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艺品
——以元蓝釉白龙纹梅瓶为例

2018-04-01 13:36杨迪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梅瓶龙纹火焰

杨迪(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蓝釉;时代风格;工艺特点;文化价值

一、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时代风格概述

概述元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时代风格,将会分为两方面来叙述时代风格,一方面是施在梅瓶上的蓝釉色,而另一方面则是梅瓶的时代风格演变,以梅瓶为第二个切入点,分析时代风格的继承与创新,在继承中的时代风格寻找发展,把握时代风格审美的共性。

(一)蓝釉时代风格演变

蓝釉,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明、清蓝釉习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是明宣德时期。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足圈足露胎;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明成化至嘉靖时期,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清雍正蓝釉花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哟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

(二)元蓝釉白龙纹载体梅瓶的时代风格演变

“梅瓶”是中国古代陶瓷器中常见的一种器型,是对具有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等造型特点的陶瓷器物的统称。对梅瓶的认识,主要从梅瓶器形着手来展示梅瓶时代风格的演变。

梅瓶时代风格的演变包括功能、工艺材料与技术、时代风尚与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影响。(1)功能上,陶瓷梅瓶的主要功用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合理的功能是它设计的前提,所以每瓶的造型和装饰所表现的时代与艺术风格的演变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由于梅瓶功用的演变。(2)工艺材料和技术是陶瓷梅瓶存在的前提条件,对时代与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3)时代风尚与审美情趣的导向的陶瓷梅瓶以其独特的方式,把社会时代的风尚,社会心理,审美情趣凝固并物化,体现着中国社会每一个时代的风貌。而不同时代的各种风格反过来也影响着陶瓷梅瓶造型与装饰的风格。

梅瓶的造型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具有完整性特征的陶瓷造型代表,体现了人们对圆满之美的追求。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梅瓶很美,但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置放在安定架上,让人喜闻乐见。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时代风格的演变与推进。

二、元蓝釉白龙纹梅瓶工艺特点阐述

扬州博物馆有一间国宝馆,在300 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蓝釉白龙纹梅瓶,在中国的博物馆界绝无仅有。国宝馆整个色调为低暗的灰蓝色,更显空旷、安静。一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展厅中,观众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视线一定会投射在展厅中这只蓝釉白龙纹梅瓶上面。

传世的三只蓝釉白龙纹梅瓶另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双博馆这件高43.5 厘米,口径5.5cm,最大腹径25.3cm,底径14cm,是存世的三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中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蓝釉白龙纹梅瓶产自御窑场,收藏于幽静的深宫之中,世人难见其形。

蓝釉白龙纹梅瓶口小颈短,口沿平坦,肩丰渐滑,肩以下逐步收敛,至近底处微微外撇。瓶口和瓶身均不太圆,修胎不太讲究,有点随意性。器底浅,内凹为砂底,足底边角修刮随意。梅瓶腹部刻划出一条白龙追赶着一颗火焰宝珠的景象,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白龙环绕瓶身一周,呈横波浪形;龙首上仰,似鹿角形,双角微微后翘;龙眼突起,炯炯有神。以蓝釉点缀的眼珠,在青白釉的衬托下,犹显突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从整体上看,此梅瓶主体纹饰与辅助纹饰相映成趣,更显和谐统一。主纹是白龙和一颗火焰宝珠,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而火焰宝珠纹的时代特点是:唐代的火焰短,元代的火焰长,而宋代的火焰介于唐、元之间,不长不短。此梅瓶的火焰曲长呈波浪状,火焰的根部连有一颗小型宝珠,像浮动的珊瑚枝。满刻鳞片的龙身弯曲起伏,其动态与毛发的飘拂一致,神形兼备地展现了一条巨龙凌空腾飞,遨游于天际之间的十足动感。白龙那娇健的身躯,飘拂的长发,坚硬的利齿,锋利的尖爪,尽显龙的威武、雄壮、生猛。再在巨龙周边的空间中衬以四朵飘动的火焰形云纹,则更加衬托出巨龙以其咤风云之势,腾飞于万里长空之中的大气磅礴之势。

此梅瓶于口沿内施蓝釉,器物内无釉。器物外壁通体施钴蓝釉,细看梅瓶上、下蓝釉略有不同,器身上部釉薄色淡泛紫,器身下部釉厚色浓泛深蓝色。整体釉质肥厚、莹润。胎釉交接处微露火石红。云龙纹则施以淡淡的青白釉。蓝釉深沉古朴,青白釉清新纯洁。两种色釉的差异十分鲜明,白釉龙纹在蓝釉的衬托下亦显得更加夺目,两色相映,对比强烈。

三、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文化价值论述

元代陶瓷史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创烧出了无与伦比的青花,釉里红,宝石蓝釉,但由于国内元代青花、釉里红、霁蓝釉瓷器凤毛麟角,馆藏稀缺,民间难寻,人们一度忽视了元代瓷器的重要价值。而这件偶然发现于民间的蓝釉白龙纹梅瓶,恰好正是元代蓝釉白花瓷器的典型器,因此蓝釉白龙纹梅瓶具有里程碑的文化价值。如今这只珍贵的宝瓶,已成为扬州的一张名片,虽然还有不同的质疑声,但其价值被世人所公认,毋庸置疑。

结 语

此论文以下三方面阐述,一方面是元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时代风格,一方面是元蓝釉白龙纹梅瓶的工艺特点,一方面是元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文化价值的叙述。其中的时代风格又分为两方面去概述,包括蓝釉的时代风格演变及鉴定,另一方面是作为元蓝釉白龙纹载体的梅瓶的时代风格演变加以阐述。在工艺特点上加入了明代永乐蓝釉龙纹扁壶的叙述,对元蓝釉白龙纹梅瓶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猜你喜欢
梅瓶龙纹火焰
梅瓶
最亮的火焰
缤纷的火焰
钧瓷梅瓶
霁蓝釉留白龙纹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漂在水上的火焰
西夏装饰纹样中的龙纹及特点
吹不灭的火焰
西夏寿陵残碑龙纹复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