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
——以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化县为例

2018-04-03 09:42黄永香
关键词:旅游+新化新化县

○黄永香

(娄底市行政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旅游+”是实现全域旅游的关键,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和融合能力,在催化和集成的作用下,以旅游产业为平台,推进旅游相关产业和领域逐渐发展形成新业态,并提升综合价值,同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进一步转型升级。“旅游+”与“互联网+”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

各地发展的实践证明,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回归自然的需求,同时能够带动当地区位经济的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缓解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传承当地民俗特色文化,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带动欠发达地区产业脱贫。

2016年,新化县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油溪河景区正式创建成为国家3A级景区,大熊山景区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受欢迎养生旅游基地,水车镇楼下村被评为全国传统保护村落,春姬峡避暑山庄被评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新化县坚定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发动“全民兴旅”,促进“全业融合”,建设“全景梅山”,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带一接二引三”的“首位经济”。着力做好“点”(重点景区)、线(旅游通道)、廊(百里资江画廊)、面(广大城乡)文章,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强化区域协作,主动对接融入大湘西生态旅游圈、长株潭城市旅游圈。主打“世界的紫鹊界”“亚洲的梅山龙官”“华人的蚩尤祖山大熊山”“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四张“王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进一步提升“蚩尤故里·天下梅山”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旅游产业迅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产业、强劲引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如何使旅游更好地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平衡、充分地发展还有待全面地分析。

一、“旅游+”对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目前湖南全省有13个全域旅游创建单位,几乎都提到了“旅游+”,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各地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全力促进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新化县作为娄底唯一入选首轮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位于湘中地带的区位优势。新化县北与安化县为邻,紧临涟源、冷水江二市,南面承接新邵、隆回二县,西面又与安化、溆浦二县交界。同时境内交通状况便利,公路、铁路日益发展,四通八达。

2.资源优势

新化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数量丰富,特色鲜明,既有美景又有美食,既有梅山文化,又有古老的农耕文明。从梅山龙宫溶洞景观的发掘开始,新化县旅游拉开了序幕,紫鹊界梯田的自然风光,让新化美景蜚声国内外;奉家古桃花源的静谧安宁,让人重寻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天门乡的十里杜鹃,让人醉心于大自然的妖娆风光。

(二)劣势分析

1.旅游专业人员匮乏,管理和服务水平不足。

目前新化县有3家旅行社,另外还有康辉、亲和力、国旅、海外、旅游百事通等旅行社的代办机构。由于起步时间较晚、基础较为薄弱等,新化旅游人才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障碍。首先从从业人员的素质来看,涉旅行业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一般是由当地的农民转化而来,景点的大部分导游并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没有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甚至大部分景点没有相关的导游。在涉旅行业中,管理人员一般也是由其他专业转过来,真正专业的管理人员几乎没有,旅游专业管理人才稀少,旅游专业服务人员也缺乏,这样的形势是与本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其发展需求不协调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将阻碍新化全域旅游的推广,旅游质量将是新化发展的软肋。

2.对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认识

乡村旅游因其绿色生态又能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成为很多县域经济转型的选择,很多地区一开始对旅游的认识仅限于对成功地区的简单复制,反而破坏了本地乡村原本的地域特色,很多烂尾的旅游开发项目就由于对旅游开发缺乏科学认识,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旅游+”是旅游质量的提升,新化县在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的契机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县域旅游进行开发,向全域旅游的要求靠拢,才是新化旅游经济永葆活力的正确选择。

(三)机遇分析

1.国家政策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有利形势

2016年是全域旅游被广泛提及的一年,而乡村旅游则成为全域旅游推广的主力。新化县作为一个人口大县,农业人口数量庞大;作为国家贫困县,农村脱贫迫在眉睫;作为经济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生态资源保存良好,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作为被国家首批纳入全域旅游试点的地区,将旅游开发与推动乡村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将“旅游+扶贫”作为带动乡村致富的经济增长点,二者相辅相成,以旅游带动农业的转型,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旅游+”极具助力。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1]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其中就提出了到2020年,要在全国培育出1000个左右富有特色、具有活力的特色小镇,[2]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全国各县市的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吹来了政策东风。

同时,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的意见》(湘政发〔2013〕1号)中提出,在未来的5年内,省财政将筹措出81亿元,专门用于扶持发展特色县域经济,而且省财政每年在对每个重点县的扶持资金上不会低于1亿元,3年累计支持资金不会低于3亿元。这对各县域是极大的利好消息,特别是新化县在全省特色县域经济重点县文化旅游业组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第一名。

2.娄底旅游发展战略的有力引导

《娄底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十三五”期间娄底旅游产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纲要》策划了60余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500亿元。[3]《纲要》中提出要锲而不舍地打造新化旅游重点县这个“核”点,培育全市旅游龙头县。2016年8月18日,在上海徐汇区举办了娄底旅游专题推荐会,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与黄埔区、徐汇区、长宁区旅游部门签订了携手共建沪昆高铁黄金旅游中轴线的战略合作协议;针对长三角地区市场拓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专门出台了促销奖励政策,旅行社组织一趟旅游专列来娄底旅游最高一次性奖励4万元,同时还将送出全市9大景区价值200万元的免费门票和价值上千万的优惠套餐。新化县与上海黄浦区旅游部门签订了全域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同时,新化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九个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暨文化旅游产业三年(2016—2018)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新办发〔2016〕52号),大力推进“旅游立县”战略,发动“全民兴旅”,促进“全业融合”,建设“全景梅山”。[4]

(四)面临的挑战

1.旅游发展农地矛盾突出,规划与管理体制不健全

新化县旅游业的发展大都是以农民自发组织办农家乐的形式,再逐渐形成以公司的形式开发,由私营企业开发旅游,在对旅游区的用地征收过程中,和当地居民时有矛盾冲突。因为缺乏管理体制,企业在对旅游区的规划开发中往往不能践行当时与政府的承诺,让整个旅游区的投入与规划发展路线不匹配,阻碍了旅游的长远发展。新化县旅游区农家乐盲目开办,餐饮、住宿等没有专门的监管,相关服务提升不上去,甚至出现很多损坏当地美誉度的事件,影响了新化县旅游品牌的打造。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管理,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有序的经营环境,让新化县的旅游产业发展得更好。只有正确认识好旅游是什么,把服务提升上去,把影响旅游发展的各种隐患排除掉,旅游的开发才能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环境中发展,才能产生长远的经济效益。

2.新化县产业经济基础薄弱,“旅游+”的发展面临更多挑战

与湖南其他县市相比,新化县产业经济和旅游开发均处在初级阶段,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新化县的产业经济基础还显薄弱。省内的张家界市作为在国际国内均有高知名度的旅游市,其旅游业发展已非常成熟,是因旅游而成名的城市,张家界市通过实现农旅融合、以旅兴农,利用旅游打造农业产品品牌,有其自身的优势。韶山市实施“旅游+工业”战略,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是依托了主席故里的地缘优势。湘潭市通过开发多种业态,形成多业态的有机融合,是“长株潭”经济圈的有力带动。新化县作为拥有15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多,农业的产业经济不明显,工业发展面临资源枯竭,面临转型,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新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打造点,要让景区的门票经济发展成产业经济,新化县还需加大投入,发展之路还很长。首先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人无我有;其次要促进各区域的融合发展,抱团取暖;第三要扬长避短,发挥好自己的资源优势,将旅游资源有效整合。

二、以“旅游+”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战略重点

全域旅游是通过“旅游+”打造综合性产业,不仅是在空间、行业、消费、时间、社会、发展六个全域方向来对区域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还要以此来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综合执法、综合统计监测、综合规划管理的新体制。新化县立足境内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旅游兴县”到“旅游活县”到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开展“全民兴旅、全业融合、全景梅山”建设的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全域旅游理念谋划县域旅游发展,构建由党政主导、部门支持、城乡联动、企业参与、群众参加的全域旅游格局,实现“区景一体、产业一体”的全域化发展思路转变,推动全域旅游成果共建共享,进而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一)政府以“旅游+”为抓手,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新化县政府提出了发展要做到结构围绕旅游调、城镇围绕旅游建、产品围绕旅游产、建设围绕旅游抓的发展理念,实现旅游空间全区域的布局、旅游产业全领域的发展、旅游理念的全民化贯彻。争取到2020年,让文化旅游产业基本在全县全域覆盖,境内景区品牌得到全面提升,基本的服务设施能得到基本改善,特色景区线路能够实现全面优化。

县域经济要发挥“旅游+”功能,从单一的门票经济提升到全地域的产业经济,实现从“食、住、行、游、购、娱”到“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的升华,把旅游单纯的领域经济拓展到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产业延伸,每一项都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支撑以及良性的品牌定位。要让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实现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力求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1.“旅游+交通”,完善交通体系,构建区域联通桥梁

新化县位于湘中地区,具有有利的地理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利用这些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县域内旅游资源的潜力,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发展。根据《新化县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20)》,在未来五年,新化县城市交通将构建集约、环保、高效的生态型综合交通体系。[5]

对外交通系统。规划将建立以航空为门户、以铁路和公路为主干、港口为补充的对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打造成新化的“一小时”综合交通圈。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主要构建以“低碳公交”+“慢行系统”的绿色出行为主,以小汽车出行为辅的多元交通协调发展的城市客运体系。

按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新化县将形成拥有4条铁路的铁路交通系统,分别是湘黔铁路、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张新桂铁路和娄底轻轨。新化机场也已纳入规划,并已初步选址,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为新化旅游提供助力。

根据区域协同发展理论,通过改善交通,深化各旅游区域交流与合作,打好“五张牌”:打好“娄底牌”,与双峰、涟源、冷水江等联手打造“一票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打好“湘西牌”,与吉首、凤凰、新宁等联手打造“大湘西黄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打好“湖湘牌”,与长沙、宁乡、韶山、湘乡等携手打造“名城—名人—名湖—名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打好“中华牌”,将桂林、大梅山地区、张家界的旅游资源连为一体,打造中国南方经典山水人文旅游线路;打好“世界牌”,以紫鹊界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积极拓展国外市场,不断提高新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2.“旅游+ 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

建设特色旅游乡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各地的旅游发展中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经验,实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以打造“山水城镇、田园城镇、生态乡村”为主要目标,新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依托主要旅游景区和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定位,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乡镇。

新化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优先在主要旅游景区及旅游沿线村落开启,着力建设好乡村的游客中心、入口的景观标识、沿线的旅游解说标志牌,打造好特色民居风貌,加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8年,全面完成正龙村、楼下村等重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同时着力在水车打造梯田风情小镇,在奉家建设茶文化风情小镇,在大熊山推出生态宗教风情小镇,在白溪打造白溪豆腐风情小镇,在洋溪打造出文印风情小镇,在荣华推出龙湾湿地风情小镇,在天门主打生态小镇等特色旅游城镇建设,目前已经在逐步改善民居风貌和配套设施,建立标识标牌体系,实施美化亮化工程,在各乡镇推行“一镇一貌”的发展理念。

3.推进“旅游 + 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新化县的自然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新化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为三个区域:一是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古台山森林公园,这一地区的地层为较为古老的变质岩;二是紫鹊界梯田区,区内主要为花岗岩区;三是油溪河岩溶风光区,这一地带遍布着石灰岩,附近还有梅山龙宫景区及龙湾湿地公园。其中龙湾湿地公园、大熊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紫鹊界梯田景区是生态旅游开发价值最高的三大景区。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市场开发还不成熟,缺乏真正的生态旅游产品,新化要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之机开发出较为高品位的生态旅游产品,将新化的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为贫困县中较为典型的生态旅游示范区,这将对带动带活全县乃至全市旅游业都有积极作用。

全域旅游要求全要素参与,全要素参与不仅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传统的旅游要素,还要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新兴旅游要素,为此新化通过统筹优化全县旅游格局,构建“一心·一带·四区”旅游发展格局,全面提升旅游功能。

建设好资江生态休闲观光。在资江沿线全面实施“百里资江”“夜游资江”等景观工程建设,使整个江域形成山水相依的百里生态景观长廊。

打造好南部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重点在于在汝溪建设一个规范的国家农业公园,在洋溪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发一个竹海生态旅游区,对三联洞景区进行进一步提质,打造冰泉旅游景区新亮点,开发好科头桃林的生态休闲区。

东部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水上运动峡谷休闲产业区。其中发挥油溪河的地形地貌特征,建设好油溪河峡谷地质公园,完善油溪河漂流景区,规范建设好车田江水库旅游区,开发出一系列以峡谷观光、峡谷运动、地质科普等运动为特色的休闲产品。

西部地区主要打造梯田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区。西部地区地势高,自然生态保护较好,要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对资源进行开发,重点是建设好紫鹊界梯田景区,注重古台山森林狩猎场、奉家古桃花源和渠江茶文化主题公园连片开发,发挥天门森林公园天门瑶峒的品牌效应并加强品牌打造。

北部地区主要是以生态度假产业为主,该地域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柘溪水库、龙湾湿地公园、大熊山森林公园等资源可以开发成蚩尤文化体验、森林生态休闲、湿地观光休闲、溶洞观光、生态养老及其他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地制宜特色开发,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

4.“旅游+扶贫”,政府引导,带动贫困地区脱贫

在县域旅游发展中,政府要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题,当地居民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区。新化既是革命老区县,又是全省最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和全国库区移民人口最多的县。在地形上,新化主要有高寒山区、水淹库区、石灰岩干旱区“三大贫困带”。根据国家贫困标准,新化县原有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41.82%,贫困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8%。新化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大部分处于贫困程度最深的“三大贫困带”。因此,要将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带动贫困地区的村民就业,又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的村容村貌,贫困地区因高寒地势,有利于中药材及一些经济作物的种植,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将这些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包装成特色旅游产品,将带动广大的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走出一条以旅游的大发展促进农业走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快速城镇化的脱贫致富新路子。如水车镇锡溪村全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渠江源村以“旅游带动、茶旅融合”为主导,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下团村实现大众创业,全民兴旅,贫困户由年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提升到年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通过旅游带动,新化县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38.5万人锐减到13.68万人,总人数减少了近25万人。新化的贫困发生率从44.7%降到了8.4%,这样贫困率年均降低了差不多7个百分点。

5.政府统筹,综合协调管理

任何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进行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所有的资源开发都应在基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有条件地开发,不能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逐短暂的经济效益。政府在土地的管理上要坚持因地制宜,不能大兴大建,在景观的设计规划上,要考虑环境的承载力。旅游业要有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开发,不能让发展旅游成为新的政绩工程。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既要考虑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旅游景区的环境效益,让青山绿水成为金山银山,更要让新化实现绿色崛起,打好扶贫攻坚战。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和信息发布平台的便捷,各知名旅游景点不断爆出宰客事件,如“青岛天价大虾”事件影响之广,让当地政府花重金打造出的“好客山东”形象因此形象大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的通知》(国办发〔2016〕5 号)从依法落实旅游市场监管责任,创新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全面提高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水平、保障能力等方面要求全面加强我国的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维护健康的市场秩序,是新化在全域旅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地方政府负主体责任,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有关部门共治共管,地方政府统筹推进,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制、强化协调职能。同时调动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各界群体发展旅游的积极性,重点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行业自律,规范旅游市场。多部门齐抓共管,在执法上联合执法、相互合作维护市场秩序,在管理上各负其责、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6.培养人才,提升服务能力

全域旅游背景下,整个区域的所有居民都是服务者,同时他们也都是主人,还是最直接的参与者,人人都将是旅游环境的一部分。推进全域旅游,要以全民为对象,培养每个人的旅游服务意识和相关技能。要让全民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政府、院校、企业”三者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引进和培养乡村度假、生态旅游、文化旅游、露营旅游、健康养生旅游、民俗体验旅游以及旅游策划和规划、旅游商品设计等新业态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储备,以推动旅游经济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的改善。各职业院校要与政府企业对接,培养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同时企业可以与院校加强合作,让院校成为企业员工短期培训的基地,不断提高服务者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涉旅行业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7.强化旅游信息化发展,建设旅游数据平台

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的细分化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就目前新化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发展特征来看,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宣传渠道相对单一,内容的准确性、时效性均较差。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游客在新化境内各景区之间的流动,因此要加强旅游信息网的发展,通过制定旅游指南,建设好相关网站及微信平台、建立电话服务中心,在主要道路沿线树立规范的交通指示牌等设施,为游客提供详细、准确的旅游目的地信息,为游客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需要将全县的乡村旅游数据及信息纳入新化县旅游数据中心建设,构建完备的现代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二)企业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旅游+”全新的产业链

“旅游+”通过延伸景区产业链,使景区走向产业集聚区,实现景区产业经济的综合统筹发展,丰富多种休闲消费业态,拉动综合消费。基于“旅游+”的渗透力与提升力的产业融合,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医疗、体育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1.“旅游 + 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充分发挥县城工艺品原材料丰富的优势,糅合梅山文化特色,大力发展仿古工艺品、纪念品加工业、竹编与树雕产业。把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成为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品。加强对旅游产品销售网的打造,通过培育一批旅游商品销售加工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和品牌附加值。按照“基地+景点+产业”融合的模式,加大农特产品的开发力度,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新化的茶叶加工产业正在强势回归、新化水酒产业异军突起,成立了新化水酒产业协会,同时各色水果产业不断发展,民众发展特色果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高涨,通过生产加工,提升农特产品的产业附加值,将创造良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2.“旅游 + 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现代农业新形态

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生态农业旅游,将有助于激发传统农业的潜在活力。农业是农业旅游的基础,要把立足点放在农村,农业旅游的主体是农民,而对象是旅游者,本质在于体验。农作物的生产过程、自然生态环境、农耕文化以及农家生活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通过创意活动的设计,满足游客对农业活动全面体验的需求,一是构建优美绿色环保的自然环境,二是增加游客真实的农业生产体验。充分挖掘乡村田园的体验要素,吃农家饭、干田间活、赏梯田景、住田园居,体验农村的采摘耕种之乐。全域旅游是全时间的旅游,要做到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真正实现全年旅游,就要根据旅游地域和旅游产品的活动特性,合理规划,如春季赏花,秋季摘果,夏季避暑,冬季赏雪等全年不断的活动,维山、炉观的万亩油菜花田,吉庆厚皮岭的李花,槎溪、奉家古桃花源的桃花,大熊山、天门的杜鹃花,石冲口的向日葵,龙湾湿地的紫云英,槎溪的千亩荷花已形成规模,新化的花田美景已经通过各个自媒体平台向外传播,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把农业种植园经济打造成旅游景点,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各乡镇农业采摘园的兴起,也成了吸引游客经济的重点,摘草莓,摘桑葚,摘杨梅,摘枇杷,摘葡萄,摘西瓜等已经成为游客体验采摘乐趣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成了各种植园销售的重要方式。将各种农事活动打造成游客能参与的旅游体验活动,将更加能提升游客的旅游娱乐体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新化县水车镇境内的紫鹊界梯田,总面积28万亩,核心区8万多亩。海拔400米到1100米,因一直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传统农耕灌溉系统,被评为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首批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级自然与文化双遗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紫鹊界推出“农耕研学游”,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已经有100余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通过在田间地头感受农耕文化,实现了在户外课堂体验乡土风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好青少年农耕文化研究目的地,继续推出农耕研学游、运动康养游、梯田认租三大旅游项目。

新化三联峒景区位于新化维山乡,距县城25公里、海拔高度在780~1560米之间。原始生态覆盖率达61%,次森林生态占36%,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68000个,四周深山峻岭,冰泉密集。景区现以三联峒冰泉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配套附属有三联峒娃娃鱼特种养殖基地。三联峒休闲农庄占地总面积约13000余亩,以特色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特种养殖、健康养老等服务为主,为全国首家集“海”“陆”“空”——娃娃鱼、孔雀、穿山甲大规模特种养殖基地、生态农业开发、科普知识学习基地、梅山饮食文化传播、梅山演艺、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梅山工艺品研发为一体的大规模文化旅游产业综合企业。三联峒景区目前暂设两条游线:冰泉峡谷游线和龙脊峰游线。刚建设完成并即将开放的梅山古原始部落文化园包括有:

原始部落耕种、石器、射猎、生活工具展示区;

感受几千年前原始部落食材、上百种古老植物的绿色长廊360米;

体验原始部落生存繁息之地的时光隧道320米;

再现原始社会风貌、饱享原始人文化的999根原木天梯;

雕塑走廊、历史文化人物展示区;

见证原始部落之间争地盘的多处古战遗址;

再现原始人茹毛饮血、钻木取火、择穴而居的部落遗址;

原始部落首领对上天神灵祭祀之地的祭天台等多处原始文化景点。

依托景区的发展,因地制宜,把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使贫困农户从中受益。景区现已带动当地村民创办农家乐51家,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解决民工就业420余人,带动周边劳动力1000多人就业、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周边数个村的村民致富奔小康。

3.“旅游+演艺”,挖掘梅山特色文化,树立梅山文化品牌形象

打造梅山特色主题活动,扩大新化县旅游品牌的国内国际影响力。新化县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大梅山文化旅游节、新化首届杨梅文化旅游节,在长沙、武汉、广州、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新化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荐会。在大熊山景区成功举办了湖南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县”启动仪式以及九福庙会、熊山古寺开光等活动。紫鹊界景区开展了紫鹊春天会活动。三联峒景区举办了“天下第一锅娃娃鱼”免费品尝活动,把旅游宣传与各自媒体平台结合,打造县域旅游形象,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化县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谁与茶缘》在荣华乡龙湾湿地公园鱼果场进行了首场汇报演出,这也是新化县“旅游+演艺”的一次成功试水。《谁与茶缘》依托龙湾湿地的水域特色,将本土的山歌、资水的滩歌、梅山传统傩戏、铜鼓唢锣、哭嫁、八字调、民间小调等梅山传统文化与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展现了荣华当地的地域民俗特色和现代音乐的魅力。全剧参与表演的101名演员均为荣华当地的农民,他们经过300多天的培训,用真实质朴的表演,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播。

原生态歌舞《夜画瑶峒》是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在天门乡土坪村文化扶贫的成功案例。由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毛攀云教授总策划,刘小标教授总导演的《夜画瑶峒》的上演给土坪带来了乡村巨变。

(三)全民共建共享,打造主客和谐共处的旅游生活方式

全域旅游是共享发展的载体。全域旅游的内涵是调动全员参与其中,让更多的人共享旅游业发展的成果,让旅游成为提升居民获得感的主要途径。因此,全域旅游符合共享的发展理念。旅游业的发展让居民享受到更为便利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知识信息、文化交流,游客则通过深入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提升自己的旅游品质。

全域旅游之所以要走共建共享的道路,是因为旅游的质量和旅游的形象是由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构成,要想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这就要求一方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重要的是需要让广大的游客、当地的居民共同参与其中。既要考虑游客的体验感受,让游客游得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的生活不被打扰,通过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让他们生活得更为方便、更加舒心、更加美好。新化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要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等,使旅游经济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让他们实际受益,以此促进居民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旅游+新化新化县
家乡的大石栎树
新化三合汤
新化:守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湖南省优秀教师“三笔”书法比赛参赛作品展示(十二)
新化山歌
“旅游+”精准扶贫,产业空间巨大
“旅游+”的“全域”机会
“旅游+”新时代下黑河旅游发展探析
新化县 中小河流治理喜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