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零度(中性)名词”结构的认知和语用阐释

2018-04-11 15:53束定芳
当代修辞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形容词中性味道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提 要 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相关名词的定义,对汉语“有+零度名词”结构中“零度名词”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从语言输出和理解的角度解释了“有+零度名词”产生的社会、语言和心理原因以及使用特点。本文认为,这一结构所表达的特殊意义是构式义与词汇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使用与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其中,语言因素包括相关名词所指事物特征的描述要求、语言表达的模糊性等,社会心理则特别指人们“求好”“求多”的利己心理。

一、 引 言

何为 “ 零度(中性)名词”?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1) 我的梦中情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有身材,有长相,有知识,有money的“四有”小妞计价器,嘿嘿。(林长治《Q版语文》)

(2) 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一个人如果想要使人看见的话,必须有身材才成。(《安徒生童话故事集》)①

其中, “有知识”“有money”“有身材”“有长相”表达的是一种积极的意义,也就是“比通常情况(平均值)多”的意思。我们也在词典中发现已经词汇化的类似结构:

有板有眼,有鼻子有眼,有底,有方,有劲,有旧,有理,有力,有门,有名,有年,有身子,有数,有条有理,有头有脸,有心,有戏,有形,有意思,有种……

张豫峰(2002)在《“得”字句和“有”字句》中讨论了与“有+零度名词”有关的结构“挺有看头”“很有想法”等。但是,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种结构中的“很”是修饰整个“有”字结构的,作者只把“有”字结构作为该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字结构本身并没有得到解释。

石毓智(2004)专门讨论了“有+零度名词”这一特殊结构。他指出,(这样的)有字短语会产生一个程度高的意思,如“有职有权”“有条有理”“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等。他指出了有字短语向形容词过渡的趋势。他提出,(1)对于有字短语中名词所指的事物,凡是以社会平均值为计量起点的,有关的短语具有程度义,比如有名、有学问、有地位等。(2)对于有字短语中名词所指的事物,凡是以0为计量起点,有关的短语则没有程度义,比如:有偿、有毒、有奖等。

石文还将汉语的这一现象与英语相关的表达进行了比较。他指出,英语中因为有相关的形容词后缀将某一名词变为形容词,如intention→intentional(有心),所以不会用have+noun这一结构来表达程度。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汉语中这种结构的使用,可能是因为汉语缺乏相应的创造形容词的手段所造成。石的论述对我们认识这一特殊结构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发。但是,还是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1) “有+零度名词”不一定仅仅涉及社会平均值的问题,即程度意义,有时也可能是评价意义,即正面意义或负面意义,如“有情绪”“有意见”等。但为什么大部分“有+零度名词”表示的是“正面意义”?(2)石文从语用或心理的角度,即“标记性”,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选择“有+零度名词”来表达一种程度或评价意义。他认为“标记性”是刺激人们使用这类特殊表达的因素,但人们是如何理解这类词语表达的呢? 也就是说,理解这类特殊结构的语言和认知基础是什么?本文将“有+零度名词”中的“零度名词”定义为“中性”(neutral)名词即在程度上是中性不表示多少,在评价意义上也是中性。这些名词进入了“有+中性名词”这一构式后才在程度和评价意义上发生改变。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的名词作为语料,并从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中选取相关例句进行分析,从认知、语用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这类结构的使用规律和产生原因。

二、 构式意义与词汇意义

本文认为,总体而言,“有+ 零度(中性)名词 = 程度(评价)意义”这种现象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身材”和“长相”两个名词本身不再是表达“中性意义”的名词,也就是说,“身材”本来就意味着好身材,“长相”就意味着“好长相”。但是,这显然不符合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可以说“她身材不好,脸长得还可以”,“长相差一点没关系,只要人好就行”。也就是说,这些名词本身应该是中性的,没有评价或程度的偏向。即使有的场合它们可能确实带有某种意义上的偏向,那也应该是语境中意义使用偏向沉淀或发生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具有这一意义的原因。另一种解释是,语境因素改变了这些表达中性意义的评价或程度意义,这个语境就是“有+宾语”这一构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因素。换句话说,有些中性名词,进入这一构式以后,因为“有”表示“大于零”,都可能出现评价或程度意义。检验一下,看事实是否这样:

有+ 工作;有+ 情况;有+ 脸蛋;有+ 脑袋;有+ 肚子……

“工作”虽然也是中性名词,但在“有+中性名词”这一结构中显然并未获得新的特殊意义,“有情况”则表示“发生了什么(不希望发生的)事”。而“脸蛋”“脑袋”“肚子”就获得了某种特殊意义,比如,“有脸蛋”表示“脸蛋漂亮”,“有肚子”表示“肚子大”,“有脑袋”表示“聪明”,也就是说,“有+中性名词”的构式意义是“高于平均值”。除构式意义以外,这些特殊意义的产生还与“中性名词”的类属乃其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而这些用法一旦被接受,或者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这些名词慢慢也会获得某种“程度”或“评价”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从好的方面去理解“身材”和“长相”,如“吃长相”“吃身材”等;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是不同于“平均值”的负面价值,如“有味道”有时候可以理解为有“不好的味道”。

三、 中性名词的特征

那么,什么样的中性名词与“有”结合以后可能产生特殊的意义呢?

石文(2004)认为,“有+N”短语程度义的产生必须满足下面3个条件:

N所代表的属性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共有;

该属性具有一个一般的程度量;

从社会平均值开始计量,而且有关属性的程度高于一般。

石提出的条件主要从程度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在范围上是否也有一定的限制或特点呢?

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中的名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我们对“零度(中性)名词”的认定标准是:这些名词本身处于“零程度”,即本身不表示程度,只有加上相应的程度形容词才表示程度,如“地位”本身是一个中性词,可以受“高”或“低”的修饰,但“有地位”,就表示“地位高”。经过一一比对,我们共找到了以下名词:

财产、财力、尺度、尺寸、地位、风格、见解、家教、价值、三围、体能、透明度、劲头、精力、境界、酒量、觉悟、礼节、礼数、力度、力量、力气、脸蛋、脸面、面子、模样、脑子、脑袋、能量、年纪、年岁、品貌、品位、品格、气氛、气度、气量、气质、器量、情调、人格、人品、容貌、身材、身段、身份、水平、岁数、条件、头脑、文化、悟性、效率、想头、心胸、胸脯、学识、学问、眼光、眼界、眼力、腰身、意境、状态……

以上这些名词,本身不表示程度或评价意义,但在进入“有”结构后,就获得了一种特别的意义,而且一般是偏向于“好”或“大”,即“正面”或“积极”的意义。

另外,我们还找到了以下已经完全词汇化的“有+ 中性名词”结构:

有形、有形象、有胸怀、有心、有板有眼、有鼻子有眼儿、有名、有谱、有日子、有数、有头有尾、有为、有效果……

有趣的是,“有+中性名词”结构,也可能偏向“负面意义”,但数量很少,我们只发现了3个:肚子、意见、情绪。

(3) 你也有肚子了,快朝我看齐了。(权延赤:《红墙内外》)

“有肚子”表示“胖了”,之所以是“负面”意义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对“胖”的评价有了改变。那么,为什么“有意见”“有情绪”表示的是“负面”意义呢?可能的解释是,现代汉语中,“请大家提意见”往往意味着提不同的意见,因此“有意见”,表达了一种“负面”的意义;而如果是好的“情绪”,则可能直接用相关的词,如“高兴”“兴奋”表达出来,而用“情绪”这个上义词来表达是一种语用策略,往往表达一种“负面”的情绪,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还有几个名词进入这一结构后,会有两种可能,即既可以表示正面的意义,也可以表示负面的意义。但这类词数量也很有限:味道、想法、来头……

“有味道”可以表示褒义,例如:

(4) 刘小光与俞斌之战颇有味道,刘小光前几日在天元战中均执黑获胜,获得挑战权,今日他又执黑,并且序盘时走的棋形与胜曹大元那盘几乎一模一样。(北大语料库)

(5) 要我当名誉的我不干,要干就要去掉“名誉”二字,做个有职有权的理事长才有味道。(北大语料库)

“有味道”也可以表示贬义,例如:

(6) 假如狗身上有味道,动物店中有洒到狗身上的香水。(《读者(合订本)》)

(7) 但我却直到现在才知道我身上是有味道……是什么味道?(古龙《小李飞刀》)

(8) 卡子闻了闻,说有味道。(朱邦复《巴西狂欢节》)

(6)(7)(8)中的“有味道”都表示“难闻”的“异味”。仔细分析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发现,“有味道”如果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与“嗅觉”有关系,那么它表达的一般是负面意义;如果“有味道”表达的与嗅觉无关,那则是正面意义,是隐喻用法。可能的解释是,事物本身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味道,如果是好的味道,如“香”“诱人”等,就会直接用这些词表达,用上义词“味道”则可能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往往就有“异常”的含义。而作隐喻用法时,“味道”一般是用来描述本来没有味道的事物,如果他们“有味道”,说明他们不一般、很特殊。

以上名词除了都有“中性”的特征外,我们发现可以大致作以下的分类:

*身体部位

三围、脸蛋、脸面、面子、脑子、脑袋、身材、身段、头脑、心胸、胸脯、腰身……

*描述人的相关属性的名词

地位、风格、见解、家教、价值观、体能、劲头、精力、境界、酒量、觉悟、礼节、礼数、力度、力量、力气、能量、品貌、品位、品格、气度、气量、气质、器量、情调、人格、人品、容貌、文化、悟性、想头、学识、学问、眼光、眼界、眼力、状态……

*度量类名词

尺度、尺寸、效率、意境、价值、透明度、水平、年纪、年岁、岁数……

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身体部位都能进入这一结构,如“手”“脚”“胳臂”“腿”等。这些名词在“有字结构”中实际上是一种转喻的用法。“有脑袋”实际是聪明的意思,因为“脑袋”是聪明的“发源地”;“有脸蛋”表示“漂亮”,因为一个人的脸是身体最显著的部位,是别人最关注、最容易记住的地方,也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漂亮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日常交流中最常见或常用到的身体部位最容易进入这一结构,产生转喻的用法。当然,“常见”和“显著”也有特殊的情况,例如,在一般人那里,“腿”不是显著的部位,但对舞蹈演员来说,“腿”就特别重要。所以,如果针对一个舞蹈演员说“她有腿”,我们完全能够推断这一短语表达的意思是“她有一双比别人更适合跳舞的腿”。

第二类名词中,所有的名词虽然在程度上都是中性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它们都属于人们希望得到或经过一定努力才能得到的事物。例如,“有地位”中的地位是中性名词,人们可以说“地位高”“地位低”,也可以说“没地位”。说“有地位”,或者说“有一定地位”,偏向于“地位高”,这是因为本来“地位”是人人都有的,高低不同而已,说“有地位”,就是“超过平均”“地位高于一般”的含义。

第三类名词中,度量本身是中性的,但如果程度越往“大”偏,则越获得认可。如,“有价值”,“价值”本身是中性的,因为每个事物都有价值,程度不同而已。说“有价值”,则意味着有“不同于一般的价值”,而“有”有“+”的意味,因此偏向“多”的意思,“有价值”理解为“价值高”。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为什么选择“有+中性名词”来表达这些正面的意义,而不直接用“有+程度形容词+中性名词”或者直接用相关的形容词来表达同样的意义呢?人们又是如何理解这样的结构的呢?

四、 “有+中性名词=偏向语义”的认知解读

我们的解释是:(1) 从理解的角度看,表达式虽然是中性,但正常情况下,人们期望正面的事物,这是Pollyana原则②在起作用;(2) 从表达的角度看,人们选择用这类“低调陈述”,可能是结构的需要,也有可能是因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的需要。

1. 理解

1) 语用原则

根据合作原则,“有+ 身体部位”是一种“冗余陈述”,从语用上来讲是一种违反“量”准则的现象,因为身体部位是每个人都有的,是一种默认的知识。 正如一个人通常是感觉不到自己身上有什么器官,等到感觉到了,就说明这个部分有了问题,或者是受到了伤害。比如说,人人都有“肚子”,而“他有肚子”就表达了一种特别的意义。

语用学近年来讨论的类似情况有人称为“impliciture”(隐含义)(Bach 1995),有人称为“default”(默认)(Jaszczolt 2005),例如下面的例子:

(9) I haven’t eaten. (我没吃过。)

不是说说话者从来没有吃过饭,而是没吃“最近的那顿饭”。

(10) It will take some time to forget this incident. (忘掉这件事需要一段时间。)

这句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

It will take a rather long time to forget this incident.(忘掉这件事需要很长时间。)

英语中甚至可以直接说“It takes time to do something.”(做这事需要时间)。再如:

(11) Mother said to his boy: You are not going to die.(你不会死的。)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说“你永远不会死”,说话人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是“你不会(因为这病)马上就死”。汉语当中同样的情景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妈妈会安慰感冒的孩子说“你不会有事的”。这样的表达具有普遍的社会心理基础。所以在理解“有 + 中性名词”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常识,否定了该结构表达的字面意义,转而寻找一种特殊的含义。但是,“特殊”有好有坏,有正面有负面,为什么“有+中性名词”结构倾向于表达正面的意义呢?

2) “求好心理”

作为“领有”的意思,“有”后面可以跟任何事物。但显然人们有种倾向性:求好、求对自己有利。这一心理倾向被称为“Pollyana 原则”。Leech(1983:147)曾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说好话”,如“委婉语”等现象。这一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复合词中意义发生偏向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人们更喜欢具有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不大喜欢负面或消极的事物。

例证一:老百姓流行语:“有什么千万别有病,没什么千万别没钱。”这应该是人们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人们希望拥有好的东西,人们在说自己“有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在理解别人使用“有字结构”时,一般也会从正面的角度去理解说话者所拥有的事物。当然,语境因素,特别是说话者的态度(如赞赏)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例证二:在并列复合词和对事物的列举中,人们一般倾向把好的或表达正面意义的词(事物)放在前面。如汉语中的利害、廉耻、优劣、喜丧、褒贬、奖惩、赏罚、好歹、利弊、利钝、真伪、喜丧、安危、 恩怨、功过、成败、胜负、吉凶、廉耻、盈亏、亲疏、余缺、是非……英语中也有同样的情况,如good and bad(好坏), up and down(上下), front and back(前后)……

例证三:委婉语更是直接体现了语言表达中人们避免“负面事物”,用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描述“负面的事物”,例如有喜、红白喜事、安息、待业、升天……

3) 求多心理

几乎在所有文化中,多就是好。汉语中人们常常说“多多益善”。英语中也有相关的概念隐喻:More is up. Good is up. 在汉语的并列复合词中,一般都是量大的词在前面,量小的词在后面,如多少、大小、深浅、高低、长短等;而且用来对程度进行提问的词往往是量大的词是无标记的,如汉语中“多大”“多长”“多高”等,英语中也是用“how old”而不是“how young”问年龄,用“how many”而不是“how few” 来问数量等。

2. 从输出的角度

1) 间接表达

语言表达中有两种修辞,一曰消极修辞,二曰积极修辞。前者指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为了符合语言规范所作的词语或句法选择,后者是在有不同选择的情况下说话者为了某种特殊效果而作的选择(参见陈望道1997:47-52)。从输出的角度看,一方面是看有没有现成的表达法,如果有,那就应该选择现成的表达;如果舍弃现成的表达而选择新的表达就有其他的理由。比如说“他有脑袋”对应于“他很聪明”,那么说话者为什么不说“他很聪明”而说“他有脑袋”呢?我们发现,如果直接用相关的形容词,那基本上就是直接表达。但是,如果用了“有+中性名词”,这样的表达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表达,需要听者根据语境作进一步的推理:

人人都有“脑袋”,为什么他要说“他有脑袋呢”?

他这样说一定是有道理的;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

他是说有他有一个不一般的脑袋;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他比别人更聪明”。

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人们在付出一定的代价或努力以后所获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某种美感,获得一种智力上的享受。听话者一方面会对自己的理解表示满意,另一方面会佩服和欣赏说话者的机智,这显然也是说话者采用间接表达的主要动力之一。当然,说话者也有可能出于经济原则而选择这样的表达。

2) (排比)句式需要

选择“有”结构还有可能是说话者出于节律或使表达有气势的考虑。我们发现,许多“有”字结构往往成对出现,甚至同时出现三个以上的“有”字结构,构成排比式:有鼻子有眼儿、有板有眼、有条有理,有头有脸……我们发现,这类表达式约30%的情况下是两个以上“有”字结构连用的;非连用的大部分情况是因为这类结构已经形容词化。

(12) 科学家不是任人操持在手的用具,也不是被人豢养的牲畜,而是有理性、有思想、有灵魂、有人性、有判断力、有价值观的文明人。(《报刊精选》1994第5期)

3) 模糊需要

使用“有”字结构而不直接使用相关的程度表达,还有可能是“模糊”的需要。当然这也是语言中大部分形容词的特点。例如:

(13) 周围的人常赞他穿着得体、有品位。(石楠《生为女人》)

“有品位”到底是什么意思?品位到什么程度算是“有品位”了?如果用相应的形容词来表达,如说“品位高”就可能失去中国人称赞别人时的间接和含蓄。下面的例子也同样具有“委婉”“含蓄”的效果:

(14) 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看了他的书法作品,称赞其“有力度,有气势,有气质,很大气……”(北大语料库:《人民日报》1996.03.06)

五、 结 语

本文通过语料分析,探讨了“有+零度(中性)名词”结构中“零度名词”的特征,从输出、输入的角度解释了“有+零度(中性)名词”的产生原因和使用特点。这一结构所表达的特殊意义是构式义与词汇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但这一构式的使用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如汉语中缺乏相应的形容词,受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尤其是“求好”“求多”等心理的影响。

注释

① 语料来自北大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

② Pollyanna为Eleanor H. Porter小说Pollyanna(1913)中的主人公,因为其乐观的性格而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相关的语言心理现象,如具有积极联想意义的词比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更受欢迎的现象,这一情况称为Pollyanna原则。

猜你喜欢
形容词中性味道
中秋的味道
认识形容词
英文的中性TA
夏天的味道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形容词
一株中性内切纤维素酶产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