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2018-05-10 22:49陈国伟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8年1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陈国伟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之一,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性或萎缩性的改变,在接受胃镜检查患者中患病率高达80%~90%[1],其病程常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等,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2]。本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3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进行了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并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328例,年龄 15~80岁,平均(41.23±11.47)岁,男性 187例,女性141例。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有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病患者,行合并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胃溃疡、胃穿孔患者,病例诊断疑似癌变患者,合并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患者。

二、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

本研究慢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3],诊断标准如下:

1.内镜检查

内镜下慢性胃炎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即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点状、片状和(或)条状红斑,黏膜出现粗糙不平、水肿、出血点(斑)、渗出等基本表现;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颜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血管显露,表面呈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如内镜下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反流等征象,则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胆汁反流等。

2.病理活检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浸润,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表面,腺体完整无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炎症进一步向深处发展,危及腺体,引起腺体受损和减少,进而导致腺体萎缩、胃黏膜变薄,临床上病理活检出现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四诊信息采集

参照《600种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和《中医诊断学》[4-5],按照中医传统四诊方法,并自行制定统一规范的四诊信息采集表,由两位及以上接受过严格培训的中医工作从事者进行四诊信息采集,并做好规范记录。

四、证素诊断标准

证素分为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参照朱文峰编写的《证素辨证学》中证素评分标准[6],将各种证素分为3级:积分 <70,表明基本无病理变化,为0级;70≤积分<100,表明发生轻度病理变化,为1级;100≤积分<150,表明发生中度病理变化,为2级;积分≥150,表明存在比较严重的病理变化,为3级。

五、统计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对所收集的数据建立数据库,对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采用%进行进描述,并根据率的大小排序和分析。

结 果

一、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2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其中现频率较高的中医证型分别为肝胃不和证 103例 (31.40%),肝郁脾虚证 75例(22.87%),脾胃虚弱 59 例(17.98%),见表 1。

表1 328例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n(%)]

二、慢性胃炎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将证素积分≥70分的病位证素纳入统计分析,病位证素出现的频数从高往低的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将频数所占百分比>10%作为常见病位证素,依次为胃 237 例(26.22%),脾 103 例(22.26%),肝92例(20.12%),肾 69例(15.55%),慢性胃炎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328例慢性胃炎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n(%)]

三、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将证素积分≥70分的病性证素纳入统计分析,328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常见病性证素出现的频数从高往低的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所发生频率高达31.41%,见表3。

讨 论

临床上慢性胃炎大多数出现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嗳气、反酸等症状,并无对应独立的中医病名,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归于中医诊断中“胃痛”、“痞满”、“吐酸”、“嘈杂”等范畴[7]。根据本研究结果,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中以肝胃不和最为常见,所发生的频率高达31.40%,其次为肝郁脾虚证和脾胃虚弱证,所发生的频率分别为22.87%和17.98%,与中医所认为慢性胃炎多与感受外邪、饮食伤胃、情志失调以及脾胃素虚有关一致[8]。

本研究中慢性胃炎的病位证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病的主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最为常见,发生频率分别为26.22%,22.26%,20.12%,15.55%,由此可见慢性胃炎患者多伴有肝、脾等脏器病变,与中医所认为的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致[9]。脾与胃同属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二者互为表里、同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在功能上,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相辅相成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脾失健运可引起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气失常,从而出现脘腹胀痛、嗳气、泛酸等临床症状。因此,脾病大多可引发胃病,胃病也可引发脾病,从而出现脾胃同病,正如慢性胃炎多伴有脾病。肝主疏泄,调达气机,从而使脾胃功能正常运行。若长期忧郁恼怒、肝气郁结,乘脾犯胃,可引起脾胃受纳与运化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脘腹胀痛、嗳气、泛酸等临床症状。肾乃先天之本,气血之源,脾胃得先天之资才能正常受纳与运化,肾得后天之养才能藏精生血。因此慢性胃炎病易导致肾虚。由此可见,脾、肝、肾三者在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长期慢性胃炎多伴有脾、肝、肾不同程度的病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表3 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n(%)]

研究中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病的常见病性证素频数从高往低依次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气滞所出现的频率最高为31.41%,即一半以上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气滞证素,可见气滞是该病的主要病例特点。甘慧娟等人的文献研究也表明气滞是慢性胃炎最为常见的病性证素[10]。气滞往往是由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行不畅所致。一方面,肝气郁滞,乘脾犯胃,容易引起肝胃不和证或肝脾不调证,进而引发慢性胃炎。另一方面气滞不行,脾虚不运均可影响津液的运行,容易聚湿成痰,痰湿蕴结体内日久易化热生火。长时间肝郁或者痰湿均可化湿伤阴,引发阴虚证、阳虚证、以及血虚证。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1]王欢,李成光,李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8):1390-1393.

[2]贾梦迪.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4.

[4]朱文峰.中医主证鉴别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16-331.

[5]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185-208.

[6]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0.

[7]苏泽琦,贾梦迪,潘静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特点文献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2):1636-1639.

[8]陈红,刘慧敏.678例慢性胃炎患者抑郁及焦虑状态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23(2):42-44.

[9]沈晨,刘慧敏,刘绍能,等.基于肝、胃、气滞证素研究慢性胃炎患者抑郁及焦虑心理特征[J].北京中医药,2014,33(8):571-574.

[10]甘慧娟,梁丽丽,韩木龙,等.慢性胃炎的证素分布特征及与性别关系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456-2459.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案例举偶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