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歧义容忍度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2018-03-22 10:39宋立亚
考试周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容忍度歧义

摘 要:不同的语言根植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文化是语言的源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受文化的制约。在非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不仅进行信息的交换,又同时进行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由于各民族文化之间天然的差异性,因此文化歧义的容忍度在非语言交际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容忍度;歧义;非言语交际

一、 文化歧义容忍度的定义和特点

“文化歧义容忍度”的概念由Budner在1962年首次提出,Budner认为“歧义容忍是一种将产生歧义的情景,即全新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情景感知为威胁来源的倾向;因此,歧义容忍度指的是对歧义现象做出接受或抵制的倾向和反应。”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指出文化歧义容忍度有高低之分,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与已有认知相矛盾的内容,能恰当地处理相对复杂模糊的事物。歧义容忍度低的人则不能接受那些与他们相悖的观点,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是绝对化的,是非黑即白的,不能接受模糊不清或有歧义的事物。

二、 文化歧义容忍度在非言语交际中的应用

1.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非言语交际中是极富表现力的一部分,曾有心理学家用公式阐述了面部表情的重要地位,人的情感表达=语言词(7%)+声音(38%)+面部表情(55%)。不同文化的面部表情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在不同民族和人种中的表达,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诸如高兴时的大笑、难过时的哭泣、紧张时的焦虑、发愁时的眉头紧锁等。同样,面部表情在各自的发展中,受到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文化差异。仅就笑容而言,笑脸相迎在中国表示友好、赞同、满意等,在英国则表示道歉与谅解,而在日本,微笑有时用于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印第安部落在迎接客人时面部表情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笑脸相迎,而是出乎意料的以大哭的方式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因此在非语言交际中,必须要注重面部表情在不同文化和具体情境中的特定意义,并了解双方对文化歧义的容忍程度。文化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更容易接受不同,对面部表情的差异要求不那么严格。如果在非言语交际中出现误解或歧义,他们也乐于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入乡随俗。而对于文化歧义容忍度低的人,早期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已经根深蒂固,不乐于去理解更不愿意去接受与自己相悖的行为。在与文化歧义容忍度低的人进行非言语交际时,要谨言慎行,以免因一时疏忽而产生严重的分歧乃至误会。

2. 体距

体距是指交际双方在进行非言语交际时所处的最舒适距离。不同文化系统中的人对交际双方所处的位置与距离有不同的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意大利人、希腊人在进行交际时体距较近以示亲密,而像英国人、美国人这种对个人空间和隐私要求比较严格的民族在进行交际时站得就比较远。在打招呼时,中国人一般是握手或点头问好,日本人以鞠躬为礼,相互之间的接触维持着严格的界限。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欧洲大部分国家,双方打招呼的方式一般是走上前快速地亲吻彼此的脸颊。对于文化歧义容忍度低的人来说,在一个陌生环境中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是非常困难的,他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去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而对于文化歧义容忍度高的人来说,他们对新环境、新文化、新事物抱着开放的心态,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3. 副语言

副语言是指在交际中交际双方所使用的声调、音量、停顿等。在交际中,要想弄懂交际双方所说的字面意思并不困难,但如果要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就不能不重视交际方所使用的副语言。副语言是伴随着语言的使用而形成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交际双方更好地传情达意,更准确地理解交际方的弦外之音或言外之意。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双方在进行交际时,同一句话,同一个字,可能就因为所使用的声调、停顿或音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思。以“好”在“好(三聲)吃”与“好(四声)吃懒做”。第一个“好”作为副词修饰“吃”表示食物味道可口,受人喜爱;第二个“好”作为动词表示喜欢、贪图,“好吃懒做”作为形容词使用时则表示贬义,同样的用法可见于“好高”和“好高骛远”等。在中西文化中,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发出的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表示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英文单词中重音的发音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也截然不同。如单词“greenhouse”,当重音在第一个词素green时,意为温室;当重音落在第二个词素house时意为绿色的房子。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副语言体系,它和一般语言系统一样也是一个文化体系。因此,对于文化歧义低容忍的人来说,学习中国汉字的声调与停顿是件繁重且复杂的工作,需要付出大量的耐心反复操练。

三、 结语

在进行非言语交际时,不仅是各种非言语的碰撞,更是各种文化的交流。为了避免误解与冲突使交际获得成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容忍度显得尤为重要。在非语言交际中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交际方的文化差异容忍度的高低,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交际策略,使双方的交际获得成功。(通讯作者:孟甜)

参考文献:

[1]Budner S.Intolerance of ambiguity as a personality variable[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62,30(1):29-50.

[2]Malandro,Barker,et al.Nonverbal Communication[M].Newbery Award Records.1989.

[3]李筱婉.歧义容忍度对英语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选择的影响[J].新余学院学报,2008,13(3):107-109.

[4]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32-36.

作者简介:

宋立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容忍度歧义
浅谈歧义容忍度与二语习得
eUCP条款歧义剖析
英语专业不同感知风格者模糊容忍度与写作水平的关系
English Jokes: Homonyms
基于关联理论的歧义消除研究
模糊容忍度与专门用途英语阅读水平相关性研究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v+n+n”结构的哈萨克语短语歧义分析与消解
口语产出质量与模糊容忍度的相关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模糊容忍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