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治

2018-03-20 07:22汪文忠
四川畜牧兽医 2018年3期
关键词:产犊体细胞链球菌

汪文忠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4)

1 病因

奶牛隐性乳房炎是病原微生物及环境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时,产犊次数、季节、饲养条件等都会影响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据调查产犊次数在5~11次、秋季产犊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最高。

研究发现左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右乳区,且随年龄的增加,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风险上升。

硒在维持动物机体正常免疫、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缺硒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高于正常地区,而在饲料中补充亚硒酸钠VE粉可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环境卫生也影响着该病的发生,通过自然沉降法对规模化泌乳奶牛舍空气细菌含量进行检测发现,未经消毒的牛舍空气细菌密度高达77.8×103CFU/m3,而牛乳房炎的发病率与牛舍细菌总数呈正相关。

已知可引起乳房炎的致病菌有150多种,分为条件性致病菌和接触性传染性细菌,其中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牛棒状杆菌等条件性致病菌多存在于环境中,在饲养管理不当,如潮湿、高温、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造成奶牛感染。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主要病原是接触性病原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无乳链球菌,这些微生物定植于乳腺组织,在消毒不彻底的情况下通过挤奶工或挤奶机传播,如其得不到及时治疗极易发展为慢性乳房炎。此外,病菌耐药性增强及随着检测技术发展,发现的许多病原,如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放射根瘤菌、非脱羧勒克菌、少动鞘氨醇杆菌也是致病因素。

2 诊断

奶牛乳汁中的体细胞主要包括乳腺上皮细胞和炎性细胞,当乳腺发生炎症时,炎性细胞会显著增加。根据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变化判断奶牛是否患隐性乳房炎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办法。

该病的诊断方法还有pH值法,导电率变化、介电常数法(REP),红外热成像法(IRT)、黏度法、ATP法、DNA含量测定法、乳成分直接检测法、生物芯片或微控检测方法。

病牛血清中激素及一些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也是奶牛潜在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指标。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相应技术的普及,对某些特定病原已经发展出多种PCR检测方法。

3 治疗

常见的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方法是应用抗生素,包括乳房注射、乳头药浴及乳房封闭疗法等,但随着耐药菌的出现及多致病因素的作用,传统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在减弱,而且药物残留也会影响乳品质量。新型乳房炎治疗制剂包括乳酸链球菌素、Aegis溶菌酶、溶葡萄球菌酶、CpG-DNA、血小板浓缩液、牛至油等。除此之外,应用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了是一个发展方向。有研究比较了包括蒲公英、鱼腥草在内的20味中药对分离于隐性乳房炎病畜乳汁中的大肠杆菌、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蒲公英、鱼腥草、益母草、红花、金银花等5味中药对这三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除单独利用某种中药抑菌外,临床上中药制剂及多种中药联合应用更为常见。与中药制剂相比,中药提取物具有相对明确的药效、稳定的质量标准,更适于标准化、大规模临床应用。研究发现杜仲素可提高奶牛泌乳量、乳脂率、乳糖率及IgG含量,且能够提高隐性乳房炎病畜产奶量、乳脂率和乳糖率,可降低WBC、GRA、体细胞数及乳蛋白率等,能对隐性乳房炎起一定的防治效果。蒲公英超微粉及蒲公英针剂在降低奶牛体细胞数、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猜你喜欢
产犊体细胞链球菌
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相关性探究
影响奶牛产犊间隔的因素及缩短措施
浙江:诞生首批体细胞克隆猪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之谜
中国荷斯坦牛青年初产年龄和成年母牛产犊间隔遗传参数估计
泌乳天数、胎次、乳成分与牛奶体细胞数关系分析
非遗传因素对西门塔尔母牛繁殖性状的影响
变形链球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内皮前体细胞亚型与偏头痛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