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良行为的矫正效果研究

2018-05-10 09:49温鸿洋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

温鸿洋

摘要:目的:研究家校共育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良行为的矫正效果。方法:通过注意力测评量表,从学校一到四年级学生筛选出60名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以周为单位向家长发送每日家长学习内容,家长在七周的时间里每天学习并完成相应作业,在结束时按照家长完成情况把学生自然分成完成组,部分完成组和未完成组,并对实验前后及各组间学生进行前后测效果对比。结果:参加的学生注意力水平在实验前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家庭指导完成组的学生在校发生了更好的行为表现。结论:家校共育的方法有效降低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校的注意力不良行为。

关键词:家校共育;小学生;注意力不良行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神经发育性疾病,在学龄期儿童中的患病率高于其他精神疾病[1][2],以与其年龄发展不相适应的注意力不集中、注意持续时间短、冲动行为和活动过多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學习[3]。我国ADHD流行状况的META分析显示,ADHD的总体患病率为5.36%-7.22%。[4]同时学生在学校的多动、攻击等行为增加教师的课堂管理难度,影响其他同学的课堂效果,同时带来人际交往不良等后续后果,国内外研究都表明儿童期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会导致成人后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行为和酒药滥用等的风险增加。

7岁时,儿童ADHD症状开始显著,并且在9岁时达到最大值,从预防的角度来讲,对儿童青少年这一成长时期出现的多动冲动倾向缺乏认识,家长和教师常采用情绪性的缺乏科学依据的应对方式而无意强化了儿童的ADHD症状,最终引发更多诸如学习困难、低自尊、品行问题等恶果的出现。[5] 有研究表明多动儿童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6],同时也有研究证明在多动儿童的行为治疗中不仅强调对儿童的培训, 更应强调对父母的培训, 以增进他们的社会和行为技能。家庭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改善注意力不良行为,我们决定从儿童的生活环境家庭入手,通过帮助父母修正教养方式来更好的教育儿童。我们探索过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最终通过每日作业的方式指导家庭。杜亚松也曾经指出ADHD 儿童白天在学校里的核心症状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视一点是, ADHD 症状的控制在放学后显得尤为重要。从患儿健康生活质量的角度去支持 ADHD 患儿和他们的家长,让他们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发展ADHD患儿白天的社会交往技能是老师的基本任务 ,而在放学后这项任务就应该由家长承担起来。[7]

同时因为学校老师并不能对孩子进行诊断,因此本实验并不是对孩子进行多动方面的诊断,只是参照ADHD的测评标准来对孩子的多动行为数据化评量。我们想通过对家长的一段时间的指导降低孩子的注意力不良行为。

1.对象

选取北京市中芯学校一到四年级全部学生,根据教师课堂行为观察筛选出60名有注意力不良行为的学生,对60名学生家长开始进行为期七周的作业指导,实验前后请学生的父母和教师分别填写SNAP问卷和ADHD评定量表,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回收前后完整问卷57份,回收率95%,其中一年级25名,占43.9%,二年级16名,占28.1%,三年级11名,占19.3%,四年级5名,占8.8%,男生36名,占63.2%,女生21名,占36.8%,平均年龄7.9±1岁,并按照家长对指导完成情况把家庭分成三组,分别为未完成组17人,部分完成组21人,完成组19人。通过对实验前测三组的测评结果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各项P>0.05,经比较三组在性别、年级和注意力行为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测评工具

①SNAP-IV试卷由父母和老师根据实际行为分别填写。NAP-IV是近年来国际上较常用的评定工具,作为筛选、辅助诊断以及治疗疗效症状改善程度的评估工具,被广泛使用于临床、研究及教育上,且由中国学者证明了良好的信效度[8] [9]。本量表测评三个维度,分别是注意力、多动行为和对立行为。②ADHD评定量表,是美国学校心理学教授 Du Paul根据 DSM-Ⅳ诊断标准编制的用于评价 ADHD 的量表,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效果良好。同时也已经在中国得到广泛使用。[10] 统计方法:数据经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3.干预时间及内容

辅导时间为2018年4月到2018年7月,共7周,由学校心理老师为家长设计七周每天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围绕七个主题,分别为学业管理、行为管理、时间管理、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人际交往、如何家校沟通、如何在家中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水平。每周通过微信向家长用文档发送七天学习内容,家长每日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相应的与孩子互动的内容并填写相应作业,作业内容为根据学习内容对家庭管教方式的具体修正,建立的好的学习方法,准备错题集,建立时间表,修正时间表,用阳性强化法对孩子进行欣赏和鼓励等等。4.结果

如下图所示,参加实验的总体,进行了实验前后的对比,教师和家长观察到的注意力不集中行为以及多动、冲动、对立违反等行为都得到了明显的降低。通过实验前后的结果对比,说明通过学校指导父母的方式,是可以改善学生在校的注意力不良行为。(如下图1所示,各项均P<0.05)

通过家庭跟随学校教师指导完成情况,对三组效果也进行对比,结果如下,(见图二)可以看到孩子在校的注意力不良行为有显著差异,教师对未完成组和部分完成组的学生在实验前后的行为评价无显著变化(学校教师只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并不知道家庭完成情况),但是教师对完成组学生的在校行为评价却有显著差异,说明跟随学校指导完成较好的家庭,学生在校注意力不良行为有了很大的减少。所有参加训练的家长都认为在参加训练后孩子在家中的注意力不良行为有了显著进步。

同时,我们进行中和结束后,对家长的感受收集整理了反馈,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态度方面,家长从七周的指导中,意识到了孩子的不良行为跟家长自己的行为以及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意识到家长眼中的孩子,老师眼中的孩子,孩子自己眼中的自己,如此不同,开始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二、知识方面、学习到更多关于孩子时间管理、学业管理、规则以及行为强化的技巧;三、行为方面,开始学习如何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暴躁和唠叨,更多倾听孩子的反馈和建议,同时增强家长的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高质量的陪伴,练习用言语和行为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肯定、欣赏和鼓励。家长的反馈达成实验设计的目标,证明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分析和讨论

①家长和教师所看到的的孩子行为的差异性

如图三所示,为指导开始前教师和家长用同一量表SNAP-IV和ADHD评定量表分别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孩子的注意力不良行为在多动、冲动和对立违抗上家长和教师的观察没有差异,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单一存在注意力缺陷而不伴有多动和冲动行为时,那么教师对孩子在学校的观察和家长在家对孩子的观察存在显著差异。差异的原因可能来自于学校的老师观察到的是一个班或者几个班的几十个孩子,当孩子的行为和整体孩子相对比时,就很容易发现差异性,而父母在家中只看自己的孩子,所以容易忽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当学生仅仅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而没有多动和冲动的行为时,家长很难发现孩子在学校会有不良表现或者很容易忽视在家中也出现的注意力不良行为。并且在实际的家校沟通中,当老师反馈给家长孩子在学校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是,家长还会对老师的反馈心存不满,难以接受,所以我们通过设置课堂多科老师联合行为调查表的方式向家长呈现学生在校行为的方式,家长会更容易接受。

②对注意力不良学生的家校共育方法的探索

家长培训(parents training)是通过对 ADHD 儿童的父母进行科学和系统的指导,让父母能更好地管理和引导自己的子女。最重要的是指导患儿父母采取特定的策略,对患儿的不良行为逐一进行干预,以达到减轻或消除不良行为的目的。家长培训的方法主要是指导父母有效地管理好儿童这些行为, 增强依从性和自控能力。当患儿地依从性提高以后, 那些未经针对性干预的行为也有希望得到改善。家长培训的一些管理儿童行为的技巧 ,不单适用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 同时对正常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有帮助作用。家长培训对于母亲心理压力大、亲子关系冷淡、母亲过度保护、家庭成员观点不一致 、子女与父母交流少、家庭问题多的家庭往往会有比较好的效果。[7]

我们一直在探索注意力训练家校共育的方法,包括讲座的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家长因工作繁忙没有充分的时间经常来校参加讲座和培训,但是其实家长对如何更好的管理和教育孩子,特别是存在多动行为的孩子,会在管教方面倍感压力,因此我们尝试通过向家长手机微信推送每日学习内容,监督打卡的方式,来帮助家长掌握更好的养育技巧,我们尝试把需要家长学习的内容,制作成手册发送,但是家长会对大量的学习内容有畏难情绪,觉得没有时间做,于是把学习内容改成以周推送的方式,并改良成每日格式版,让家长按照表格每天学习并进行反馈和总结,但本实验最终也只有19个学生的家庭完成了全部作业,占总数的33%,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了父母的毅力不足。

③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问题

在向家长推送的学习内容中,加入大量让父母和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和表达的设计,从而增进家庭的交流,很多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者教养方法技巧缺乏,跟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且方式欠缺,造成家庭角色表现冲突或分工不当,使家长和孩子的亲密度低且情感反应不适切,最终导致孩子行为控制能力缺失,罗学荣曾报道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中, 家庭矛盾冲突、情感交流差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2]。邓思宇也曾提出家庭功能主要包括家庭沟通、家庭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问题解决6个方面[13]。在实际的与家长沟通中也发现原有家庭中交流较少,且常常使用消极的沟通方式;在家庭角色分工上存在不明确甚至冲突;在情感反应上,存在亲密度低且情感反应不适切;在情感介入方面往往表现出过度保护或缺乏关怀;在问题解决上总是以过度关注或者粗暴打骂等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跟栾风焕在2017年的研究保持一致[14]。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向家长传递了如何更好的向儿童表达指令,如何分配家庭角色和架构行为规则,如何和孩子进行情感的表达,以及如何利用行为心理学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强化和负强化,给家长提供应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的解决方法。

我们也认为本实验的结果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改善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参加指导的父母会每天对自己和孩子的关系进行反思,每天有一个必有环节,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向孩子表达出欣赏和赞美,让孩子得到认同和肯定,从而改善了亲子关系,并进而是使孩子的行为发生变化。早就有专家指出合理的问题解决,如父母的鼓励、褒奖会减少ADHD的症状。[11]

在 ADHD 儿童的行为治疗中不仅强调对儿童的培训 , 更应强调对父母的培训 ,以增进他们的社会和行为技能,ADHD 儿童如能在一个有结构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习效果就会提高[15]。既然家长的培训如此重要,我们学校心理工作者更应探索跟家长更便捷有效的沟通方式,使家长在心理上重视,在行为上坚持并改变,最终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熊忠贵,徐海清,石淑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1007-1008

[2]钱秋谨,杨莉,王玉凤.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9(3):323-328.

[3]杜亚松.儿童心理障碍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3-414.

[4]童连,史慧静,臧嘉捷.中国儿童ADHD流行状况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9):1279-1283.

[5]周思洋,时琴琴,吴增强.7-10岁学龄儿童ADHD筛查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04):1004-1008.

[6]魏宝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2):145-146.

[7]杜亚松.促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社会功能的改善[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04):265-266.

[8]周晋波,郭兰婷,陈颖.中文版注意缺陷多动障SNAP-Ⅳ评定量表-父母版的信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06).

[9]张军,张蔚,高平,文飞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SNAP量表评分分布特征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09):963-966.

[10]程小菁,刘金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临床诊断与评估的研究现状[J].精神医学杂志,2007(05):333-336.)

[11]邓思宇,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6(09).

[12]罗学荣, 苏林雁, 杨志伟, 等.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5 , 28(6):336-339.

[13]邓思宇,杜亚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6,24(09):931-933.

[14]栾风焕,杜亚松.家庭功能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症状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12):1229-1232.

[15]王建忠,金星明.注意缺陷多動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 2005,23(1).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