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2018-04-01 13:36钟娟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小学生

钟娟(北大成都附属实验学校)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生动的生活情境与教材中的数学知识点予以有机结合,然后在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中去帮助小学生深刻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点,在寓教于乐的模式中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化难为简、提质升效,助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意义

在当前的信息化环境背景下,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通常进行新知的讲授都会以问题的抛出进行导入,在逐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究数学结论,而倘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对问题情境进行深入观察与探索,这种主观意识上的分析与数学知识体系建构,可确保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达成[1]。对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而言,许多富含复杂逻辑的数学知识显然已超过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某些知识简单化,变得易于小学生领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形象性,用具象展现出知识的抽象,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进一步唤醒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可以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得以提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得会更加主动,进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二、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具体措施

1.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对小学生来讲,如果正在学习的知识与自身兴趣点完全契合,那么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去。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探究是一门充满趣味的学科,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过,值得注意的,教师切不可由于过于重视趣味性而导致教学方向有所偏差,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利用信息技术与问题情境结合,向学生呈现出更具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同时也需要立足于教材知识,利用信息技术讲解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能够被小学生更好地接受。

比如,在讲解四则运算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利用信息技术去创设趣味性的教学问题情境,如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展示动画视频,在短片中呈现出动物园中的各种小动物,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便抛出问题:“大家观察一下动画片中的动物园里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多少只大象?”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兴趣走入新知讲授课堂。同时,教师在教学总结环节还可利用视频动画去进行知识巩固,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過信息技术与问题情境的创设去固化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同时能够灵活运用。可见,信息技术与趣味性问题情境的结合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助推教学目标的达成。

2.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中,我们能够发现,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数学知识点的接受度都会由于差异而显得各不相同。一些较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对于基础偏弱、接受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会觉得相当吃力。此时教师便可利用信息技术,将课本中这部分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情境创设,通过创设探究式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进行具象的演变,加深学生对这一类知识点的领悟[2]。

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时,学生对教材中所标示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会显得难以理解,强行记忆不仅效果不佳,也难以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此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设备,通过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向学生展示平行四边形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长方形的,然后教师可提问:“大家能够求出这个变化过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吗?”学生联系之前已学过的知识便可轻松答出,紧接着教师再抛出问题:“那么现在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代表平行四边形的哪一部分呢?”学生通过视频对具体的演变过程会有清晰的了解,进而轻松得出:长方形中的长和宽也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和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长×宽”便可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解公式“底边长×高”。这样将信息技术与探究性问题情境创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究,而且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探究效率更高,也即深化了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

3.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他们虽然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欲望,但注意力难以长时间维持,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倘若一味地在黑板板书,进行枯燥的讲解,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骤减,注意力不集中,进而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3]。因此,教师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丰富表现形式的优点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结合现实生活,将课本中抽象性的数学知识点转变为形象的场景,引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去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其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问题的意识,久而久之小学生便懂得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巧妙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比如,在讲解百分数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现实生活中商场促销的场景进行结合而创设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通过视频的播放我们能看到商场中央赫然写着“两件九折,三件七折”“半价甩卖”等促销标语。此时,教师便可提问道:“同学们,你们都陪爸爸妈妈逛过商场吗?”此时大部分学生会给出肯定的回答,之后教师结合将要学习的知识,通过问题进行导入:“那么在许多节假日商场都会进行打折大促销,这里的打折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讲解一下打折,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也称之为百分数的应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创设,再加上信息技术的直观表现,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气息,除了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升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目前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可显著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感知下强化学习效率。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普遍特征,所以在实际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时,教师应当将问题情境与数学内容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性与问题情境的生动性去促进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感悟,进而全面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任务目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小学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是小学生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