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新奇环境搭建个性化课堂导入平台

2018-03-22 10:39蒋青云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导入小学语文

摘 要: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一上课就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做到课前导入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于课堂导入的方法都比较简单,大多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这种方式的缺点是不能快速将学生从外界的世界中拉到课堂中,因此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式。本文以“独特环境”的创设为出发点,通过探讨更加个性化的导入方式,探索创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独特环境;个性化课堂;导入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前导入环节设计过程中,教师只有把握一个“新奇”的特点,才能让学生迅速将课下的各种“杂事”快速忘掉,也才能让学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为此教师应努力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创设新奇的课堂导入环境。

一、 趣味设疑,提升学生阅读兴致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些趣味环境,并在环境中创设悬念,让学生在这样的悬念中展开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研究欲望。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创疑的方式有很多,但最佳的方式就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挖掘问题背后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讲授课文《老师,您好》(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这句话,专门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首先,教师给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放了很多名人,随后教师说道:‘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张白班上的名人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谁能通过观察分析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猜测课文内容与这些图片之间的关系。”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这样一个充满悬疑性很强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兴趣變得更加浓厚。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发现白板中所有的人物全部都是师承关系,于是他们总结出一个道理:“每个伟人背后都有一个更为伟大的教师”。当学生明白这一道理后,教师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这篇课文,且学生理解起来也会更加轻松。

二、 情景再现,增强学生学习欲望

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作者都会努力在文中创设一个独特的情景,学生只有理解这一情景,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而文学情景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作为教师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妨尝试将抽象的课文情景具象化,引导学生更加直接的接触课文情景,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讲授《但愿人长久》(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场景。首先教师先将教师的窗帘全部拉上,然后在屋顶上模拟出一轮圆月。随后教师给学生说道:“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新教室——仲秋之夜。今天我们要在这度过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尽管当时并不是真的中秋节,但当教师创设出这样一个情景时,大家都觉得自己真得是在过中秋节。随后教师说道:“谁能告诉我们中秋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学生:“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每年中秋节我们一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赏月、游玩、看电视节目。”教师:“非常好,看来在大家心目中中秋节都是十分快乐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并不是所有人的中秋节都像我们这样快活。”学生:“知道啊,比如有些穷人,他们没钱过节。”教师:“并不是只是这些,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样几组图片。”于是教师给大家播放了一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回家团聚的图片,让大家明白过节无法与家人团聚的心情。最后教师说道:“相信大家看了这些图片后对中秋节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联系,下面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体会主人公对于中秋节的独特之情。”

三、 视频赏析,触动学生内心灵魂

尽管情景再现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式,但单纯的道具情景创设比较困难。教师要想创设更加有效的情景,通过视频的方式创设情景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即将学习的内容,寻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视频魅力的同时,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授《天安门广场》(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时,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境。教师:“今天要给大家看一段时间比较久远的视频,希望大家看完视频后能当场将自己的情感表述出来。”随后教师给大家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影音片段。当大家看到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句话时,全班同学为之震撼了,大家纷纷鼓起掌来。随后教师说道:“大家看完这段视频后有什么感想。”大家纷纷就对这一视频的感受开展论述,有的同学说道:“我为毛主席的这段话语感到振奋,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有的同学说道:“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在现场,亲身感受到当时毛主席说那句话时的那种激动场面。”还有的同学说道:“好想去北京天安门看看啊,去亲身感受一下那里的阳光,感受它的沧桑。”教师:“看来大家对这段视频的感受都是基本相同的,那就是激动、兴奋、自豪。尽管我们不能马上去北京,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关于‘天安门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总之,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导入是一门艺术。导入不够新颖,学生无法快速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导入过于杂乱,学生会缺失学习方向感。为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一个“奇特”的关键词,通过给学生创设一个“奇特”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完全融入到其中,最后只需稍微点拨,学生立刻就会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因此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导入方式。

参考文献:

[1]孙琳.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艺术探析[J].亚太教育,2015(35):183+182.

[2]巩会涛.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浅析[J].学周刊,2014(23):194.

作者简介:

蒋青云,江苏省溧阳市,溧阳市上沛小学。

猜你喜欢
导入小学语文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