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文化要素与环境要素的旧厂房建筑立面改造原则★

2018-03-23 04:02
山西建筑 2018年30期
关键词:文脉表皮厂房

王 悦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0 引言

旧厂房改造是将闲置工业用建筑置换为其他用途建筑,将厂房内部空间,结构,围护表皮等建筑要素进行修缮、改建或扩建等。旧厂房建筑立面不仅是建筑的围护结构,还联系着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空间,也是人们对旧厂房建筑的第一视觉感知界面和空间。

1 文化与自然对于厂房立面改造的影响

建筑立面的形式对于人们对建筑的认知在心理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它深刻的反映着地区的文化和审美。大部分的厂房立面改造成功的案例,是从文化创意的角度出发,设计师将文化理念融入立面改造理念,从形式、材质、构造等角度出发,赋予建筑立面以情感,从而使建筑具有很强的识别性,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找到地域归属感和文化共鸣。

然而,人类最早先建造建筑的原始目的是为了寻求一个免受自然侵害的场所,建筑的立面作为室内室外分隔的边界,起到提供良好室内环境的作用。在国内,大部分的厂房建筑,在设计之初,遵循着经济性的原则,设计者更注重使用功能,而忽略了它外观形式对于人们视觉上的美学影响。

一般情况下,原始的厂房立面的设计都形式简洁,材料朴素,构造简单,设计一般绝对遵循着内部功能的需求。然而,旧厂房改造成其他功能的建筑时,对于内部环境和外部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厂房立面的改造不仅仅要考虑文化方面的因素,从环境、生态的角度讲,立面改造应该有助于提升建筑内部空间品质和建筑外部的生态环境。

2 平衡文化要素与环境要素的厂房立面改造的原则

旧厂房从文化属性上看,属于工业遗产,从文脉传承的角度来说,不应该抹去这部分特性,在立面改造过程当中,可以适当的保留它独特的风格[2]。但是,在改造时,只考虑厂房立面的构成要素,仅从视觉要素方面考虑,立面改造容易落入形式的窠臼,对于生态的保护,资源的再利用留于表面。然而仅从建筑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厂房立面进行改造,却忽视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打破了历史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因此,我们需要从文化视野和生态环境视野双重视野下看待厂房建筑立面的改造。“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阐明现代地域建筑追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地方技术的结合[3]。结合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从平衡文化要素和自然环境要素角度提出厂房建筑立面进行改造的原则。

2.1 符合使用功能,尊重现有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原则

厂房改造的目的之一,便是更新内部使用功能,使其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厂房外立面改造要配合内部适用功能进行更新。比如,一些冷加工的厂房,外表皮的保温性能较差,当厂房转化成住宅或者办公类型的建筑时,对立面的改造需要考虑到提升建筑外表面的保温性能;当厂房改造成对采光要求较高的功能房间时,需要考虑立面窗的变化。立面作为建筑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会影响整个建筑功能的使用,在进行立面改造时,要着重考虑建筑功能需求。

厂房立面改造区别于新建的建筑,一般情况下是在原来表皮基础上进行设计,新的建筑表皮要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同时,新的建筑表皮的形式,是受到结构形式制约的。如,砖混结构的厂房建筑,本身建筑表皮便是承重体系,外立面的窗洞口大小不宜过大,形式不宜修改。

将厂房建筑改造,重新再利用是一种经济节约的体现,因此立面的改造要与经济节约的原则相适应。无论是从立面改造的外观形式上还是施工运算上,都应该以节约为准,从建筑的性质、环境、社会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进行控制,适宜选择简单高效的施工方式,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2.2 协调自然环境,继承区域文脉原则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进行厂房立面改造时,需同时协调两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对于立面影响较大的是气候因素。处于寒冷地区的旧厂房立面改造,需注重墙体的保温,门窗的封闭性和节能。处于炎热地区的厂房,注重夏季的遮阳和通风。在建筑外立面增加遮阳构件,形式和细部的处理方式不仅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还要结合区域的文脉要素,如,遮阳板使用当地的特色材料,木材、竹子等,同时遮阳板的形式或者细节可以考虑当地有特色的构造方式和装饰。旧厂房建筑在通风方面考虑比较充分,但窗的形式比较单一,洞口位置受到结构影响。当现有窗的通风达不到新的建筑使用需求时,在结构受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扩大窗口面积或改变窗在立面上的布局形式来改善通风;或者配合室内中庭、高窗的设置,引导室内气流的通行,从而增加室内通风量。

在文化环境下,新厂房立面语言应该反映当地人的心理意向,协调周围环境,表达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在进行设计时,从文脉继承的角度出发,新的设计保持原有场所的空间活动、原始立面所营造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感受来保持厂房建筑的独特外观。具体手法表现在对原始立面进行适度的保留和最小的干预,新建部分与原有厂房的外观一致。也可以从当地的艺术形式、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生活方式等中摄取灵感,应用于厂房立面的形式以及细部构件、建造方式的处理、材质颜色的选择上,从而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3]。如,改造时,除考虑原厂房本身的立面材料、颜色、造型、材质等新老部分的融合,同时需要调研所在区域及其周边的建筑立面风格、颜色等,改造后的立面能够与周围建筑风格协调、色彩均衡,材质和谐。

2.3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建筑外表的设计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改造建筑和外立面有助于给人提供一种舒适的、安全的使用环境,提供空间环境的声、光、热等物理环境及视觉心理的舒适度。厂房立面的洞口的数量、大小、形式,构造、材料,颜色等方面都会影响到人对于环境的感知、使用和评价。另一方面,增加人对厂房立面改造的参与度。对使用者进行调研,综合考虑使用者对立面改造提出的意见,使设计更贴近大众的审美情趣。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20届UIA大会《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城市乃至建筑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某一时期,而在于它持续不断的活力和延续的特质,这种延续的特质不仅包含着建筑的建造信息,历史的物质信息、时代审美信息等,也包含文化的延续与意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广义的,同样适用于厂房立面改造。改造在尊重原先的表皮肌理的基础上,使用可持发展技术和材料,叠加新的设计,并且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例如双层表皮,在原有建筑立面外增加一层玻璃幕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原建筑表皮肌理得以保留,新材料与旧形式和谐共存,而且提高了建筑的通风、隔音和热工性能;也可以使用传统的材料,以新的构建手法进行设计等等方式。

3 结语

无论是从文化角度出发还是从环境角度出发,工业厂房改造再利用都有积极的意义。厂房立面不仅是厂房改造的一部分,更是联系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界面,也是城市与建筑的分界,因此,立面改造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空间的重新利用,也在于重新塑造旧厂房的文化特质。因此,在进行厂房立面改造时,需兼顾厂房文脉的传承与内部环境的提升,以符合使用功能,尊重现有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原则、协调自然环境,继承区域文脉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平衡立面改造的文化要素与环境要素。

猜你喜欢
文脉表皮厂房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工业厂房给排水与消防系统创新设计分析
某大型钢结构厂房桁架制作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旧厂房改造之庭院微气候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