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2018-03-29 02:41傅吉青黄洪琳
浙江经济 2018年4期
关键词:浙江发展

□傅吉青 黄洪琳

2013年以来,浙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图/丁永灿

2013年以来,浙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发展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

经济总量站上5万亿元级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当年价)从2012年的3.5万亿元、2014年的4万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51768亿元,约合7667亿美元,与2016年居全球经济总量第18位的荷兰大体相当。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8%,比2012年增长45.8%,年均增长7.8%,高于7.1%的全国年均增幅。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为92057元,按可比价计算,五年年均增长7.2%。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2017年达13634美元。

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2017年,生产总值总量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连续22年居全国第4位,人均生产总值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之后,居全国第5位、省区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列广东、江苏、上海、山东之后居全国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全国第4位,进出口总值列广东、江苏、上海之后居全国第4位,出口总额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网络零售额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省区第1位。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4年首次超过北京,列上海之后居全国第2位,连续33年居省区第1位。

质量效益持续向好,百姓获得感明显提升

财政总收入超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从2012年的6408亿元增至2017年的103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3441亿元增至58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0.6%和10.3%,五年年均增长10.0%和1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4162亿元增至7530亿元,比上年增长8.6%,五年年均增长12.6%,其中,城乡社区、节能环保、社保就业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24.2%、19.6%和18.3%,医疗卫生、科技、教育支出较快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13.8%、12.8%和10.3%。

效益效率持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9.4万元/人提升至2017年的13.7万元/人,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五年年均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12年的3113亿元增至2017年的45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五年年均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每人15.5万元提高至2017年的21.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7%,五年年均增长8.6%。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4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五年年均实际增长7.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61元,比上年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五年年均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比上年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五年年均实际增长7.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为45.7%,比2013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7079元,比上年增长6.1%,比2013年增长31.4%,年均增长7.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至31924和18093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2%和4.2%,比2013年分别增长26.4%和41.3%,年均增长6.0%和9.0%。居住、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占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5.8%、10.5%和6.3%。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

制造与服务业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017、22472和27279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8%、7.0%和8.8%,比2012年年均增长1.8%、6.7%和9.5%。三次产业比例由2012年的4.8∶48.9∶46.3,调整为2017年的3.9∶43.4∶52.7,三产比重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三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57.0%。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经济,预计“三新”经济增加值1.25万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1%,比重分别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1.2和2.5个百分点,对2017年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率达37.1%。

八大万亿产业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核心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已连续四年超万亿。2017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八大万亿产业增速按现价计算),占生产总值的9.4%,比重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4年提高2.3个百分点。旅游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6%,占生产总值的7.6%左右,比2014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左右,节能环保、健康、金融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左右,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时尚产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积极推动浙江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标准强省、质量强省、品牌强省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新内涵。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44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比2012年年均增长6.8%。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4%、9.6%和8.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3%、39.1%和26.5%,比2012年分别提升18.1、6.4和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24679亿元,比2012年年均增长18.1%,新产品产值率提升至35.4%。坚决打破坛坛罐罐,2016年、2017年共处置“僵尸企业”959家。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压减钢铁产能计划,五年目标任务一年完成。至2017年底,累计淘汰1.3万家企业落后产能,整治11.8万多家脏乱差小作坊。水泥、有色金属加工、钢铁等8大高耗能产业比重从2012年的38.5%下降到33.0%。

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2013-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教育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3.8%、17.3%、15.6%、11.1%、10.5%和10.3%。2017年1-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不包括批零住餐、银证保和房地产开发)营业收入11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7.1%,比2013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19.1%。其中,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2013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7.0%,占53.4%,比重比2013年提高14.9个百分点。细分行业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最快,营业收入比2013年增长2.0倍,年均增长31.1%。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新业态正在加快形成,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态势良好。至2017年末,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172个,面积819万亩,比2012年分别增长1.8和1.3倍。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818个,总面积516.5万亩,其中,现代农业综合区107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511个。拥有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494家,省级智慧农业示范园区11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34个。共培育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4个,居全国第一。共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1155个,特色点2328个,农家乐经营户20463户。据省农业厅测算,2013-2016年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73.22、77.60、80.79和83.11,逐年稳步提升。

(二)需求结构不断改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增强。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转变。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额分别达到31126、24308和1944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6%、10.6%和10.1%,与2012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2.7%、11.4%和6.5%。对外依存度明显降低。2017年,进出口总额256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4%,相当于生产总值的49.5%,其中,出口相当于生产总值的37.6%,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比2012年下降7.3和3.2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2013-2017年,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0.7%,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4.7%,均快于全部投资增速。以“机器换人”为重点的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从2012年的61.1%上升至2017年的75.5%。高技术、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3%、30.8%、49.2%和35.7%,比2012年分别提高2.7、7.6、1.9和4.5个百分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等重点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22.9%、18.8%和66.0%,远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与住房和文化消费有关的商品零售额快速增长,传统消费增势平稳。从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零售额看,增长最快的是通讯器材、建筑及装潢材料、文化办公用品、家具、五金电料类,2013-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30.9%、16.4%、15.5%、14.8%、13.7%,均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零售规模最大的是汽车、石油及制品类,2017年分别达到3474和1331亿元,占限额以上批零贸易商品零售额的38.5%和14.7%。

全面开放步伐加快。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获批,境外投资总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外贸出口占全国比重达12.7%。出口结构优化调整。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8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2012年的40.1%提高至43.3%,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51.8%,五年年均增长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60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由2013年的6.2%提高至6.5%,年均增长9.2%。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降至36.1%。跨境电子商务成为外贸增长新亮点。跨境电商交易额居全国第2位,出口比上年增长37.2%。“义新欧”班列常态化运行,2017年双向运行168列。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2017年,服务贸易进出口为36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比2012年年均增长16.5%,占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5%。引进外资稳步提升。2013-2017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292亿元,年均增长6.5%,超额完成“五年五千亿”目标。17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浙江,投资企业581个。

创新强省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取得成效

创新发展各项指数居全国前列。据《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2017)》,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列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之后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4位。据2017年国家工信部首次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浙江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列广东、江苏、上海、北京之后居全国第5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发展指数列广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3位。据201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评估报告,浙江信息化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3位、省区第1位,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2位。2017年,浙江首获国家科学技术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两个零突破。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304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2.8%,五年累计科技支出1223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预计2017年达到1260亿元,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5位,比2012年增长74.4%,年均增长11.8%,占生产总值的2.43%,比重比2012年提高0.3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总量为39万人年,稳居全国第3位。发明专利授权量28742件,比2012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20.2%,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3.4%,比2012年提升7.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前五。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以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研究力量的之江实验室落户杭州未来科技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成为有全国影响的科创中心,宁波、嘉兴等科技城成为创新主阵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5008家增至2017年的11462家,年均增长18.0%。科技型中小企业从5574家增至40440家,年均增长48.6%。技术市场成交额从293.4亿元增至469.9亿元,年均增长9.9%。“国千”“省千”人才分别达到672和1970人。

特色小镇成为加快转型发展的新载体。全省形成2个省级特色小镇、106个省级创建小镇、64个省级培育小镇的梯度建设格局,集聚大批创业创新人才。2017年前三季度,106个省级创建小镇投资1155亿元,镇均10.9亿元,同比增长11.2%。特色小镇科技创新活动专项调查结果显示,纳入调查的91个特色小镇共有世界500强企业51家,国内500强企业8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25家。有高中级职称人员14339人,“国千”“省千”人才分别为324和339人,2017年发明专利授权2877项,省级及以上品牌产品(名牌、商标、商号、产品)335个,提升了小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整合能力。

以数字经济为特征的新业态、新模式迅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线上线下融合、跨境电商、社交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通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据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7》,浙江互联网发展综合指数仅次于广东、北京居全国第3位。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指数、网络管理指数均居全国第2位,创新能力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均列广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3位。据省商务厅统计,2017年,网络零售额达13337亿元,比2012年年均增长45.8%。共有淘宝镇78个,淘宝村793个,均居全国第一。拥有全球最大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网络零售平台,共有各类活跃网店74.1万家,天猫活跃网店2.5万家。同时,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物流配送能力持续提升,快递业务量从2012年的8.2亿件增至2017年的79.3亿件,快递业务收入从119.7亿元增至668.2亿元。至2017年上半年,浙江省医院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接入医院280家,累计注册用户747.8万人,预约总量超过3326万人次,预约成功率70%以上。

浙商创业活力和优势持续提升。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至2017年底,“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87.9%,满意率达94.7%。举办四届世界浙商大会,实施“千万招引行动计划”,推进浙商产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和人才回归等。2013-2017年,浙商回归资金累计1.7万亿元,其中投资重大项目到位资金占全部到位资金的70%以上。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制订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不断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近年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为65%。2017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8.3%,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的比重从2012年的62.5%提升至76.9%。全省市场主体从2012年的344.1万家增至593.4万家,境内上市公司从246家增至415家。民营企业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阿里巴巴、万向、吉利汽车、海康威视等一批企业国际知名,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120席,连续19年保持全国第一。

新型城市化扎实推进,城乡区域深度融合

新型城市化科学布局。由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省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小城镇构成的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积极推进。至2017年,浙江有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7个、中小城市3个,市辖区36个,建制镇655个,城镇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为68.0%,列广东、辽宁、江苏之后居全国各省区第4位,比全国平均水平(58.5%)高9.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6个百分点。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4市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1.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4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成以上,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054,比上年缩小0.012,比2012年缩小0.087,小于全国(2.71),也小于上海(2.25)、江苏(2.28)、山东(2.43)、北京(2.57)和广东(2.60)。不仅城乡差异缩小,地区差异也在缩小。2017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市为最低市的1.70倍,低于上年的1.72倍、2013年的1.76倍。

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战略,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方式,有力地促进了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致富。率先于2015年消除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016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比上年增长10%以上,有效巩固了“消除4600”成果。健全城乡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逐年提高全省城乡低保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2017年,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分别达到每人每月685和645元,最低月工资标准的最高一档由2012年的1310元调整到2017年的2010元,保证了城乡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山区和海岛地区绿色发展加快。深入实施“山海协作”“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计划”等工程,加快山区和海岛地区经济发展。海洋经济区成为发展新空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货物年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生态功能区生态经济快速发展。衢州、丽水、舟山等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淳安等26个生态经济发展地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过全国县级平均水平。

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

文化发展指数稳步提高。据2017年12月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发展指数(CDI)显示,2016年浙江文化发展指数比上年提升12.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2015年分别增长13.9%和10.3%)。全力培育万亿级文化产业,扶持打造38家文化上市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数量连续4年名列前茅。实施文艺繁荣发展“七大工程”,设立“浙江文学艺术奖”,近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共有18件作品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至2017年末,建成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均为102个,文化站1364个,各类博物馆275个。图书馆乡镇分馆894个、文化馆分馆312家、农村文化礼堂7916个、农家书屋25335个、文化广场2610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10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接近100%;光纤网络建制村全覆盖,4G网络主要建制村基本覆盖。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有杭州、绍兴、宁波、临海、衢州、金华、嘉兴、湖州、温州、龙泉10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山中路(杭州)、西街(龙泉)、天福山(兰溪)、书圣故里(绍兴)4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总数居全国之首。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0个、历史文化街区45个、历史文化名镇61个、历史文化名村116个。

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人口发展和就业基本稳定。2017年末,常住人口为5657万人,比2012年增加180万人,增长3.3%;出生率为11.92‰,死亡率为5.5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36‰。基本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省从业人员3796万人,比2012年增加104.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1万人。2013-2017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65.5万人,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13.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01%、2.96%、2.93%、2.87%、2.73%,逐年下降。

促进教育优化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县县建成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7年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普及率为98.77%,比2012年提高0.87个百分点。9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程度近100%,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8.2%,比2012年提高8.7个百分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98.7万人增至2016年的106.3万人,增长7.7%;毕业学生由2012年的26.3万人增至2016年的29.1万人,增长10.6%。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入选“一流学科”,西湖大学正在筹建中。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加快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提升到人的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012年的2083万人增至2017年的3913万人,参保率为88.6%;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由1671万人增至5252万人,参保率保持在98%以上;工伤保险人数由1732万人增至1977万人,生育保险人数由1085万人增至1392万人,失业保险人数从1066万人增至1381万人。

健康浙江建设积极推进。实施《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着力推进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浙江所有市县都已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城乡一体化医疗不断完善,所有县(市)都已建成至少一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公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基本实现标准化。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切实加强妇女、儿童、老龄保健工作。孕产妇死亡率由2013年6.2/10万降至2017年的4.54/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4.68‰降至2.5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12年的6.52‰降至3.41‰。2016年的人均期望寿命为78.4岁,列上海、北京、天津之后居全国第四。

平安浙江建设引领全国。加强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防灾救灾体制。2017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383起、死亡2715人,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分别下降26.3%和19.2%,已连续14年“双下降”。较大生产安全事故15起,比上年下降4起,重大生产安全事故1起。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至0.05。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升,据“平安浙江”建设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抽样调查,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从2012年95.93%提升至2017年的96.58%,连续14年居全国前列,浙江被认为是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美丽浙江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实施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启动实施新一轮“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城治乡。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4个、国家生态市2个、国家生态县(市、区)39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691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市5个、生态县(市、区)67个、环保模范城市15个。11个设区市中有8个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据2017年末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发布的生态文明年度评价结果,浙江绿色发展指数仅次于北京、福建居全国第3位。

治水拆违倒逼转型。全面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率先推进五级“河长制”,并在全国推广。2013-2017年,累计消除垃圾河6500公里、黑臭河5100公里,完成河湖库塘清淤量2.5亿方。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82.4%,比2012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3.4%,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累计改造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面积13.9亿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9.0亿平方米。

节能减排环境改善。2013-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7%。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每年均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11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浓度平均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6.1%;日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比例为82.7%,比2013年提高14.3个百分点。据省环保厅最新公布的2017年度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平均得分为78.54,比2016年和2015年分别提高1.18和8.46分,连续6年上升。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贯彻实施《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积极推进镇村规划布局优化,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同步推进农村生活、生态环境整治。至2017年末,2236个村庄完成景区化改造,在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一般村705个。100%的建制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2017年新增开展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试点村6675个。2012年以来,有58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12个、示范乡镇200个、特色精品村600个,呈现出“诗画江南、山水浙江”美好景象。

五年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浙江经济已进入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及二次全会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突出“四个强省”导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高质量、现代化、竞争力和浙江特色,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理性担当、真抓实干的姿态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全面抓好改革开放、增长转型、改善民生、整治环境、防范风险各项工作,加快形成质量高、效率优、创新强、体制活、协调性好的具有鲜明浙江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统筹推进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建设,高水平谱写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浙江篇章。

猜你喜欢
浙江发展
Mother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双下沉、两提升”浙江医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