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18-03-23 08:25金华宝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开放型总书记世界

金华宝,梅 浩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了中国继续坚持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决心与态度。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执行一系列已定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1]363,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度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当前我国的现实需求与面临的国际形势,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放观,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继承与超越。这为我国进一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进一步推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理论上的继承与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2]对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想,邓小平和习近平都不是直接拿来后简单地加以运用,而是根据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地赋予这些思想理论以新的时代特性,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的理论飞跃。

(一)不同历史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邓小平和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由于二者所处时代背景、时代条件不同,所以在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践层面上所关注的侧重点也各有差异。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虽然在外交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就,但交往形式过于单一,基本局限于一般性商品贸易。如何跳出建设社会主义的传统思维并创新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是邓小平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在当时的条件下,“破旧立新”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一步,“破旧”主要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再创新。历史实践证明,苏联的高度集中模式有其优势,能集中全国力量办大事。但从长远来看,由于缺乏竞争机制,将导致社会经济生产失去活力。除此之外,苏联发展模式采取的是“一边倒”的对外开放政策,开放的范围仅限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并且“社会主义外交”多是以大国无偿支援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主,这对于刚解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但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如果再一味地坚持苏联的开放模式,中国势必会在自我封闭中失去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先进经验的机会。因此,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政策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必然选择。

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在3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很多来自国内外的困难挑战。在国内,依靠劳动力优势曾迅速吸纳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劳动力优势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相比不再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人们的就业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是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国际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给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个别西方发达国家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将中国同世界相对立,借此以阻碍中国的发展。因此,如何克服我国对外开放实践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现阶段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面临的一项重大难题。

(二)从“开放的世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

纵观人类文明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始终保持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既相互沟通、互通有无,也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交往的阻塞或中断。但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打破了原有的阻隔因素,整个世界都被卷入了全球一体化的旋流之中。一方面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大工业机器的普及,导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的原料生产和产品消费难以满足其生产力水平的需要,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开拓新的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成为资本家们不得不去解决的难题;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的生产力优势,通过廉价的工业产品输入和暴力战争等手段迫使落后、封闭的传统农业国家进入全球工业化进程,被迫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国家之间的交往联系程度相较于传统农业社会大幅度增加,但其实质是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单向输出,是一种缺乏互动的“开放”。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交往方式实现了新一轮的转变。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分工与协作日益显著,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化体系的建立使全球成为了一个更加紧密的整体,单个国家难以置身于世界经济之外而独立发展。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3]117因此,邓小平在总结当今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一般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重要论断。所谓“开放的世界”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状态,在自由、包容、规范的交往环境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共同发展。邓小平关于世界局势的论述,为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扫除了思想障碍,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视野。

进入21世纪,国际开放格局虽然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形势,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关系有时会在开放与封闭中徘徊波折,但总的来看,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4]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就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进行了多次阐述,先后提出了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等多层次、多区域的命运共同体构想。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进一步提出:“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5]“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意味着从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到关乎人类文明建设的更高层次的飞跃。“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人类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利益至上和文化冲突的传统观念难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多元化世界的发展,各国应在立足于本国利益的基础上,着眼于人类的共同利益,在和平、平等、包容的环境中实现合作双赢、多赢乃至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坚持“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客观认识开放世界到主观推动世界开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关于世界发展局势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从“参与者”到“倡导者”的国际角色定位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6]1007中国自明清以来,大致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闭关锁国”。第一次是封建王朝为维护其专制统治,强制将国家和人民同外部环境相隔绝,虽然在这一时期,统治者往往以“天朝上国”自称,但“闭关锁国”的心理反而是他们对自身政权极度不自信的表现;第二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外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而采取的封锁手段,导致新中国被迫与世界隔绝了20余年,正如邓小平所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3]64。纵观世界发展史,这两段“闭关锁国”时期恰好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与之失之交臂,导致在改革开放初期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较大。通过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78。今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不断地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同外界一切有利因素相联系,在竞争中互利合作,从而实现双向共赢,以自身的发展带动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身为世界大国的责任和义务。虽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始终没变,但在不同时期中国的国际角色定位却有差异,即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中国实现了从“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到“主动肩负国际责任”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将国民经济建设确定为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中心任务,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1]163。因为历史的原因,世界经济格局基本上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掌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了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动权,加之中国在资金、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差悬殊,所以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局面。因此,邓小平积极倡导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希望通过建立由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协作的平等交往平台,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为中国和世界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但是由于中国自身综合国力有限,在国际上的贸易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不强,特别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个别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假想敌”,所以在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时面临的挑战更加艰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内外局势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国民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并逐年同美国缩小差距,中国的国际地位正逐渐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靠近;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泥潭中难以自拔,部分转移了对国际经济秩序运行和管理的关注,但世界的开放和全球化发展没有停步,世界需要一个更加公平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髙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7]。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营造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建立一个平等、包容、自由的国际政治经济治理新格局,为人类的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从打击恐怖主义到签署《巴黎协定》,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履行着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实际行动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四)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创新超越

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在华外籍专家代表时就中国开放发展问题明确指出:“我们的事业是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不封闭、不僵化,打开大门搞建设、办事业。”[8]461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破解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难题必须立足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9],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开放发展理念是当今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重要理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7]为此,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应从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等方面部署实施,确保内外联动的积极因素始终发挥有利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并更加明确了开放发展的基本方向。他指出,在新时代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9]。

开放发展理念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同中国现时代实际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开放思想的全新突破,这一思想理念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指明了前进方向。

二、实践上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以开放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思想,并以此为指导,从实践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开放新格局,形成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领“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的新思路,从而在实践上实现了对邓小平开放思想的创新与超越。

(一)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开放实践

对于中国应该朝哪个方向开放,怎样确定开放的着力点,邓小平和习近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此指明了不同的实践方向。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挑战,邓小平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仅局限于在国内寻求出路是行不通的。因此,他将开放的目光投向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提出“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验、好的经验,我们应当把它学回来”[10]305。邓小平提出的“向西方学习”的号召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一种积极实践,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中需要极大的魄力。但从中国近代史的经验来看,中国先后经历了多次西化的改革或革命,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施者对西方经验不假思索地拿来使用,忽略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结果必然导致水土不服而归于失败。因此,邓小平在倡导“引进来”的同时也强调,向西方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而是选取适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在学懂、学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加以创新,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光跟在别人后边不行,要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志气。”[10]656

如果说邓小平时期实行“引进来”的开放策略是因为国内缺乏资金、技术等生产力发展的必备要素,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出去”的对外策略则是中国生产发展由低级向高级、由模仿到创新转变的必然结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11]:一方面,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12]336。由少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正在逐步瓦解,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紧紧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并强调:“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13]另一方面,“走出去”战略也是中国应对世界质疑、宣扬中国自信的重要方式。通过积极同世界各国加深交往程度、创新交往方式,将中国开放发展理念的核心思想告知世人,让世界各国能放心、大胆地同中国开放互通、互利合作,从而实现双向共赢。

(二)以发展促开放,创新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由于缺乏可资借鉴的参照对象,中国的开放经济体制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此外,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形成的世界贸易体系,提高了以关税、配额和许可证等为主的边界准入标准,对于发展市场经济经验不多的中国而言,开放便意味着经济转轨。因此,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中国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与收入增长相统一的对外经济体制,实现以世界贸易机制为蓝本、加快融入以规则为导向的全球开放经济体系。正是在这一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开放成就,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实现了全方位与国际经济秩序的接轨,并一跃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随着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与世界贸易体制相适应的开放型经济体制。但从其整体而言,这种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协调与不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已经落后的、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制度亟待调整。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提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态势,与时俱进地对对外开放政策做出的重要顶层设计。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伟大构想,呼吁与会各国“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初步政策框架予以解释说明,并指出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三大基本发展方向,即实施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及培育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若干意见》,使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式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制度、实践层面,并明确指出,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为当前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总目标,通过建立市场配置资源新机制、形成经济运行管理新模式、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形成国家合作竞争新优势等4项具体举措,实现内外的多元平衡与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并逐步健全,步入新时代之后,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丰富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构建与完善,既是对传统开放型经济体制的优化升级,也为新时代中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一带一路”开放新格局的实践创新

博弈理论认为,当代社会已进入利益共享的竞争与合作时代:“你输我赢”式博弈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发展;积极合作不是盲目地放弃自身利益成全别人,而是引导竞争者走向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方式或策略选择[14]。争取同世界各国的和平共处,秉持互利合作原则,追求双向共赢、共同发展,不仅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邓小平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战略。所谓全方位,就是对世界上所有遵守中国基本国策、基本原则的国家,无论其国家性质或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均实行平等互利的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是指根据中国各地域的现状和优势特点,通过分别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城市等不同形式的开放区域,实现从沿海、沿江到内陆城市地区的逐步深入开放与发展,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多层次开放格局;所谓宽领域,是指对世界市场的全方位开放。邓小平指出,中国的开放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形式的商品交易,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密切同世界市场相联系,实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到劳务市场等各方面与世界市场的接轨。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邓小平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规划是完全正确的。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历史条件又迫切需要新的开放格局来适应其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并指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9]在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是新时代更高层级的开放发展[15]。2015年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倡议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旨在推动世界市场经济要素自由、有序地流通,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构建大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平等、和平的合作架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关于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和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使沿线各国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世界经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正如塞尔维亚总统尼科利奇所说,“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人民,我们就是最好的例证”[16]。

毫无疑问,邓小平和习近平的开放观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现实情况总结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建设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支撑。虽然二者在国内、国际两个层次上的战略立足点、出发点、着重点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对外开放中都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不断发展并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果的重要原因。当然,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必然会更加深刻、更加系统,也必然能指导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实现新一轮的飞跃。

猜你喜欢
开放型总书记世界
打好“侨”牌,稳中有为——打造江苏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窗口”
江苏巩固拓展高质量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态势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进博会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中国动力”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