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路径研究
——基于体医结合的视角

2018-04-03 09:22李金焕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医医学类体质

李金焕,汪 浩

(惠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因此我国相继出台了很多的政策法规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实施的效果不容乐观,体质量超标,肥胖率增加,近视率攀升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医治病,或者单纯体育锻炼促健康,医疗与体育一直都是独立的个体,没有相互结合.21世纪人们非常注重养生与健康,体医融合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促进病后身体的康复,预防疾病等[1].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正式提出建立“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科学健身在预防慢性病、病后康复、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建设的一剂良方,健康中国建设就是让人人健康.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本文从“体医结合”的角度出发,尝试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路径,全方位多层次的将体育与医疗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对于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发展“健康中国”理念,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体医结合”的概念

目前“体医结合”的概念没有统一的标准.“体医结合”是体育健身与医疗卫生的相结合,就是运用体育科学健身的方式配合医学的治疗方法促进身体健康的恢复、保持以及免疫力提高的一种模式手段[2].它是预防和治疗的有机结合.目前“体医结合”主要是通过监测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身体素质下降以及肥胖等问题.

2 健康中国背景下青少年健康促进的政策导向

2.1 加强体育健康干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青少年是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精力旺盛,身体素质良好,新陈代谢快,不易疲劳,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普查结果不容乐观,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肥胖、近视率的人数居高不下,身体健康水平堪忧.为此,《“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制定青少年健康干预计划,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保证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至少掌握一项以上的运动技能,并达到每周中等运动强度三次以上”.这说明要国家旨在把健康的理念融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去,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青年少整体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具有健康意识的大局观.

2.2 改变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管理模式,加强监测与风险评估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基本在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较少,学校基本是通过体育教师统一授课的方式教授运动技能,较少涉及到健康知识,对运动风险掌控较差,因此,对于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以及力量的项目有所畏惧,比如体操,长跑等,这是造成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下滑的原因之一.而对于学生体质状况的监控大都是通过一年一度或者一年两次的体质测试,体质测试的结果可靠性差,这样的管理模式太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对青少年体质状况的改变作用不大,因此,为了更好的监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加强风险评估,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3],加强国民的体质监测,创建国民体质健康的大数据库,并根据大数据库建立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运动处方库,开展运动风险评估.”

3 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体医结合”的发展瓶颈

3.1 “体医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少年的健康水平是国家发展的大计.在进行体育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健康的理念,让学生不仅能有锻炼身体的体育技能,更要有健康的观念,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类知识,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但是具有医学背景的体育专业人才或者有体育知识的医学类人才较少,很难完成这个目标.高校体育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的侧重点在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注重医学知识,医学技能的学习,而对于既有运动技能,又懂医学知识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极度缺乏,目前一些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一些运动康复,运动营养等方面的人才,但是培养的数量及其有限,而且目前的我国运动医学类的人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机会没有专门的体育技能类的人才和专业的医学类人才的机会多,因此,学生招生以及就业都面临很尴尬的局面,导致人才的培养面临很艰难的境地.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整体的状况,首先要解决“体医结合”人才的问题.

3.2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理念,压缩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时间

我国教育效能的评价模式的基本都是考试,因此考试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尤其是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初中升高中的中考以及高中升大学的高考,这三大考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考试.为了追求高分,进入重点学校,学生被迫参加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加上学业任务繁重,晚上要学习到深夜,睡眠严重不足,甚至到了周末的时间也是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户外活动.青春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影响学生终生健康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很好的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体质以及充足的睡眠,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将大大下降,会最终影响未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校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注重学校在地区的排名,摒弃一切有可能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一切活动,追随着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前进,基本不会注意到素质教育,更不会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

3.3 缺乏政策与资金保障

青少年的体育活动一般都是在学校,除此以外还有各大健身场所以及开展的各种体育培训班,青少年有自身的特殊性,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承担的负荷量有限,而在校外的这些健身场所教练技能水平较强,医学类知识较弱,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风险.近年来,青少年体育伤害事故频发,影响了青少年的运动的积极性,国家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规范各种健身场所,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减少体育事故的发生,并对一些大型的运动场所给予资金支持,购买一些体质健康的仪器和医疗设备,掌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运动风险,应对一些紧急情况.

4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青少年健康促进“体医结合”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对现有的专业人才实施定期培训

首先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符合健康中国的理念,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体育院校要加大运动医学专业的招生人数,定位好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大运动医学类的课程,如,运动营养、运动按摩康复、运动生理等课程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医学院校要建立体育医学专业,并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纳入到医学基础教育体系中,并且把与青少年相关的“体医结合”的知识纳入到社会指导员的考核标准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争取到2030年,实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胡扬则提出应加强针对医务人员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训,用体医结合的形式更好的服务大众,从源头上预防疾病[4].要建立运动健康指导员的培训机制,重点是要加强医学知识的培训,不仅仅是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传授,从而提高青少年科学健身的水平.

4.2 建立制度、规范、标准,打破行业之间的隔阂,建立培养、就业统一的专业团队,真正达到体医的深度融合

政府要为体育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搭建合作的平台,提供规划与政策导向.加强体育部门与卫生部门交流与合作,制定适合“体医结合”的管理模式,消除体育与医疗之间的鸿沟[5],形成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沟通平台,给出权威科学的政策与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体医的深度融合以及各项健康工作的顺利进行.

4.3 构建青少年健康大数据与互联网沟通的信息平台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要想能准确的把握他们的体质状况,就要建立实时的信息沟通平台,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普及化,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青少年体质健康互联网+大数据库信息平台[6],并打通教育部体质健康测试系统数据库,综合个人的具体情况建立个人的健康档案,并进行实时的信息追踪,以便更好的制定出具体的运动处方,指导青少年更好的科学健身,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5 小结

有规律的科学的体育锻炼是青少年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路径,是有效阻止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最有利的手段,加强体育与医学的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更好的掌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指导青少年科学的进行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对于肥胖、近视等慢性病进行行之有效的干预,是以后“体医结合”青少年健康促进研究的重大课题.

猜你喜欢
体医医学类体质
后疫情时代安徽省体医融合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健康中国视域下体医融合的理论基点与践行向度
边界与可能:体医融合中的身体、技术与知识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医学类新闻的撰写原则与技巧
医学类论文中数字的用法
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