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素养离不开思辨能力培养

2018-05-26 13:10陈德兵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核心

陈德兵

一、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能力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经过漫長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第一,语言和思维都是大脑的功能,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它们的功能、特点与生理机制都不相同,且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思维的功能在于认识,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是一种声音的符号系统,它的特点是民族性,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它的特点是全人类性;语言是在大脑语言区控制下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其中枢神经机制一般在左半球,思维则是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不完全同步。

第二,语言和思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互相作用的。一方面,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抽象逻辑思维。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还表现在,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生活,他解释世界的方式必然受着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语言能力不完全靠先天遗传,也要靠后天习得(语法规则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即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所以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深刻,都是思维准确、流畅、深刻的反映。思维水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度。

在语言交流尤其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阅读过程中,语言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思维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语言理解不仅依赖于对语言材料的正确感知,而且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接受、加工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推理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补充所缺少的信息,最后达到对语言材料的合理解释。因此,语言理解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获得的语言材料去建构意义的过程。

也有学者更加肯定地认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其理由有:思维在语言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种系语言、个体语言的产生发展都起决定作用;思维在语言使用中也起决定作用——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思维内容决定语义。

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两者既不相同,又有着天然的难以分割的联系。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状态。反之,若把二者对立起来,则不仅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更需要思维能力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指的是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领域,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里主要来看其中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这是人的发展的根基。其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理性思维”特别强调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特别强调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具体到语文学科,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解释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则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王宁先生解释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释。首先,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它和思维是什么关系?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所以,语文学科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其他学科实施教育的基础,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

关于思维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责无旁贷。这既关系到学生语言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素质的发展。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赞可夫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要抓住根本性的东西,即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形象思维是先导,抽象思维是发展,辩证思维则是趋向完善。

三、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所谓“思辨”,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就笔者理解,认为“思辨”指的是基于对事理客观本质、内在逻辑的透彻理解与把握,根据事理表现、变化的客观规律所做出的判断、分析、推理、选择等思维活动。也有学者这样定义:思辨是指一个人自主性的活动,是运用既定的概念,遵循逻辑法则对事物所做出的推理。所以,我认为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关于“思辨”(critical)一词的来源,学界认为最早是由希腊文的 kriticos和criterion组合而来。我国很多学者译为“批判性或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或“思辨能力”。其实,我们老祖宗的《中庸》中早就有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告诉我们学习的境界,通过第一阶段博学和第二阶段审问,才能真正进入到第三、第四阶段,即“慎思”和“明辨”,就是审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才能最终取得正确笃行的结果。

“批判性”的希腊文原意有敏锐、精明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既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也同样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从这一点来看,“批判性思维”超越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加复杂的高级思维能力。

其实,“批判性思维”(思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合理地提出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观点,能准确地判断事物的真伪优劣,更重要的是还能有逻辑地、辩证地探討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好的思维品质基础上的。那什么才叫好的思维品质呢?有学者认为:好的思考者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五项品质——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这五项品质既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也是评估思考者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般标准。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机结合部分合适的课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思辨活动,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阶段就能初步形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可见,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极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核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