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土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18-03-22 11:44祖雅甜
考试周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摘要:职业素养是做好工作在职场上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前提。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素养的现状是学校轻人文重技能,笔者从职业素养内涵的阐述、学校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从学校着手,以教学体系为基础,以课堂为依托,结合校园文化生活建设,多渠道全方位构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可持续发展

一、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弘扬发展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土建专业的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主要在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从事现场施工、施工管理、监理、工程造价、资料管理、材料检测等一线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土建工作环境差,总工期周期长分部分项工程时间又赶、连续作业时间长、施工质量验收要求严格、房屋责任终身制等特点,这要求毕业生除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之外,还要能够吃苦耐劳,有时间、全局观念,严谨的工作态度的职业精神。因此,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切入点,培养能力、素质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

二、 职业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职业知识是做好工作的必备技能前提,我们通常定义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课中会提到,职业素养指的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良好的意识才能让毕业生更能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的要求,在职场当中具备发展力和竞争力。职业素养量化就是称为“职商”英文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人们常说一生成败看职商,也有学者比喻每个人可以成为大树,而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强壮的根系,才能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

“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的素质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识、技能仅仅代表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的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的形成不意味着这是毕业生到职场当中再去一步步建立的,它是人一生成长过程中,可迁移的,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潜在成分,在今后的职业发展生涯中称为沉淀的稳固力量。学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有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组织教育教学,学生通过两年半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以及半年的外出实习,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进入职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 学校对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意识的培养缺乏先进性

高职院校秉承培养应用技能型毕业生的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重技能,轻意识培养。从2.5+0.5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学校没有将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程。一般情况下,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思政课、心理健康课,而在就业指导方面,有些学校采取的是讲座形式课程,有些学校开设的创业教育则放在第5学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培养只是开设几周,学校缺乏连续的、长时间的、层层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二) 部分高职教师专业能力难以满足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要求

各专业老师当中不乏由高校毕业直接进入职业教育的教师,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当中,缺少企业实战经验,难以将本专业企业行为标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言传身教,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局限在专业教育但缺乏企业文化熏陶。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在这3年校园生活中逐步的培养起与社会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素养。尤其在土木专业,高职院校输送的是土木一线技能型人才,部分缺乏现场经验的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上,较难将实习与课本相结合,难以生动形象地培养土建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教学情境及教学资料的滞后性造成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脱节,部分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与现场实际不接轨,难以满足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的培养。

(三) 高职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90~95后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心理承受能力弱,做事缺乏责任心和团队意识。而高职生源主要由普通高考考入、对口招生及中职升高职三种类型。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足,对今后从事职业方向表示迷茫,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没有清楚的定位及职业规划;文化基础差,上课迟到现象严重,课堂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动手环节怕条件差,投机意识严重。不同生源的学生也有各自优缺点,普考及对口招生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中职学生好,但在动手环节,中职毕业的同学对操作环节体现出较高的热忱,尤其在土木专业、钢筋放样实训、脚手架施工实训等项目中,平时对专业课厌学情绪高涨的部分同学在实操环节尤为认真。因此,要集合不同学生各自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改掉坏习惯,做好职业定位,提高责任感和效能感、大局意识和培养谨慎的工作态度。

四、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建措施

(一) 建构有专业特色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

结合专业特色,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课课时及授课进度,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文素质培养课程。 对于土木专业,抓住新生入学的契机,开展深刻专业介绍,结合国家对“装配式建筑”“BIM”推广,培养学生最初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同时尽早的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是艰苦的,是特殊的,是严谨的,让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在大一第一/第二学期连续性開设土木专业特色职业规划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从认清自我,根据性格特征做好规划定位,确定好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才能在未来3年当中有足够的学习动力为日后适应社会、适应职场打下基础。

整个大学期间,通过聘请相关企业名家、企业精英、优秀毕业生进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活动。例如土木专业,通过聘请房开公司、施工团队的专家开展主题学术讲座、专业讨论会的形式,将相关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安全文明施工与工程案例相结合起来,生动形象的让学生了解今后就业的方向、工作的性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认可度,同时把行业要求与学生职业道德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提前培养安全意识、顾全大局意识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二)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多样化课堂实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是职业素养渗透的前提。年轻教师通过多参与企业调研、参加專业培训及挂职锻炼,丰富课堂资源的同时,弥补没有现场工作经验的空白,以课堂为主体,将企业文化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和自身的使命感。大部分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避免“功利主义”在课堂的传递,提高对学生的责任心及职业道德培养的使命感,以丰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优良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各级学院专业负责人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一是对毕业生进行追踪,关注毕业后在企业中工作表现情况,二是在调研过程中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调整课程设置。例如组织土建教师参观区级、市级安全文明工地,设身处地感受企业文化魅力,了解优秀管理规章制度,通过组织施工现场学习,培养教师的安全文明施工意识,参看“样板间”做法,了解现行的工艺要求,补充教学资源,及时更新教学中落后淘汰的内容,丰富教学资源,为课堂职业素养的传达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土建类的专业课中,改变原本以教室为主体的授课形式,增加直观教学和现场教学,通过对真实房屋建筑以及1∶1半成品仿真建筑(各部分构造做法层层裸露)进行讲解,案例形象,提高学生感官认识。在参观半成品建筑过程中,要求学生佩戴安全帽参观裸露建筑细部构造,通过规范行为提升学生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和职业安全严谨意识的培养。投入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室,实训标准化规范化,在模拟软件里将行业标准融入其中,再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真实砌筑实训、脚手架实训、钢筋绑扎实训等环节,进一步将学生实训标准化与“安全文明施工”相结合,与行业接轨。从服装、安全帽施工安全标志等细节出发,聘请专业工种作为技术指导。通过上机实训到情景实训,教师严把质量关,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全局观、听从集体指挥、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的养成。

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外实践基地管理。通过校外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情境,使学生做到“毕业不脱节”。在校外实习中,指导老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强化学生专业技能,通过接触现场师傅,切身体会他人优秀的职业素质,耳濡目染,进一步建立自身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和对这份职业的使命感。再者,土木专业学生通过参加考证培训,采取多证毕业机制,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认知,提高学生竞争力。

(三) 发展第二课堂,多渠道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人文素质培养

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高校专业技能竞赛,例如“建筑识图比赛”“测绘比赛”“结构建模比赛”等,通过校园初赛、复赛、训练到最终参赛的一系列环节,将培养任务融合到比赛训练中,培养学生熟练的专业实操能力,强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意识、规范做法,改变以往不严谨的操作和散漫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在与其他院校优秀团队的比赛中,体会到比赛激励竞争的压力,提高危机意识和个人使命感,培养团队协作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在比赛中累积经验,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力。

大力发展学校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多参与社团活动,组织优秀党员下乡服务活动;通过在学校建立勤工俭学助学点、鼓励学生就业创业,还可以开展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企业挂职锻炼等,为学生创造更多锻炼机会,培养学生能吃苦、愿付出的社会服务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道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五、 结束语

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职业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的教学实力和老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并且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更是取决于学校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和第二课堂中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建构。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专业熟练的职业技能;满足行业规范的职业行为;严守时严律己的职业作风和团队协作、认真严谨的职业意识,为学生构建职业素养提供更多更全的平台,多渠道将企业文化深入校园生活,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语,2011(34).

[2] 徐明有.职业院校应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J].职教论坛,2010(11).

[3] 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4] 陈桂萍.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1).

[5] 杨可心.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

作者简介:祖雅甜,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职业素养高职学生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