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与象征: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体育文化研究

2018-04-03 09:22伍广津唐元超
惠州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富川芦笙瑶族

马 祥,伍广津,唐元超,陈 冰,蒋 华

(1.广西民族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南宁,530006;2.南宁市卫生学校 南宁 530007)

瑶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历史久远的一支,因长期生活在深山丛林之中,过着山地游耕的生活,因此也被称为山地民族.长久的山居生活,造就了瑶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而芦笙长鼓舞便是广西富川地去瑶族众多绚丽文化中最为闪亮的一种,是富川瑶族的象征性符号之一.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着“瑶不离鼓”、“瑶家子女无不会打长鼓舞”的俗语,民间的盘王与山羊神话、长鼓舞出身歌谣等也都于长鼓、长鼓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俗语到神话,从神话到歌谣,从歌谣再到祭奠祖先、欢度节庆、庆贺丰收,每一项都展现了长鼓、长鼓舞在瑶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芦笙长鼓舞是瑶族为祭祀盘王而进行的一种宗教性身体活动,主要由师公和盛装的村民共同完成.在当地瑶族社会中,师公既是村寨活动的组织者,又是身体仪式的主导-巫师的扮演者.师公需要事先挑选出四名纯洁的少女授予长鼓,然后同村中的村民一起杀鸡宰羊,准备好丰盛的贡品,盛装到盘王庙前,请神祈福,“迎接”盘王的到来;师公和四名少女在芦笙、小锣、竹笛、长鼓的伴奏下,拜“九州”,还神愿,向先祖表达后辈的希望与寄思;拜神结束后,各伴奏人员便开始围圈绕跳,将敬仰和嘱咐送给盘王,以求人丁兴旺,幸福安康.活动一般至少十二人跳,象征十二姓瑶人,当然也存在四十八、六十四等多人群跳的场景;芦笙长鼓舞不仅是一种祭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性活动,在瑶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扮演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本文从芦笙长鼓舞的文化形态展现、文化内涵表达、文化现代发展等层面出发,对其特殊的文化理性进行解读,进一步探索化其身体文化背后所隐含的“野性思维”和“实践表达”.

1 芦笙长鼓舞身体动作中的文化符号解析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想要明确芦笙长鼓舞的文化内涵表达,应将其置身于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中.与现代体育不同,芦笙长鼓舞虽在健身健心等层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其作为原始社会中一项特殊的人神交流形式,其宗教祭祀与民族信仰对芦笙长鼓舞更具有深远的意义.[1]巫术的祭祀礼仪如若剥开原始宗教的神秘外衣就会发生另一种化学反应,会变成某种竞技游戏或者民俗节庆.巫术对芦笙长鼓舞的影响举足轻重,由最初的庙会祭祀“还盘王愿”现已发展成为商业性的身体演绎.巫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宗教对部分功能的补充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巫术从最初的顶礼膜拜到原始的身体运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并且瑶族长期游转在山岭,常年翻山越岭,以及繁重的田间地头体力劳动.因此,“屈”在体形上与其他民族形成了对比,有了背躬屈膝的形态.所以在舞蹈中更能反映腿部全蹲或半蹲与上半身向前俯的姿态,表演时蹲得最低的人为此而成为佼佼者,大众将此动作作为一种审美标准.“拧”—身体在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拧腰转髋所构成的动作姿势,受力腿也具有向外或向内拐的动作也不缺乏拧的特点.在芦笙长鼓舞中的“行路”、“山羊反臂”、“缠头巾”等动作都具有此特点.众多特点的形成都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砍柴伐木时向右后侧身举起斧头向左前下方砍去来回拧动;又如肩膀承载大负荷时拧身换肩的动作,日常劳作对芦笙长鼓舞的动作风格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稳”—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做到稳健的动作姿势,特别是在腿部尤为明显,不管是上步、转身、跳跃都是如此.脚踩重重地拍击地面,支撑力量向下下沉,因此显得沉稳有力.这与瑶族人民所处的自然环境不无关系,并且与瑶族人民务实求是的性格分不开.他们常年往来于崎岖陡峭的山路进行生产劳作必须脚踏实地才能稳当安全,通过芦笙长鼓舞的动作风格可以辐射和分化瑶族族群部落千百年来文化的沉淀,更是芦笙长鼓舞关键性文化符号的突出表现.此外,芦笙长鼓舞的舞蹈内容具有明显的模拟动植物动作特点.例如模仿植物的经典动作有“扫地莲花”、“扫地梅花”、“雪花盖顶”等;模仿动物的动作有“猴子拜年”、“山羊反臂”、“老鹰反腰”等.瑶族人民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模仿抓住表现对象的特点模拟动植物的动作形态,并将动作形态巧妙的融入到芦笙长鼓舞的舞蹈动作之中,形成了芦笙长鼓舞动作的“仿生”特色.通过现象看本质,芦笙长鼓舞是富川瑶族人民有意识的进行身体运动的文化活动,这种身体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寄托于生活的向往和未来的希望.如若对芦笙长鼓舞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从外在形式上去判断它是否是体育活动过于武断.

2 芦笙长鼓舞的民族象征符号特征的文化性解读

2.1 芦笙长鼓舞是富川瑶族宗教仪式的主要介质

芦笙长鼓舞是富川地区瑶族民众中集“宗教”、“祭祀”、“信仰”、“娱乐”一体的族群性身体活动,源起自盘王祭祀,目的在于祈祷盘王(瑶族祖先)能够庇护民众,带来安康和丰收.这种活动也在时代的传唱中得以留传下来,也就是如今的“还盘王愿”.该习俗每年举行于农历十月十六日,择吉时进行;同时,活动又根据举行时间的长短分为大愿和小愿;活动中长鼓舞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长鼓舞者为村里极具威望的“法师”扮演,进行相应的祭鼓仪式后方可进行挥舞;这样做一方面是表达对长鼓的感谢,另一方面也增强了长鼓在当地瑶族中“神物”的作用.而此后中的长鼓舞表演,则是富川瑶族与神沟通的重要环节,人们需要通过长鼓舞特殊的身体形态,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期得到相应的庇护.

2.2 芦笙长鼓舞是富川瑶族生活文化主要表现形式

自古以来瑶族先民都在举家迁徙、压迫斗争、多灾多难、流离失所脱不了干系.被称为东方的吉卜赛人.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与民族之间歧视和压迫,瑶族先民被迫从中原迁徙到现在的西南、华南等偏远山区,为了躲避异族的杀害瑶族先民只能顺山迁徙,而山成了他们天然的屏障.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最终他们开垦荒野、植树造林开辟了出了一条求生发展之路.芦笙长鼓舞则是当地先祖在长期的历史迁徙和不断地斗争反抗中创造出来的民俗性体育活动.芦笙长鼓舞的身体动作和文化渊源与瑶族通报的山地环境、山野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生产、生活知识传递和人生品德教化.其大量的动作形态中不仅包含着砍、挖、盖等农耕生产情境,还囊括了穿鞋、更衣、摘头巾等生活场景,细致的描绘了富川瑶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日常画卷.通过长鼓舞的形式,瑶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展现于青年一代之中,在耳目渲染中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

3 芦笙长鼓舞体育文化的现代融合与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农村社会已经开始转型,以及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村民们将芦笙长鼓舞融入到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村与村之间建立芦笙长鼓舞队,除了在农闲季节群众以芦笙长鼓舞打发闲暇时光,以及在逢年过节和重大场合进行祭祀活动或者商业演出.村民怀着敬畏与期盼,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虽然芦笙长鼓舞主要是以祭祀祖先、酬神敬祖、取悦上苍,他们跳着自己认为祖先可以喜悦的芦笙长鼓舞,用铿锵有力、狂放的舞姿将自己的心声讲述给神灵,但在取悦神灵的同时使跳芦笙长鼓舞的男女老少暂时脱离繁忙的农耕生活,让自己的心灵加以净化,身体筋骨得以舒展,获得幸福感的同时具备强身健体的效果,以至于达到与神共舞,与民同乐.[2]芦笙长鼓舞在起到人神共娱效果的同时可以追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印记,让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满足心理需求.使神灵的世界更加赋予神秘感.

文化所产生的本源支柱就是人类自身的劳动创造所需要.[3]现如今人与人之间所处环境和场所的不固定,社会有了五彩缤纷的发展欲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人类文化在不断的创新、升华之中,人们的鉴赏水平在不断地提升.是人类这个庞大的群体在推动文化前进并且加快步伐,只有遵循这样的生存和发展规律才能令人满意.芦笙长鼓舞只是由最初的祭祀性舞蹈满足本族群内部的原生需求发展为现今的商业性演出舞蹈.芦笙长鼓舞从原始到现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需要各种各样的媒介或介质手段来完成,以创造物质精神和经济财富供族群内部成员的生活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而这些介质中需要蕴涵着大量的芦笙长鼓舞的文化素材.通过各种手段的分化、概括、创新,芦笙长鼓舞的成分从中分离开来,偶然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发挥出特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而备受关注.更多的人通过体育的手段从芦笙长鼓舞中挖掘和提取特有的文化成分,最终逐渐地聚集在一起形成独立的芦笙长鼓舞文化体系.芦笙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对劳动创造的全面总结和对生产生活的有力诠释.芦笙长鼓舞的文化养料不仅引导瑶族人民的参与方式,并且在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中起着活动主体心理层面和身体外在最主观的幸福追逐.民族性是芦笙长鼓舞特有的文化特征,在瑶族人民前进的历史长河之中具有象征性,汲取了瑶族本族群特有的民族特点.以上的特点也脱离不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他们对文化的意识倾向逐渐过渡到肢体活动的状态以及氛围.最终与大众文化汇流独秀一枝.灿烂体育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各个民族文化不断汇集与交流融合的结果.芦笙长鼓舞不断的与民族学、舞蹈艺术、手工技艺相融合,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

信息化、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都将促进文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是文化加速的大熔炉,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即使是全球的文化都不会保持原有独善其身一样的探寻传承道路,也可以说是片面的独自发展.在现代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无一幸免.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都会受到各种文化的融合或侵蚀、撞击.即使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这里尤其针对芦笙长鼓舞文化本身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和文化的变迁及族群的斗争,其本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不容争辩.但是想要在新世纪的舞台上博得一席之地必须要另谋出路,不可坐以待毙,也就是创新发展的探求之路.这里不仅要保持芦笙长鼓舞文化的发展初心,也要与外部文化保持齐步并进,关注与接受这个时代人们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文化认同感.保持内外之间的循环流动、信息置换的畅通.按目前芦笙长鼓舞发展的整体趋势来看,竞技体育远远超越传统体育,探究竞技体育的渊源,它是西方体育的舶来品,也是古希腊巫术的雏形,并且竞技体育能在全球范围能有这样的影响力究其原因是它的竞争性与观赏性.若使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相媲美就要保持体育的竞争性、传承体育的文化性及塑造体育品牌的形象力.[4]这些正是芦笙长鼓舞文化在生态发展过程中需要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并且依靠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给予更多的经济支柱与有效供给,为发展传统体育提供更多的平台与场地设施,为芦笙长鼓舞文化排忧解难.

在任何区域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差异都不是单一的,并且有更多的新的理念和模式涌现而出,在这之间出现了更多的不同性质的新发展模式,众多社会文化的整合层次需要文化的发展.[5]社会文化整合就相当于把文化不同复杂程度进行归类,为更多的文化基础提供有力的条件.为使能够建立全面探索发展机遇、掌握文化变迁秩序与发展的同一大趋势、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优化模式,以“文化整合”推进“芦笙长鼓舞生态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牟策.

在芦笙长鼓舞文化的体系当中牵扯着各种各样的主客体关系及利益群体,他们相互错综交杂共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探索芦笙长鼓舞生态发展的模式当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讨和创新、传承芦笙长鼓舞文化.寻求一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为需要“传承”,要保护本民族体育文化的利益主体.[6]更需要“创新发展”,那么会牵扯出更多的隐性和显性的群体利益,因此体现出其中的多样性和多元化.所以在寻求这条可持续发展而又确保芦笙长鼓舞文化系统整体利益不受损的情况下三思而行.

4 现代化语境下富川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发展中困惑

4.1 传承人才断层,后继者乏力

全球化、现代化、城镇化加速,乡土中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无人愿意主动承担传承发展长鼓舞的角色,文化保护部门认定的传承人允许和要求他们进行带徒弟传承,而这些徒弟面向哪些人群也是当前所面临的困境,现在村寨乡土社会转型加剧,保护部门应帮助认定的传承人寻找新的传承方式将“非遗的基因”源源不断.并且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需要高素质的和专业性人才,专项体育人才非常缺乏,并且更多的年轻人都想跳出局限的发展空间到城市或者走出农村去“呼吸新鲜空气”,致使大量的项目偏废或者放弃.

4.2 文化受到冲击,内涵价值丢失

在过去的时代将“非遗”纳入封建迷信的行列,所以保护工作难上加难,在最早提出将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时并没有受到重视,当开始重视的时候把一些“非遗”进行旅游开发,旅游的核心只重视开发利用,不加以保护,而长鼓舞也是其中收到一定影响的一种.旅游景区将长鼓舞项目直接搬上舞台,为吸引眼球大量改编,而忽略其文化内涵的展现,久而久之“长鼓舞”也呈现除了一定程度上的庸俗化、世俗化、异常化,丢失了长鼓舞作为文化现象本身的文化价值.

4.3 乡土社会解体,文化消逝加速

城镇化加速迫使农民离开乡土生活进入都市让乡土社会解体更快,资本全球化,农民进入城市进行购置房屋,在城市生活中各种消费,利益的驱使拉动消费.农民离开乡土生活与都市融为一体,“非遗”消逝的速度与农民城镇化的速度同步,长鼓舞的传承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难,长久往复,这样的现象一直延续,造成恶性循环.

5 “非遗”保护视角下富川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发展的策略

5.1 制定切实可靠的传承保护机制

在城市中的“非遗”传承人与其他农民一样,同样有着乡土文化的情怀,也可以说“思乡”情怀.逢年过节都会集体自发组织欢度节日,节日相当于“非遗”传承最佳方式之一,通过载歌载舞传承“非遗”的效果更佳.传承人是传承中的关键点,不容忽视,要增强人文关怀,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和关注力度,增强传承主体的民族和文化认同.这部分进入城镇生活的人,他们经常利用新媒体进行沟通,通过新媒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共享.保护部门的经费投资,应考虑支持城镇化进程中的项目传承与保护,利用本市节庆活动进行一定程度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推进.

5.2 促进“非遗校园”活动的推进

优秀的民族文化属于这个民族,同样属于世界,富川芦笙长鼓舞也是如此.“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可以通过教育实现的,把长鼓舞等“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传承一般以口口相传、口传身授为主,这种传承方式会导致人存而存、人亡艺绝的严重问题.因此,实现民族文化复兴,必须靠优秀的群众夯实基础,在学校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增设本民族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以他们为传播平台进行文化传承,在博物馆里展示的只能称之为标本.以这样的方式培养校园民族文化认同感,因为现在民族文化逐渐被西化或同化.因此,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必要的.

5.3 加强“体育非遗”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各行各业都在行动,各个组织及个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贯彻中央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精准扶贫”战略,“体育非遗”的扶贫以助推脱贫为重点,对长鼓舞等“非遗”传承人实行精准化扶持,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既要适应村民与文化部门积极搭建交流桥梁,也要深入挖掘村落历史文化,唤醒基层的文化现象融入现代生活.

5.4 融入新型休闲旅游发展项目

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阅历的丰富,以往走马观花的旅游不再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社会大众希望打开窗户看世界,从而使工作中和生活中的高压得以释放获得由内而外的愉悦.原生态长鼓舞休闲旅游项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长鼓舞文化的发展,文化现象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又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6 结语

芦笙长鼓舞已经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起源于几个世纪的争议和发展,反映了它的历史文化特征,以及他对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发展与传统融合的历史承诺,它作为富川瑶族民俗体育文化中多彩绚烂的一笔,在其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在许多程度上促进了瑶族文化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瑶族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性,这是瑶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历史以及经济的发展,芦笙长鼓舞在现代化发展中呈现出了多样的时代性特征,也遇到了诸多发展的困惑,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继续挥舞好民族文化的大旗,助力于其长远的发展.

猜你喜欢
富川芦笙瑶族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岜沙芦笙节
杨万里撰并行楷书《故富川居士罗子高行状》
“慢”城富川,脐橙与丰年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你好,芦笙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