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经济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研究

2018-04-12 05:06韩明明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航空港郑州航空

韩明明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0)

航空经济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研究

韩明明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0)

作为新型经济形态的航空经济对城市形态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航空经济通过集聚效应、辐射效应、乘数效应带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并通过增长极理论、外部性作用等对城市形态演化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研究航空经济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对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航空经济;城市形态;郑州航空港

0 引言

城市形态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容器”,同时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影响经济的发展。航空经济(Aviation economy)作为21世纪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影响着所在城市的经济空间布局。研究航空经济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对未来城市空间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内生要素的外在空间体现,是城市内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各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形态,是空间结构的整体形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间的矛盾推动城市形态的变化,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态演化的原动力。

航空经济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航空制造业、航空物流业等核心产业为基础,以高时效、高附加值型的现代服务新兴产业为引力,由机场附近聚集的运输、生产、信息服务、商务咨询、休闲旅游等各类经济活动组成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空港都市区。关于航空经济(航空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文献资料。航空专家Mckinley Conway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空港经济的概念。之后,Huddleston&Pangotra(1990)提出了“空港城”的概念[1]。1993年剑桥系统研究所(Cambridge Systematics,Inc.,CSI)通过对欧洲、日本和北美的多个空港周边产业展开的全面调查,划分了空港区、临空港区等4类空间。21世纪初,Kasarda(2001)教授提出“空港都市区(Aerotropolis)”[2]概念,即以机场为核心,由航空产业吸附相关的商务、休闲、娱乐、物流、制造等多种业态协同发展,从而聚集人气形成的城市新形态。

国内关于航空经济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曹允春、李晓津(2004)提出了“临空经济区”的概念[3]。包世泰(2008)等提出“空港经济区”的概念。并有大量的学者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和完善(管驰明、杨友孝、程程等,2008)。胡赵征、李守旭(2014)在传统圈层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指出空港空间布局发展的轨迹为:独立机场区-机场产业化区-空港都市区-航空市镇群[4]。河南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6)认为航空经济具有自我增强机制的聚集效应,这种效应发生作用的过程实际上是要素流动的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作用过程,三种效应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产业聚集,驱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对航空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经济效益、产业布局、港区空间模式的研究上,关于港城之间的联系分析较少,尤其是关于航空经济对城市形态的影响研究更少。本文拟通过分析航空经济的空间效应,重点阐明航空经济影响城市形态演化的机制原理。

1 航空经济发展空间效应理论

1.1 增长极理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发表一系列文章,论证经济增长是源于一个所谓的“推动型单位”,推动型单位通过自身的强劲增长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之后在此基础上,缪尔达尔和赫尔希曼将“推动型单位”扩展到空间单位:区域经济增长不可能均衡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由一些具有某些增长优势的“点”优先发展,然后通过其他渠道向外扩散,进而对整个区域产生不同的影响。

航空经济正是所谓的“推动型单位”,它的发展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航空港是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引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5]。

1.2 集聚和辐射效应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航空经济不仅包括航空运输业,它还是以机场枢纽为空间核心、以航空运输业为产业核心的航空产业集群,具有交通运输功能的同时更具有集聚高级生产要素的功能,即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是指少数区位条件优越的“点”发展成为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增长极的辐射效应首先表现为“极化效应”:资金、能量、信息、人才等向发达地区集中;之后表现为“扩散(渗透)效应”:把经济动力与创新成果传导到周边区域,引领腹地经济的发展。

1.3 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航空经济的乘数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航空经济自身的影响。随着机场功能的完善,机场进化为航空港,最基本的交通枢纽功能也进化为区域经济增长极,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航空港经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对整个区域的影响。航空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吸引依靠航空经济发展的企业集聚,会推动相关企业固定设施的建立,以及这些企业员工相配套的工作生活服务部门的建立,这些设施的建设又会吸引其他关联企业的集聚,依此循环。除此之外,航空经济对其他服务行业也有乘数效应,航空港会吸引加工包装行业、金融邮电业、餐饮娱乐业、广告宣传业等行业的发展,对港口直接相关的前向和后向产业产生社会经济影响,由初级乘数效应对间接相关产业产生影响,从而引起产业扩展产生下一级乘数效应,连续传递使城市和区域经济不断增长。

1.4 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指一个经济主体在行动中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的情况。外部性的概念最早是由马歇尔在1890年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他认为外部经济是因为许多性质类似的企业集中而获得:在企业集中的区域,运输通讯的便利程度使得生产工具、工艺和创新能够快速产生和传播;由于需求的共性,辅助类的服务业相对完善;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工人能够相互交流和学习等这些积极因素导致企业商务生产费用的减少。当一个企业在建设生产过程中能够对外部产生积极影响,如铺设道路、完善水电等基础性设施,那么对于其他企业就会省去部分成本,此区域吸引其他企业的集聚,形成类似企业集聚区。之后,如酒店、银行以及其他商务休闲等相对应的服务也会兴起。

一般来说,外部性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在企业集中地早期一般产生正的外部性,如共享中间投入品、共享劳动储备、劳动力技能匹配度高和知识溢出等,后期可能产生负的外部性,如环境破坏、恶性竞争等,此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积极消除这种负外部性。

2 航空经济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

2.1 优化城市区域空间布局

航空经济在一定区域内起经济增长极作用,其集聚效应有利于调整优化整个区域的空间布局。在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出现产业集群现象,随之要求道路修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服务类企业出现,整个区域的产业空间布局趋于完善。

航空经济使城市内部由单中心裂变为双中心或多中心,使城市群结构呈现圈层化发展。由于规模经济效应而产生的同心圆式的单中心模式的城市空间结构,解释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规律,随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使得城市的单中心结构越来越松散,城市将裂变为双中心甚至多中心的模式。

机场与主城的距离大都为20-30km,航空经济巨大的带动作用会使机场周围迅速产生新的城区,机场就位于新的城区的核心,随着机场辐射范围越来越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经济形态在机场周围集聚,形成以机场为核心的航空经济区,从而形成城市空间上的双中心或多中心。

航空经济区通过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与广阔的腹地相连接,促进人群、物流、信息流的有效流动,通过航空经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得腹地成为航空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辐射区之外,通过航空运输,将城市群内部与城市群外部相联系,使广阔的外部辐射区成为航空经济高效运转必须依托的联动区。航空经济核心区、辐射区和联动区共同促进航空经济的发展,同时区域的空间布局更加明显。

2.2 完善城市功能

航空经济对城市功能的提升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拓展城市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城市的最基础功能。城市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和人类集聚区,生产技术先进,工人技术娴熟,生产效率高,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要求,为城市发展提供基础条件[6]。航空经济拓展城市的产业范围,航空经济涉及航空制造业、电子高新技术产品、生物科技产品等,其中的中间产品也需要城市原有产业的配合,航空经济促进生产功能升级。

第二,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城市是居民的集聚地,也是产业的集聚地,城市为人类进行各种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航空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区域内交通的对接发展,优化城市的交通设施。另外,航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能够拓展城市经济的空间范围,丰富城市的经济内容,提升其载体功能。

第三,优化城市服务功能。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集中场所,社会的多种组织实体,特别是机关、团体、企业等的主要集中地,通过城市将其本身的功能传播、辐射、服务大众。航空经济提升城市间的信息、物资的传送效率,减少时间耗费,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第四,丰富城市文化功能。城市的文化功能是城市传承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通常依托具有强烈可识别性的城市空间存在,强化的可识别性增强原有空间的文化集聚效应,反之,弱化的可识别性将削弱原有空间的文化集聚效应。航空经济作为城市新的文化形态,将丰富城市文化,激发文化氛围。

第五,增强城市创新功能。城市创新能力是保证产业结构螺旋上升和人口集聚的动力。城市创新能力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依靠自身的要素互动、机制设计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利用有效的外部资源以及新的生产要素体系和价值理念来改变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结构,这是外部动力,这一过程比较迅速并且立竿见影。航空经济作为一大外部动力,其高速度的运输方向、高效率的集聚作用以及多环节的产业带来的创新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和强化。

2.3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有目共睹,因而在进行规划时,地方政府会对其进行政策支持,向航空运输指向性强、能够改善区域产业结构的产业倾斜,因此航空经济的逐渐壮大会产生针对性优化区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效果。

航空经济引领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航空经济发展促进城市交通的极大改进和完善,提高机场于周边区域的通达性,撬动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机场基础功能为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以及航空运输、航空物流等航空产业提供发展环境。当航空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其关联产业逐渐兴起,如时间性强、技术要求严格的电子信息、生物医疗和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业快速在机场周围集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后,航空港的餐饮娱乐、商务咨询、金融法律等服务业形成。航空港发展成为集贸易、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旅游等多产业于一体的集群,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

2.4 促进经济增长

航空经济对城市形态发展最直观的反映就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主要通过航空经济的集聚-辐射作用以及乘数效应,并且作为经济增长极,极大促进经济增长。

从短期看,航空港的建设是一项大量资本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当这些资本被注入之后,将引发乘数效应。

从长期看,航空经济对城市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

在吸引期,机场的运输、物流以及仓储等行业迅速发展,人才、资金以及知识信息的汇聚使得机场发展成为大型的航空港,对城市经济产生促进作用,例如增加就业,推动食宿餐饮、金融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溢出期,机场的航空运输能力加强,航运中转职能强化,其突出的枢纽地位显著提高。大量的人才、资金以及技术信息等加速集聚,吸引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新经济产业在航空港周边形成集聚区,同时航空港部分配套服务被外包,提高航空港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此时,航空经济的外部性已经十分明显,航空客流货流外溢,周边产业加速发展,就业岗位增加,使紧邻航空港地区能够享受到航空港落户于此而带来的效益,逐渐拥有新城的雏形。

在成熟期,航空港成为区域内乃至全球性的枢纽门户,发挥交通枢纽、经济增长极、知识信息传播等重要作用。在这一阶段,依托航空经济的发展,周边产业逐渐高端化、创新化,形成成熟的产业综合体空间,同时产城融合进一步发展,并且进入自我促进循环阶段。此时航空经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同样为航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双方良性循环促进。

3 郑州航空经济的发展对郑州城市形态演化的影响

3.1 郑州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图1 航空港与城市关联发展的经济模式

郑州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郑州城市空间格局以京广铁路为界,陇海铁路为轴,向东西两个方向发展,整个市区道路形成了以二七广场为中心,“放射+环形”的单中心道路结构。改革开放之后,郑州以铁路为轴,外部呈现星状分布。郑州原有工业开始外迁,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发展,并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片区。2000年之后,郑东新区、外围高新区、须水片区、惠济桥南新区的建设使郑州加速形成双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标志着郑州又一大新区的成立。

到2016年郑州市的城区面积已经达到456.6km2,从1997年至今,郑州城区面积扩大了4倍,郑州市区边缘位置不断外延。人口规模不断增加,2000年郑州市人口665.9万,其中市区人口为257.7万,到2015年人口增加至956.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89.3万,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9.7%。

3.2 郑州航空经济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化影响分析

郑州航空经济加快了城市扩张速度,推进周边区域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7]。

3.2.1 加快扩张城市规模,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郑州航空港的成立与建设,加快了郑州的城市规模扩张,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郑州航空港努力拓展发展空间,根据郑州市政府出台的《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至2030年,郑州都市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00km2以内。结合战略规划,进一步确定郑州都市区的发展定位为“一区三城”,即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航空大都市、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确定都市区的战略格局为“一主、一城、三区、四组团,一带、两翼、三轴”,“一主”即主城区,为都市区现代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为“国家级商贸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城”就是航空经济新城。2011年到2016年,郑州建成区面积由354.7km2扩大至456.6km2,城镇人口由574.1万增加至690.6万人,城镇化率由64.8%升至71.02%。郑州航空港成立五年来,发展成为郑州市重要的经济区块,与郑东新区、外围高新区、须水片区、惠济桥南新区的建设共同使郑州加速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3.2.2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

郑州航空港的成立,极大推进郑州市城市交通的完善。为了促进郑州空港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的形成,郑州市积极构建多式联运枢纽,包括加快市内地铁网建设,开通城郊铁路一期工程,加快建设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铁路网等,极大地完善了郑州市交通体系。2011年至2016年,郑州市扩建城市道路541.8km,面积1 762 200m2;至2017年1月12日,郑州地铁有3条运营线路(1号线、2号线、9号线),运营里程95.41km,运营车站61座;2016年郑州市新开公交线路42条,更新、增加公交车辆600辆,年末实有公交车6230辆,市内交通状况得到极大改善。郑州作为2016年中国最大米字型高铁枢纽城市,第一个十字已经构建完成,郑西高铁、石武高铁、郑徐高铁已建成通车,预计到2020年第二个十字(郑万高铁、郑合高铁、郑济高铁、郑太高铁)也将完成通车,这为建立郑州航空港“大枢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郑州机场高速公路更是郑州市和航空港提供便捷的货物运输通道,改扩建之后工程设计时速120km,大大缩短行驶时间。

郑州交通体系的完善既缓解了市内交通压力,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又扩大了郑州市的辐射范围,为航空港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2.3 完善城市功能

航空港的建设完善了郑州市的城市功能。第一,拓展郑州市的生产功能。郑州市传统的工业产品主要包括原煤、纱、机制纸机制纸板、汽车、水泥、成品钢材和铝等工业产品,航空港引入了新兴产品,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与半导体、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丰富城市产业种类,拓展城市的生产功能。

第二,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据统计,郑州航空港常住人口超过85万,区内水、电、暖、气、污水处理、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布局完成,区内人们生活更加方便,生产效率更高。

第三,完善城市的创新功能。郑州航空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成为河南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郑州航空港先后与苹果公司、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正威科技等签订合作协议,将促进郑州电子产业的发展创新;2016年10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河南省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将为开展经济运行、产业转型、民生服务大数据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提升城市文化功能。郑州是“八大古都”之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航空港区也可以提升其历史文化优势,结合郑州E贸易、航空经济等开放品牌,全方位提升城市品位,将其打造为高级知名品牌。

3.2.4 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升级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八大产业区建设速度加快,产业规模大幅度扩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强劲,航空物流业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支撑强大。2016年,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增长20%,货邮吞吐量完成45.7万吨,年增长13.2%,其中,外省货物占比超过50%。航空港实验区对整个内陆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郑州航空港全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784.5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83%,占全省比重超过65%,港区全力推进口岸建设,对区域经济的服务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郑州航空港内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且广泛,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金融服务业、科研服务、人才吸引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短板得以补齐。

2016年郑州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7994.2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780.7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4057.1亿元,增长11.1%。郑州航空港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高达622.5亿元,比2015年增长13%;郑州航空港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郑州市同期增长率,提升郑州市经济总体水平。

4 结语

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态演化的源动力。航空经济是21世纪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它的出现和发展对城市形态演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等。郑州航空经济的出现和航空港的形成也正在影响郑州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空间由单中心走向多中心,城市规模在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在升级转型。

[1]HUDDLESTON JR,PANGOTR A.Reg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s[J].Transportation Quarterly,1990(44)579-594.

[2]卡萨达,林赛.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曹允春,李晓津.机场周边经济腾飞与“临空经济”概念[N].经济日报,2004-05-25.

[4]胡赵征,李守旭.临空经济区空间发展模式及趋势展望[J].规划师,2014,30(11):5-10.

[5]张建秋.航空经济对城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机制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6(2):8-12.

[6]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张占仓,高友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年度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F562.8;F299.27

A

1673-2928(2018)02-0008-05

D01:10.19329/j.cnki.1673-2928.2018.02.003

2017-06-23

韩明明(199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大学商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经济运行与管理。

王彦永)

猜你喜欢
航空港郑州航空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闪电航空”来啦
哥哥从郑州来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郑州航空物资流发展困境剖析及对策建议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郑州外国语学校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