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启近代中国两次先风的思想家魏源

2018-04-03 09:31
关键词:魏源道光思想

熊 焰

(邵阳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魏源是开启经世致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两次先风的思想家,被誉为近代中国改革的先驱,其经世致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潮变革史上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

一、开启经世致用先风,致力改革国内弊政

魏源毕生志在经世致用,他树“经世”之旗,谋“经世”之策,立“经世”之业。魏源不仅为经世致用学术运动的先驱,更是经世致用思想的践行者。他从实践角度更为有力地推动了经世致用风气的的兴起。他针对当时中国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如漕运、盐政、水利等,提出一系列除弊兴利、卓有成效的改革方案。

《皇朝经世文编》开启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的先风,标志着魏源进入经世致用的新时代。魏源编辑《皇朝经世文编》成120卷,全书以经世致用为标准,选取清初至道光五年各家奏议、文集和方志等文献中“存乎实用”的文章2236篇,提倡今文经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他在《皇朝经世文编》叙中提出四项基本原则,即不能离开客观而专靠主观、不能离开工具法度而专恃聪明、不能离开现代而谈古代、不能离开别人的意见而专凭自己的意见,体现了魏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体现了其思想的科学性。该书刊行后,改变了清代学者不问社会时事和政治、群趋考据一途的学风,开启一代学术务实的新风。《皇朝经世文编》自道光六年面世,数十载来盛行海内,深受清道、咸、同、光四朝学人的推崇,仿效和踵作之风一直延续到民国初,争相以“经世”为篇名的丛书刊出多达20余种,可见经世致用学风渐入人心,这有力地推动了鸦片战争前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启迪了近代新学。

漕运改革。道光五年魏源精心筹划海运,“征之属吏,质之滨洋人士,诹之海客畸民”,提出并论证实施海运的可行方案,先撰《筹漕篇》上下两篇呈送贺长龄,代其作《复魏制府询海运书》《海运全案序》《海运全案跋》等文,力陈海运之利,深刻揭露漕运弊病,坚持“以海代河、商代官”的基本原则,对于发展我国早期的航海事业,发展商业资本主义因素,都起到促进作用。道光六年,海运成功,“国便民便,商便官便,河便漕便,于古未有”[1]388。为总结此次海运的成功经验,他又作《道光丙戌海运记》,详论海运优于河运,“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394。再作《复蒋中堂论南漕书》《上江苏巡抚陆公论海漕书》等文,提出完善和永行海运的建策,认为“不难于祛百载之积患,而难于祛人心之积利”[1]389。这些专论海运的文章,是魏源精心筹划海运的宝贵记录,充分体现了魏源经世利民的思想。

盐政改革。道光十二年,面对盐课亏欠数千万元的危局,两江总督陶澍兼管两淮盐政后,着手废纲盐、改票盐的盐政改革。魏源积极支持并参与陶澍主持的票盐改革,他根据自己对盐政弊病的调研和分析论证,提出“裁费、轻本、减价、敌私”的改革原则,作《淮北票盐记》《淮北票盐志叙》《淮南盐法轻本敌私议》等文,提出实施票盐法的周全方案,全面深刻阐述和论证票盐法优于盐引法。淮北推行票盐法后,票商“云趋鹜赴”,盐税得“再倍之课”,官盐运销大畅,盐价大降,万民受益,“便国而便民”[1]408。为总结推广淮北票盐法的成功经验,建立除弊兴利的长效机制,魏源作《筹鹾篇》肯定实行新盐法的成效。为全面辑录陶澍等官员在淮北创行票盐的有关奏疏、详禀、批示、章程、条规、告示等资料,展示盐政改革的经过、举措,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他与许乔林合纂《淮北票盐志略》并代《叙》,分类编次,精益求精,不断修订,既客观记录了淮北票盐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又成为魏源等精心筹划盐政改革的珍贵记实。道光二十七年,魏源又将《筹鹾篇》呈之新任总督李星沅,惜未行。至道光二十九年,湖北武昌塘角发生火灾,“烧盐船四百余号,损钱粮银本五百余万,群商请退”。次年总督陆建瀛始用魏源之议,改行票盐。魏源时任兴化县令,兼淮北海州分司运判,又一次成为策划和实施票盐法的骨干。同样盐价骤贱,农民欢声雷动,而两淮实收课银五百万两,远溢往额,魏源之所策者又果验。这是魏源践行经世致用思想、纲举目张的结果,他称“天下无兴利之法,除其弊则利自兴矣”,强调“弊之难除,其难在于仰食于弊之人”。他还指出,一切除弊兴利的“变革”,应以利国利民为出发点,以“便民”为目的。这次盐法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商业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水利改革。道光间魏源对关乎国家利弊、民生疾苦的水利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他的足迹遍及两湖、江浙、直隶、鲁、皖、冀、豫等地,所到之处必质诸土人之习河江事者,实地勘察,调研论证兴利除害的治水方案。他不仅对黄河治理,而且对江浙、两湖、直隶地区的水利,均提出了正确意见和卓越见解。黄河频年水患,特别是道光二十一年六月河决祥符(今河南开封市),至次年二月始塞,历时八个月,用银六百多万两,七月又决于桃源(今江苏泗阳)。就在这一年魏源作《筹河篇》,系统总结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并提出治理黄河的建策。他痛陈清代治河策略失当及河政之弊,“竭天下之财赋以事河,古今有此漏卮填壑之政乎”?面对黄河“无岁不溃,无法可治”的局面,魏源提出顺地势,果断实行人工改道,否则“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咸丰五年河果自行改道北流入海。魏源还参与多项江南水利治理工程,留下不少治水名篇。他在《江南水利全书叙》《三江口宝带桥记》《东南七郡水利略叙》等文章中,对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上海、常州等地区的水利问题均有精当的见解。为治理直隶水利作《畿辅河渠议》,他数次亲临漳河与永定河考察,探明水患及多年治理不力等原因,提出治理漳河、永定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河道“如治黄河小异而大同”的治理方案。关于长江水患的治理,魏源则作《湖广水利论》《湖北堤防议》等文。道光十一年,湖南、汉口大潦,为百余年所未有。翌年又异常盛涨,漂田舍,浸城市。魏源据自己历年对两湖河流、湖泊的调查勘察,作《湖广水利论》,这也是一篇深刻阐述湖广水利问题的文章。对“历代以来,有河患,无江患”,而长江沿岸近数十年来“告灾不辍”的原因,分析透彻。他认为造成水灾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一方面是江汉上游乱砍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是滨湖地区盲目围垦,蓄洪区逐渐缩小,造成“八百里湖十去四,江面百里无十二”的局势。魏源深刻指出,夺湖为田即江患,而造成这一恶果的是“夺水、夺利之人”,因此“兴水利,除水弊”,首先要“除其夺水夺利之人”。总之,魏源主张从全局出发“掘水障”“导水性”。他还作《洞庭吟》诗一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纵谈洞庭湖区以及长江、汉水流域的水利问题,其议论的主题与《湖广水利论》一致,诗文互证。他提出“以川还川湖还湖”[1]608的生态环保主张,对于今天长江中游地区的水利建设仍有重要意义。魏源认为“天下事皆先本后末,惟治水则以末为本。故其利害功效,下游居十之七八,而上游仅十之二三”[1]373,这是他对水利问题的规律性的精确概括,还反映了魏源经世致用、“期于利民”的思想。

二、开启“师夷长技以制夷”先风,广搜“夷技”著书以“制夷”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两年间,魏源曾数次到浙东参加抗英战役。道光二十年秋,魏源应乡友、时任江苏候补知府黄冕邀来到浙江宁波军营,亲审英俘安突德,了解英国情况,详记安突德供词,获得弥足珍贵的一手资料,撰成《英吉利小记》,后编入《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一年春,魏源被两江总督裕谦聘为幕僚,从军浙江,襄筹军务,对江浙边务和防务提出“以守为攻”“以守为款”“以夷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多项克敌制胜的建议,魏源认为“定海本不必守之地,而所修筑者又必不可守之城”[2]14。他力谏“守舟山为下策”,主张诱敌深入内河,围歼之。但魏源提出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克敌方略,均未获采纳。魏源预见“知贼至,城必不守”,无奈“到此便筹归”,遂从裕幕中辞归扬州。八月定海果然失守,城陷地失,浙东溃败甚至是溃败的过程都与魏源事先的判断一模一样,然而战败确信传来,特别是故人裕谦死节,乡友黄冕因此遣戍伊犁的消息,让魏源感伤倍至。目睹英军的野蛮侵略,清廷昏庸溃败的严重危机,面对国家危难、民族沦亡,他痛愤时事,忧国著书以救亡图强,遂据自己两年来在浙东参加反英战役时的亲身见闻和经历,夜以继日、慨然发奋著《海国图志》《圣武记》《道光夷艘征抚记》等著作,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御敌和富国强兵的一系列主张,并将自己在定海反英战役中提出的建议,整理成《城守篇》《军储篇》等,辑入《圣武记》。魏源冀此激励和提振民族自信心,唤醒民众的觉醒,实现“制夷”和御侮图强。

《海国图志》是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代表作,也标志着魏源爱国主义思想新的高峰。一是悉夷情,“立译馆翻夷书”;二是师夷长技,学习西方军队的“战舰”“火器”及“养兵、练兵之法”;三是制夷,主张坚决抗击列强,诱敌深入而歼之,从而达到抵御、战胜外国侵略者之目的;四是提高制夷的自信心,魏源深信“中国智慧无所不有”,中国人民不仅有智慧有能力打败侵略者,而且一定能赶超西方先进国家。这部介绍世界的百科全书,开拓了国人的视野,特别是《筹海篇》,全面深刻地总结守、战、款的经验教训。“清魏默深《筹海篇》,议守、议战、议款,凿凿中窾,若清尽用之,固足以制英寇,驭俄、法。”[3]37魏源把反抗外国侵略、学习外国长技和实现国富民强有机结合起来的思想,开辟了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新的方向。《海国图志》“无论从政治影响之深远或学术成就之巨大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2]1,开启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风,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起到里程碑的重要作用。

《圣武记》是第一部探索清代盛衰的“史之名著”,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实用性,深受仁人志士的欢迎,士人争相购阅,几乎家有是书,一时纸贵。魏源把他“生以后数大事”“生以前上迄国初数十大事”和订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联系起来,今昔对比,无情地批判清统治者,鞭挞投降派。他试图借宣扬清朝“武功”来激励人心,总结战事得失和盛衰教训,为抵抗侵略提供鉴诫。此书是他酝酿准备于清朝统治危机四伏之时,发愤著于“海夷就夷江宁之月”、民族遭受空前屈辱之际。魏源筹划“战胜于庙堂”的方法,认为培养、收集人才是当务之急。他在《叙》中说道,“今夫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材不竟之谓贫”,必须“皇然以军事军食延天下之人材,人材进则军政修,人心肃则国威遒”,“官无不材则国桢富”。做到“五官强,五兵昌”,“以彼之长技,御彼之长技”,抗击外国侵略,则“何患于四夷,何患乎御侮”?从而实现富国强兵。[4]

《道光洋艘征抚记》以极为简练的文笔记述鸦片战争,阐释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富国强兵,不在此一举乎?时乎时乎,惟太上能先时,惟智者能不失时;又其次者,过时而悔,悔而能改,亦可补过于来者”[4]485-486。他提出“但须整旅补亡羊”的具体方策,“择地利,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等,并利用法、美等国作外助,以外敌攻外敌,全书贯穿着反侵略反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魏源敢于揭露以道光皇帝为首的投降派的昏庸误国,肯定林则徐等抵抗派,发挥“史学经世”精义,注重探究鸦片战争的成败得失。

三、魏源思想历久弥新,指引当代实施改革开放

魏源思想对我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乃至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武器。一个多世纪以来,历代志士仁人都从思想和实践两方面继承并发展了魏源所开创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掀起了洋务运动,“此魏子所谓师其长技以制之也”[5]2255;王韬称魏源师夷一说,是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先声”[6];康有为“乃复阅《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7];梁启超则认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实为变法之萌芽”[8],他还说《海国图志》之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9];左宗棠用《海国图志》指导实践,取得显著的成效,《皇朝经世文编》《海国图志》是他甚为推崇的著作,甚至“案头不可一日离也”。光绪六年,左宗棠筹备新疆建省时说:“道光朝讲经世之学者,推默深与定庵。实则龚博而不精,不如魏之切实而有条理。近料理新疆诸务,益叹魏子所见之伟为不可及。《海国图志》一书尤足称也。”[10]18左宗棠极力主张富国强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振兴民族工业,创办“福州船政局”“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总局”,为民族振兴和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不小的贡献,这些都得益于魏源思想的影响。

1957年3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冯友兰《魏源——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先进思想家》,纪念魏源逝世一百周年,这是学界首次将魏源定位为19世纪中期的中国先进思想家,将魏源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党和政府实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关键时刻,1983年7月27日,《光明日报》刊发了施宣圆的题为“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章,称魏源是首倡中国对外开放走复兴之路的先驱,唤起民众理解和支持改革开放、鼓舞人民实施开放的坚强意志。1990年7月18日,《光明日报》又以“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为题刊发了任敏的文章。1994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萧致治《近代中国改革的先驱——纪念魏源诞辰二百周年》,推崇魏源是近代中国改革的先驱。多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以魏源为相关题名的文章20多篇,学界则出版魏源研究专著数十部,论文数以千计,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史逸竹《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施宣圆《魏源与师夷长技以制夷》及萧致治《魏源与中国近代改革》等魏源研究论文近百篇,为我国改革开放鼓与呼,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魏源的先进思想如耀眼明灯,指引和鼓舞国民实施改革开放、走近代化之路。今天我们缅怀魏源,弘扬魏源思想,温故而知新,回溯魏源思想在一个多世纪中闪耀着的夺目光辉,仍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重要讲话,引用魏源《默觚·治篇五》中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1]49,阐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治理的方法不必同,期待的是它能利民,重要的是要依据国情找到一条既能持续造福人民又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征程,表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决不能盲从别国的摆布和操纵,也不能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那一套。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今天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走向民族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凝聚强大力量。魏源具有相信“中国智慧无所不有”的民族自信心,他憧憬“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2]31,这是作为先进思想家魏源的民族自信。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出席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又引用魏源“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这一名言,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表达了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演讲时再次引用魏源这一名言,强调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历史命运、不同的国情,确定了我国必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更是时代的选择。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实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实现魏源所追求的“国强民富”的梦想。2015年4月22日、11月15日,习近平还分别在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中引用魏源《默觚·治篇八》中的“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1]56,强调群众和团结的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列举我国史上的卓越先贤时,再一次讲到魏源,这都表明魏源思想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魏源提出的经世致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他的著作风靡海内外,创造了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芒,其思想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夺目光辉,历久弥新。特别是其改革开放思想,仍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源.魏源全集(第12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2]魏源.魏源全集(第4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吉田松阴.吉田松阴全集(第四卷)[M].东京:岩波书店,1940.

[4]魏源.魏源全集(第3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5]魏源.魏源全集(第7册)[M].长沙:岳麓书社,2004.

[6]王韬.扶桑游记[M]//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10帙).上海:著易堂排印本,光绪十七年(1891).

[7]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资料(第四册)[G].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

[8]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香港:中华书局重印,1957.

[9]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中华书局,1936.

[10]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24)[M].长沙杨氏刊本,光绪十八年(1892).

猜你喜欢
魏源道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一道光
思想与“剑”
情怀:照亮忧伤的一道光
龙猫,你爱的那道光是爱情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白成一道光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