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与西学相约聚首 符号与修辞携手前行
——“符号与修辞”前沿理论工作坊述评

2018-04-11 15:53林慧珍
当代修辞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符码符号学工作坊

黄 兵 林慧珍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由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筹)、《当代修辞学》编辑部主办的“符号与修辞”前沿理论工作坊于2018年9月22日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符号学与修辞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汇聚一堂,就符号与修辞的本质与规律、符号学与修辞学研究的领域视角、理论方法以及符号与修辞的关系等前沿课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上海、北京、天津、成都等地高校的师生参与了本次工作坊。工作坊由《当代修辞学》主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祝克懿主持。

本次工作坊将“符号”与“修辞”两个论题放到一起来讨论,既是希望用符号学的前沿理念触发修辞学的生机与活力,也希望以修辞学的研究实践来充实和发展符号学。符号学在许多领域是被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运用的,而作为方法论的符号学怎样被运用于语言学的下位学科——修辞学,指导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是本次工作坊将符号学和修辞学关联在一起的宗旨。

一、 从符号学视角探析风格与修辞的区分

报告人:赵毅衡(四川大学)评议人:杨乃乔(复旦大学)

赵毅衡从符号学角度入手探讨符码与文本的关系,试图找出风格与修辞的分界线。赵毅衡提出,风格是符号文本附加符码之集合,而修辞是文本基本构成方式的一种。赵毅衡认为,任何符号文本都是基本文本与伴随文本结合而成的全文本,全文本的基本解码(指称对象)靠的是符义性符码(编码—解码),风格是全文本所有的附加符码之集合。

杨乃乔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赵毅衡从符号学角度对风格与修辞的界定区分了新方法,拓展新思维,认为可以将其对风格与修辞的认识推而广之,运用到当代艺术风格批评中去。在互动讨论阶段,陈光磊、胡范铸、王文斌、祝克懿等就风格的界定、风格是不是“附加符码之集合”、风格是普遍的还是唯一的、风格是表达者的还是接受者的、风格与修辞谁“内”谁“外”等问题与赵毅衡、杨乃乔进行了交流。

二、 语言符号和修辞的多面性和民族性:以汉语名词谓语句为例

报告人:王文斌(北京外国语大学)评议人:廖巧云(上海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从汉英对比的角度,以古今中外的语料作为支撑,以汉语名词谓语句为切入点,聚焦于英汉文字符号和句构修辞,并借此追索英汉民族的时空观异同,讨论语言符号和修辞的多面性和民族性。王文斌认为,语言是人类使用符号的主要形式,语言符号因使用者的民族不同而具有多样性。修辞是人类组合语言符号的表现方式,负载着特定民族的特定思维方式。英民族偏重于时间性思维,而汉民族则注重于空间性思维。

廖巧云从字词、句法、语篇三个层面评价了王文斌及其团队多年来对汉英对比研究的贡献,从哲学与逻辑、语言与思维、言语表达的时空元素等角度评议了王文斌提出的“语言符号和修辞的多面性和民族性”等观点。

在互动讨论阶段,陈光磊、赵毅衡、胡范铸、王铭玉等对时间、空间与语言的关系、汉语欧化、汉语特质与汉字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 《符号学思想论》之说论

报告人: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评议人:褚孝泉(复旦大学)

王铭玉分“序”“说”“论”“跋”四大部分概述了其《符号学思想论》的主要内容及有关理论认识。《符号学思想论》按国别进行符号学的思想理论体系研究,着眼点在于符号学思想的历史,系统介绍法国、美国、俄罗斯、中国这四个国家的符号学渊源、主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和发展趋势,梳理符号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

褚孝泉对报告发表了感想:(1)符号学还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的学科;(2)符号学是一门有国别的学科;(3)多学科、跨学科是符号学的本质特征。基于此褚孝泉补充道:(1)西方从古典哲学到经院哲学,都有很多深奥的符号学思想,可以作为中国符号学发展的一个思想资源;(2)中国古代大量的诗话、文论中有很多深邃的思想,可以从符号学角度来挖掘。

在互动讨论阶段,赵毅衡、胡范铸、王文斌等对符号学的发展、符号学的学科地位、符号学是“学科”还是“方法论”“符号帝国主义”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四、 符号与修辞的话语情结

报告人:田海龙(天津外国语大学)评议人:胡范铸(华东师范大学)

田海龙通过论述符号与话语、修辞与话语之间的联系,对符号与修辞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并进一步讨论符号与修辞围绕话语的一些共同认识以及符号、修辞、话语三个概念关联在一起的机制、方式和历史成因。

胡范铸首先谈了对符号、修辞、话语三者关系的理解,认为所谓修辞就是我们运用语言符号实现意图的过程,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话语。

在互动讨论阶段,陈光磊、王铭玉、王文斌、廖巧云等对“事实是话语建构起来的”“学术倾向”“学科”等议题与田海龙、胡范铸进行了交流。

最后,主持人祝克懿对全天的符号与修辞学术讨论进行了总结:“四位学者的报告,或作符号学的本体理论阐释,或讨论符号、修辞、话语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或在符号学视野下,关注语言风格学与修辞学的区分界线,或通过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名词谓语句等独特现象的探讨,提取出语言符号和修辞共同的多元性与民族性特征;四位评议人也从多维的角度深入系统地探讨四个报告核心的和相关的问题。与会者都受益匪浅。本次工作坊采用报告与评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术思想现场得到充分的交流与碰撞。而后续产出的成果,也将推动符号与修辞研究的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符码符号学工作坊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符码的游戏艺术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