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启示[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32(6):527-528.

[2] 何 凡,祝小平,朱保平,等.一起布利丹沙门菌食物中毒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7(32):697-699.

[3] 孙亚军,袁 伟,刘伦光,等.一起有毒牛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2):1261-1264.

[4] 盛冬萍,刘安平,潘刚雷,等.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4):402-404.

[5] 周菊平,王宝强,殷小娟.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7):24-27.

[6] 盛雪飞,祝绯飞,袁寒艳,等.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J].预防医学,2016,28(8):840-843.

[7] 卢爱民,卢波君,曹德康,等.餐饮业食品安全保障中常见生物毒素的检测与控制[J].武警医学,2014,25(6):620-622.

猜你喜欢
中队流行病学食堂
昆明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的调查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中队就是我们的家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我爱我的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