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策略研究

2018-05-10 07:35黄秀玲
福建建筑 2018年4期
关键词:风貌整治历史

黄秀玲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福建福州 350001)

1 建筑遗存情况

上下杭街区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地段,即台江中亭街西南部,东至三通路,西至白马路,南至三捷河,北接学军路,面积约31.73hm2,与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共同展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古城风貌。

上下杭历史街区内:保存较为完整的自宋代至民国以来形成的鱼骨状的坊巷格局,完整的古建筑群,具有地域特色的各种历史环境要素,如图1所示。

上下杭内街巷走向及风貌大部分保存完好,坊内有多条小巷,分别是:万隆弄、汤房巷、圣君弄、总管巷、南园巷、星进巷等,基本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坊巷格局,尤其是其风貌保存较好,涵盖了保存较为完好的清、民国等多个时代民居古建筑和清末民国初商业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及其细部造型优美,梁、柱、门、窗等木雕精美,图案考究,具有特殊的审美意境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如“采峰别墅”“工商联八角楼”等园林设计巧妙、布局优美,建筑细部雕刻精美,是福州中西合璧园林式建筑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

图1 福州古城水陆变迁示意图

2 价值与问题

2.1 价值综述

历史价值——上下杭是福州商业文化的见证。居住在上下杭街区的多位名人,如罗金城、张秋舫等爱国商人,推动了福州乃至福建沿海地区的商业发展,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价值——上下杭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83处,密集程度极高,对研究福州传统建筑、传统街区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艺术价值——上下杭街巷空间丰富、环境优美,街区内遍布着古桥、古井、古树、神龛等历史环境要素,“鱼骨状”的街巷空间特色突出。

社会文化价值——上下杭文化遗产对于体现福州历史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增进闽台文化交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2.2 存在问题

2.2.1建筑使用功能

上下杭原有传统商业逐步消失,传统特色餐饮业,因街区防火原因已逐步搬迁至街区周边区域。

2.2.2街区空间形态与建筑保护

以前街区空间形态与传统风貌遭到一定损坏,街区边缘区域如学军路、上杭街的建筑被逐步侵蚀,街道建筑界面被多层和高层建筑所替代。

2.2.3道路交通

交通系统运行状况急剧下降,区域路网不成体系,传统街区路幅窄,内外交通衔接不畅,制约城市整体交通运行。

2.2.4市政设施

(1)供水设施——自来水管虽基本通至各院落,但管径偏小,夏季用水高峰期水量不足,影响使用。

(2)供电设施——电力、电信线路均走明线,电网等乱拉乱接现象严重。

(3)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当地的公共厕所环境差、卫生差、管理不到位、整体条件比较简陋,且分布不均匀,所设的垃圾收集点十分不足。

(4)消防设施——现状存在突出的消防隐患,巷坊内缺乏消火栓,一旦出现火情,后果不堪设想。

3 保护框架

从人工环境和物质形态因素、非物质文化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出发,基本确定了各类保护要素及具体实施内容,如表1所示。各个要素所拥有的特点实施有效保护,也需选用恰当方式进行展示。

表1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素构成表[1]

主要方式:第一,对以上下杭街区为代表的当地习俗、传统文化、民俗以及民间信仰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并对之加以利用;第二,要有意识地对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成果进行一定的保护和展示;第三,挖掘并突出与当地历史环境相挂钩的部分历史遗留信息,如历史事件、历史名人以及民间传说等[2]。

4 整治策略

4.1 街区传统格局保护及空间整治

对整体的空间形态和建筑风貌进行整治,以此来适当恢复该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的环境、景观、传统坊巷格局以及原有的空间肌理。并在保护好原本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基础上,挖掘该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结合整体的规划设计,对部分违和的建筑风貌重新创造,达到新旧融合,最大程度提升景观的质量及环境的品味,最终为当地有关部门保护、利用该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一个平台,而这也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永续发展。

4.1.1核心保护范围传统格局及空间形态的保护

对于形成街区整体外观形象的各项要素与传统居住巷道的尺度进行严格保护,并对现存的珍贵“鱼骨状”格局与码头的商业性空间形态进行重点保护。维护好以星安桥巷与汤房巷为代表的传统支巷,并采取院落的方式对当地建筑进行适当修缮或再创造,以便延续传统肌理[3]。

4.1.2建设控制地带空间整治

上下杭的建设控制地带主要为核心保护范围外的上杭路北侧,学军路一线和三捷河以南地块,以上区域空间整治要点如下:

三捷河南岸区域:恢复三捷河北岸特有滨水的空间形态,包括建筑直接临水,码头与建筑直接衔接,桥头两侧的小型公共交流空间。

学军路南侧:原有2000年左右建设的建筑暂留,进行立面整治,使风格符号与历史文化街区相协调。

4.2 历史街巷风貌保护与整治规划

4.2.1巷弄街景的保护整治要点

将包括屋面、外墙、门窗、雕花、材质及色彩等在内的建筑风貌元素和建筑高度、形式等方面进行整体整治,力求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街区相协调[4]。

(1)保护韵律空间,即由白墙、红墙、排堵门罩、青瓦、木门以及曲线风火山墙等元素组成的。

(2)对街巷的走势及收放空间进行保护,要注意以“曲折有致、凹凸变化”作为核心。

(3)更新院落区域根据规划功能需要增加的巷道小弄不宜宽于3m,加强连续性。

(4)整治不协调的建筑院落,以及恢复原本的庭院围墙和巷道的石板路面。

(5)保存并整治现有的小型公共空间,保护街旁的榕树、香樟,延续原有的生活方式。

4.2.2上下杭及三捷河沿线街景的保护整治要点

目前上下杭一侧的建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下杭路、隆平路以中西合璧的商业形制,以及各色会馆为主建筑和沿三捷河的仓库商业建筑;另一类是上杭路中部的以杨鸿斌故居和高氏文昌阁等大量规模较大的民居建筑。

(1)上下杭沿线街景的保护整治要点

结合下杭路隆平路沿线现存建筑状况,兼顾考虑其综合价值以及传统使用功能,将其定位为兼具商业和居住等功能复合传统风貌街巷。基于此,传统街巷的整治规划设计要点如下:

①严格维护以传统街巷立面、第五立面以及沿河立面为代表的空间界面所具有的风貌特点。

②保护由庭院中大树构成的休闲公共空间,保护错落有致的建筑立面走势,使上下杭成为整个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传统风貌的重要展示面。

③对于整治和改造的建筑立面,在延续传统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适度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体现现代生活气息,使沿街立面统一而富有变化。

④更改不恰当的各类招牌和商店广告,新设立的指示牌、招牌、路灯以及垃圾桶等街道基础设施注意加强伪装性设计,力求与风貌特征相融合,不直接采用现代风格。商店广告招牌在坡顶屋檐下与门楣之上空间安排,商店的幌子、灯笼、灯箱等悬挑设施的外边缘不超出建筑最外侧墙面0.5m,底边缘不低于2m,上边缘不高于檐口。

⑤占用街道空间的电线杆、变压器等恰当地进行移位或入地,并清理违章搭盖建筑。

⑥替换地面原有的铺装材料,采用传统铺装形式,使其与整体的传统街道环境相协调,创造统一且丰富的街道环境。

(2)三捷河沿线两岸的保护整治要点

三捷河作为码头商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下杭路的南侧,目前三捷河上下杭段正在整治,结合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保持原有的特色,构筑驳岸、桥、码头遗迹。规划通过滨河沿线景观整治,形成三捷河景观风貌带,建议采取以下几个保护与整治措施:

①逐步改造三捷河沿线违章搭盖建筑,远期拆除中平花园,构建商业展示中心,复原原本建筑依水而立的风貌特征,如若进行重建或修缮,采用传统样式,结合现代原材料,体现现代的生活气息,并在滨河的形式上做一些变化处理,采取多种的滨水空间组织方式,营造较好的小尺度滨水空间效果。

②建议通过建筑的拆除更新整治,增大绿化面积,特别是在重要的景观节点及开敞空间宜安排开敞公共空间,为周边居民交流和旅游集散等服务,其中布置少量休闲性商业设施(以茶楼和传统风味小吃为主)和休憩设施。

③恢复水巷空间,恢复码头、古榕、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凸显滨水景观特色,如图2所示。

图2 上下杭北侧区域建筑与三捷河关系示意图

4.3 视线通廊、建筑高度、屋顶平面和天际轮廓线控制

4.3.1视线通廊控制

为保持街区山水格局及山水空间关系,重点控制山体之间、山体与开放空间之间视廊,包括:大庙山与南禅山、烟台山之间视廊,以及大庙山与闽江及中洲岛、江心岛之间视廊。

(1)恢复和控制山体之间视廊;

(2)控制和增加山体与开放空间之间视廊。

4.3.2建筑高度控制

具体细分为6个等级进行控制,包括控制原高度区;檐口高度不高于7m,屋脊线不高于9m;檐口高度不高于9m,屋脊线不高于12m;檐口高度不高于14m;檐口高度不高于18m;开敞空间,如图3所示。

图3 上下杭高度控制规划图(来源:项目组自绘)

4.3.4屋顶平面和天际轮廓线

上下杭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由鳞次栉比的屋顶和连绵不断的风火山墙等要素组成,这是福州市历史传统文化街区修建意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严格保护现存的青瓦屋面和风火山墙,并对损坏的部分以镶嵌式进行修整,以统一街区屋顶和山墙的肌理,保护街区的天际轮廓线,在下杭路、隆平路沿线根据近现代商业建筑的传统可设置平屋顶。

4.4 建筑分类保护与整治

4.4.1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

该范围内建构筑物应进行分类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和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严格保护;对传统风貌建筑,保持和修缮外观风貌特征进行维护整治,对于其他建筑,根据不同历史风貌的影响程度,具体提出保留改造、整治改造或改造改建等不同要求。具体保护、整治方式如图4所示。

图4 上下杭建筑保护整治措施图(来源:项目组自绘)

4.4.2改造改建、更新建筑与相邻建筑的衔接处理

(1)改造改建、更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衔接

改造改建、更新建筑的建筑高度、屋脊线走向与相邻的古建筑相协调,院落的建筑布局充分结合场地历史要素遗迹(石阶、天井等)、相邻古建筑的马鞍墙走势等环境要素进行设计。

(2)改造改建、更新建筑之间衔接

更新建筑之间在面宽方向相邻的,共用山墙;屋脊线走向形成韵律变化。

4.4.3传统建筑单体整治措施

具体落实到街道的每一个建筑立面,可以分解成多个要素,如屋顶、墙面、门窗与装饰等元素,对其进行评价并细化到具体的整治措施。

5 结语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近期宜采用“镶牙”式的方法来进行操作,即首先针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中需要抢救性保护的文物保护单位,如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工商联八角楼、杨鸿斌故居、高氏文昌阁等。二是对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急需要进行的工程项目,如沿三通路等的建设区域。三是选取一些重要区域入手,如三捷河整治,使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能在近期内看到一些成效。

按照以上原则,以福州商务总会旧址工商联八角楼、杨鸿斌故居、高氏文昌阁、上下杭路沿线的建筑整治以及三捷河沿线整治作为近期整治的重点,使得近期能看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成效。

参考文献

[1] 福州市城乡规划局.关于公示《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通告[EB/OL].http://ghj.fuzhou.go,2013-05-27.

[2] 寻文颖.浅谈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以鼓岭老街保护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2013(5):6-8.

[3] 池伟.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C].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1:550-552.

[4] 方尉元.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传承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96-99.

猜你喜欢
风貌整治历史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新历史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库车城市风貌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