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野下的国产青春电影研究

2018-04-01 13:36鄢爱雯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青春受众校园

鄢爱雯(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导演就开始的目光聚焦在青春怀旧的题材上,2013年,赵薇导演由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映后,国内青春电影像雨后春笋般大批涌现。而青春电影作为一种类型电影,每次上映都会引起高度的讨论,甚至形成了某种文化和社会现象,从而成为了国内类型电影中极受关注的一种。青春电影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从姜文导演的《阳关灿烂的日子》,娄烨导演的以残酷青春为主题的《颐和园》,还有台湾导演杨德昌的长达三个小时,堪称半个台湾发展史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这些电影作为青春电影的源头,为二十一世纪的新一代青春电影的构建方向做了有力的引导。纵观近年来的青春电影,例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片中很多的具有青春特点的元素都被导演们巧妙运用,还有以成长、懵懂,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的变化为主题,使观众们通过电影唤起自己尘封的少年记忆,回望自己的青春感伤,产生巨大的共鸣。

1.“校园情结”下的特定观众群体

校园生活是当今社会年轻人们漫长又宝贵的回忆,是每个人在一生中稚嫩又懵懂,青涩又充满幻想的一个阶段。而新世纪以来高校的大面积扩招,使学生群体越来越壮大,他们一批又一批地从学校迈入社会,从年轻走向成熟,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急速发展变化。导演们则是抓住他们的受众心理,而在校的学生们也因为电影中所表现的一系列情感、生活都可以与自己心底产生共鸣,所以同样也会为它们买单。以《致青春》为例,片中展现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老旧的校园,杂乱的宿舍,充满欢笑与美好的爱情故事,构成了电影的前半段,而在后半段,开始变得压抑,虚荣,逝去的友谊和无法善终的爱情,又使人感慨青春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片中每一个人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巨大的蜕变。而离开了校园的保护,走入成年世界的他们也像观看影片的我们一样,无所适从,体会到生活的残酷,爱情在现实面前一击即碎。当下的年轻人成长于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速变化的年代,而电影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个人的感情世界中,细腻地表达出那个年龄阶段的年少爱恋和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比如像《匆匆那年》中高中时期的陈寻为了和方茴考上同一所大学,高考时放弃了最后一道物理大题,这个情节就很容易拨动年轻人们的心弦,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为了和所爱的人更加靠近,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最大的牺牲,这是青春时期才有的疯狂与执着,不带有任何被污染的杂念,所以能引起观众们的共鸣。由此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国产青春片是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的,他们其中有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也有正在经历美好的校园时光的在校生们,更不乏已经在社会中历经打磨又十分怀念青春时光的成熟的成年人们。这是青春片层出不穷,并且大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2.带动回忆的符号化的叙事手段

传播学中的符号是指人类传播的要素,独立于传播关系的参加者之间。在一个参与者的脑海中,它们代表某种意思,如果对方接受这些符号,它们在接受者的脑海中也代表类似的意思。而符号可以是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和触觉的。一些非语言符号承载的信息往往不需要任何语言来表达,也可以加强或拓展语言表达的信心。

国产青春电影中就很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代表青春校园的符号来吸引受众群,引起受众们在心理上的共鸣。导演们通过对电影作品进行有效的编码,从而使片子传达的信息为受众们所接受,格雷马斯认为对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意义的阐释,由于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差异,世界才得以呈现在我们面前。以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例,片中分为两个部分校园时期与社会时期,校园时期的整体色调温暖又朦胧,透露着欢乐的青春气息,而社会时期的色调则为冷色系,象征着理智与现实的残酷。而影片的发行海报中各个主演们在阳光下尽情地跳跃也显示了校园时期的美好。同时影片中也布置了很多具有符号象征的场景,比如迎接新生的条幅,凌乱的宿舍楼,来自天南海北的室友们,还有社团的纳新,为了吸引女生而疯狂表现自己的男孩们,排队的食堂,约会的学校后花园,文艺晚会上尽情地用一首《红日》来表达自己的郑微,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有它的意义,这些则是代表了青春、校园、冲动荷尔蒙的符号。只要导演将这些符号化的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巧妙拼接,与片中人物们产生关系,受众们则会主动进行解码的过程。格雷马斯认为,“一切语法都或隐或显地呈现出两个部分:形态和句法,形态具有分类学特征,其中的各项相互定义;句法是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则的集合或者说这些规则对形态的各项进行操作。”由此可以看出,叙事分析则应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为例,被签字笔戳过并留下印记的校服,咬了一半的苹果,干净的制服,还有男孩子们一起骑自行车的画面,学生们上课的教室,都代表了很浓重的青春气息,对影片的解读则从高中到大学时代的变化入手,辐射出更多深层的含义。我们之所以怀念学生时代,不仅因为那里储存了很多我们的青春回忆,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原来对于许多东西的追求,或许在成长过程中不得已会抛弃掉很多东西,但回忆起曾经年少时对梦想义无反顾的追求与渴望,还是令人激动不已。

3.人物的群像设置

青春电影对于集体记忆的建构往往是通过对于影片中的主要角色的个人经历叙述来完成,也就是说,集体记忆是以集体成员中的个体记忆来表现的。一部电影不能细致地描绘出每一个人对于青春的记忆,也不能完整地表现每个个体在青春时期的特征,但是电影可以通过塑造群像人物更大程度上地引起观众的共鸣。而群像人物,是指以几个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角色来概括青春校园时期的年轻群体,用他们的共同回忆来唤起人们对青春的执念。

由郭帆导演,周冬雨和林更新主演的《同桌的你》就是围绕男女生两个寝室的几位好朋友的故事展开,他们之间深刻的友谊、男女生之间笃定而又脆弱的爱情,是令观众们印象深刻的。角色设置上人物总是呈现定型化的特点,比如由林更新饰演的男主角林一高大帅气,同时又很调皮、活泼开朗;而由周冬雨实验的女主角周小栀则学习成绩优异,因为喜欢林一而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对林一有着指导和引领的作用,有着比同龄男孩所不拥有的成熟。同样可以类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由柯震东饰演的柯景腾和由陈姸希饰演的沈佳宜,也是一对“学渣”与“学霸”的组合。此外,影片中对于配角的设置也是恰到好处,广播站站长王尔德,“技术宅”Bee Man,温文尔雅的男孩李潇,这些角色所呈现的性格特点则是代表了我们校园时光中身边的一群好朋、友,都可以将其性格与片中人物一一对应。那些角色也使人欢笑、流泪,而过程美好,结局却不尽人意的校园爱情,则为青春增添了特别的滋味。片中的周小栀和林一最终没能按照约定一起去纳斯达克敲钟,她流着泪和林一说“我能做的都做了,只是我不确定了。”这一幕也使观众们不由得红了眼眶,面对现实生活,在校园这个保护伞下的爱情也面临着它巨大的挑战,从初中到大学的爱情就这样天各一方,使人不禁感慨自己的青春也曾尽力过,但最终也是充满遗憾,正如那句话“没有遗憾的青春是不完美的”,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也只有他们才会被影片深深打动。除了明显的主角线之外,很多电影里配角的感情线也是巧妙地与影片整体相辅相成。例如《致青春》中的张开在阮莞的墓前,献上花语为“甘愿做配角”的满天星,并说道:“没有人知道我一直爱着你,我怀揣着对你的爱,就像怀揣着赃物的窃贼一样,从来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样深沉的暗恋,在年少时光里又何曾没有出现过呢?懵懂的年纪里,很多的爱都是暗自留在心底的,有些人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却有属于自己心底秘密的暗恋,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开口的表白,又何尝不使人心生感慨?这些角色的高度精炼和典型化都为集体记忆的构建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电影类型的发展离不开本土生存语境和本土文化的滋养,也离不开共同伦理,所以,青春电影中自然的主题压缩和人物模式的固定化也是受到中国整体环境和现实社会的影响。在展望爱情的姿态上,青春电影呈现的是一种对青春的回首姿态。导演特点、观众群体以及市场的需求都是青春片的现实组成部分,而这些则以一种碾压的方式对青春电影形成影响。因其主题的年轻化,国产青春电影主要针对70、80、90 的中青年群体。而70、80 后已经进入社会步入中年阶段,压力与烦恼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主题,对于青春的回忆成为了一种幻想的乌托邦体现在青春片中则是放肆的狂欢,尽全力地追爱。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等都将这种感情进行了大肆的描写。因此网友们也开始吐槽“堕胎”、打架、逃婚可不是大家的青春。所以近年来,也有很多青春片开始走小清新之路,像以高考为主题的《青春派》、以一群智商超群的少年为代表的《少年班》等,也获得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4.在全媒体助力下,电影音乐的裂变式传播

全媒体发展的迅速则带来了为电影宣传的一条捷径,从微信公众号,到电影官微,在影片上映之前,必会先推广电影的宣传曲,而大部分青春电影的主题曲都是良心之作,旋律与歌词的巧妙搭配都会将受众们提前带入到青春校园的情境中,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十分具有代入感。往往在电影还没上映的时候,主题曲就蝉联各大音乐榜单的榜首,被大家广为传唱。电影制作方也会选择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歌手来演唱,歌手们自带的粉丝流量又为电影的宣传造势增加了极强的效果。比如《致青春》中王菲为好友赵薇的处女座献唱;《同桌的你》直接用了歌曲的IP 来吸引受众,无论电影如何,经典青春歌曲《同桌的你》就自带流量,当主题曲响起时,瞬间就会将受众们带入自己的青春回忆中。

除了影片的主题曲之外,国产青春影片中的音乐运用也具有符号化的特点,用特定时期的具有年代感的,且传唱度较高的音乐来渲染影片中的青春氛围。比如,《致青春》中郑微在文艺晚会中演唱的《红日》,阮莞出现时的背景音乐则是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少年班》中少年班大学生进酒吧时背景音乐响起老狼的《模范情书》,在片尾周冬雨追公车时响起的是GALA 乐队的《骊歌》,同样也是片中承载着青春意义的符号,歌词传达的云淡风轻的感伤与遗憾,将受众们引入到这种情绪中难以自拔。

真诚的影像足以使人们暂时逃离现代都市中紧张单一的生活,重回年少的美好时光,国产青春电影就带着这样的有些青涩又浓厚的青春的荷尔蒙气息,为观众们提供了一次释放心理压力和追寻美好记忆的机会。青春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挖掘,国产青春电影的未来仍不可估量。

猜你喜欢
青春受众校园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