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2018-04-14 23:41依不拉音吾买尔
当代医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引流术残疾血肿

依不拉音·吾买尔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新疆 阿克苏 842000)

脑出血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性大[1],且患者本身体质较弱,对手术的耐受力较差,术后较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了其生命质量。当前,微创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已经成为了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手段,其有着良好的安全性,患者的接受度较高。为进一步论证该手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接收的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分组对比了保守治疗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接收的脑出血患者80例,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5例,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5.3±1.5)岁,女15例,男30例;对照组患者35例,年龄53~74岁,平均年龄(64.8±1.3)岁,女11例,男24例。纳入标准:经CT诊断证实我院符合脑出血的相关诊断标准[2],入院时患者GCS评分≥5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肾功能障碍者;严重意识障碍者;血肿>90 ml且存在脑疝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使用蛋白尿、甘露醇、速尿等脱水药物降颅压,使用抑酸剂保护胃黏膜[3],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观察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具体方法:患者保持仰卧位,以头皮上的环形针为参照物,使用CT确定手术的穿刺点和穿刺路径;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及静脉镇静,选择YL-1型号[4]的颅内血肿穿刺针,常规消毒后沿穿刺点和穿刺路径进针,感到有明显突破感后,停止进针,将金属针芯拔出,在3 mm导管内插入塑料针芯,手动进针;导管尖端触及到血肿边缘后,将塑料针芯拔出,将导管侧管与注射器相连接;缓慢抽吸血肿,逐步进针,使导管尖端处于血肿的中央区域,首次抽吸量不可超过血肿的1/3[5];首次引流后,在导管内注射3~4万U的尿激酶,进行液化引流,每天复查CT,直到导管尖端周围血肿基本消失。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状况;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越好;使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区间为0~100分,60分以上为优,40~60分为可,40分以下为差[6]。

1.4评价标准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预后情况,得分区间为1~5分,5分为恢复良好:患者生活可自理,有轻微缺陷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4分为轻度残疾:患者有残疾情况,但可以独立生存,生活基本可自理;3分为重度残疾:患者有严重的残疾情况,或存在清醒障碍情况[7],需要他人照顾;2分为植物生存;1分为死亡。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予以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的NIHSS评分分别为(34.2±3.7)、(18.3±3.3)、(11.7±2.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的NIHSS评分分别为(34.4±3.8)、(29.4±3.6)、(21.8±3.4)。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NIHSS均下降,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为(75.6±8.5)分,对照组的患者的ADL评分为(52.8±6.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中恢复良好24例(53.33%),轻度残疾15例(33.33%),重度残疾5例(11.11%),植物生存1例(2.22%),无死亡病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12例(34.29%),轻度残疾15例(42.86%),重度残疾4例(11.43%),植物生存2例(5.71%),死亡2例(5.71%)。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住院期间共发生并发症3例,分别为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消化道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3/45);对照组中共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肺部感染3例,尿路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8/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出血是神经外科中较常出现的一种危重急症,据统计,当前脑出血的发生率在我国不断提升,其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已经威胁到了我国高血压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脑出血量越大,患者预后越差[8],且血肿巨大的患者很容易发生脑疝,这又增加了其危险性。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指的是使用利尿、脱水药物来减轻脑水肿,预防并发症出现,但是该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水肿,无法解除脑组织的压迫,若未能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彻底清除水肿,就会发展为脑疝,抑制患者的血管活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最终危及患者生命。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9],该手术的特点在于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恢复速度快,可最大程度的清除血肿,解除脑组织的压迫,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该手术可以利用CT定位血肿区域,使用穿刺针抽吸血肿,并辅助液化剂来液化血肿,可精准定位血肿位置,降低对脑组织的损伤。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这是因为其降低了颅内压,可增加脑组织血氧含量,改善脑组织的坏死情况,促进血肿吸收。同时,该手术使用CT对血肿进行监测,可以避免对脑组织的再次损伤,安全性较高。近年来,由于微创手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该方法已经成为了脑出血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10],术前结合保守治疗的相关措施,也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的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张宏阁.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0):165-166.

[2]黄春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53-154.

[3]江俊毅,黄伟豪,余育剑,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40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21):52-54.

[4]许磊.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5,7(12):73-74.

[5]徐乐,曹武,陈梓桂.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21):63-64.

[6]姚庆东.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6):3721-3722.

[7]李涛,李超,刘鹏超.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07(28):194-195.

[8]熊林,宋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4,33(1):68-69.

[9]白晓东.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3):67-68.

[10]韩晓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48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57-58.

猜你喜欢
引流术残疾血肿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研究进展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