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困境以及应对策略

2018-05-30 10:48何文海
关键词:实体经济

何文海

摘要: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真正源泉和动力。伴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以及自身的结构性问题,我国实体经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体制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失衡三大困境。本文通过对实体经济的现状和三大困境分析,拟采取如下两大路径破解实体经济发展难题:一是解决实体经济的外在经济矛盾;二是进行结构性的体制和治理改革。

关键词:实体经济;结构失衡;体制和治理改革

实体经济,是指关乎货物以及服务实际生产的经济活动,与金融市场的买卖活动相联系。包括了三大类有形和无形的生产,分别为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无形产品的生产。实体经济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兴旺的重要支柱,是创造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终衡量指标,归根到底在于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即实体经济是否足够强大、实体经济是否有足够活力、实体经济是否有坚强保障。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区,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体制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严重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的结构性转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将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一、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

早在2014年,有关实体经济的政策体系构建方面,李克强总理便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2015年工信部也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同时国务院也推出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促进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另外,就目前所深入推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也无处不体现着党中央和国务院要促进实体经济转型的巨大决心。例如:宏观政策要稳,即保持经济稳速增长,防止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微观经济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则是强调我们要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结构实现成功转型提供外部支持。

当前,我国在实体经济的转型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效,在高新技术产品方面,就有高铁、北斗导航系统、3D打印、大飞机以及人工智能;在商业模式方面,有微商、“互联网+”、共享经济、移动互联以及众筹;在推动创新方面,各省市都将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以深圳为例,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便超过了4%。

尽管如此,实体经济仍然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现状不宜过度乐观。这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利润下降。集中表现为:原材料价格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税负过重、融资成本过高;(2)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严重失衡,资本“脱实向虚”比较严重;(3)实体经济部门缺乏产品定价权;(4)实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内需基础弱。这些问题在根本上是由于结构失衡引起的,即经济结构失衡、体制结构失衡和治理结构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只是表面现象,体制结构失衡则是深层原因,治理结构失衡才是根本问题。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增速放缓主要是两种原因造成的,即周期性原因和结构性原因。我国作为一个转型经济体,发展增速放缓除了以上两个原因,还面临着经济体制双转型滞后的问题。因此,为化挑战为机遇,必须推进经济结构和体制结构全面转型升级,解决体制问题和治理问题,实现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跨越。

二、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结构失衡

1.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

(1)产业结构方面,制造业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还不够。从制造业三大门类来看,消费制造业的投资占比仍然处于最低位;从行业层面来看,产能过剩压力犹存,这不仅体现在钢铁、汽车、煤炭、家电等传统行业,还体现在光伏、风电等新兴行业;从产业链来看,我国大多产品仍然处于低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占比仅16%;从产业技术来看,我国制造业在关键部件和关键材料仍然受制于人;从技术研发投入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前500强企业的研发强度还不足2%,远远落后于世界一流企业。

(2)产业组织结构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僵尸企业”,优质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仍然数量不足,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程度有待提高;同时企业由于恶性竞争,倾向于价格竞争;我国制造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3)在产品结构方面,高质量、个性化、附加值高的优质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缺乏本土优秀品牌和高端品牌,产品档次总体偏低,安全性、标准化、品质化程度不高。

2.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结构失衡

自改革开放到2016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我国的第一产业占比从27.7%下降至8.6%,第二产业占比从47.7%下降至39.8%,第三产业占比从24.6%上升至51.6%。表面看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实现了转型发展,但是从深层次而言,这种转型并没有使得经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并没有使得产业结构得到实质性升级。服务业比例的过快上升和实体经济比例的过快下降使得我国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和未“升级”之间的矛盾。

3.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结构失衡

当前,中国出现了“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太虚”的严重失衡情况。“实体经济不实”是指实体经济部门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真正源泉和动力,生产率普遍低下,同时泡沫经济成分较大。“虚拟经济太虚”是指虚拟经济中,经济发展的泡沫化成分比较高,脱离了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之所以出现这种金融扭曲的局面,是因为我国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使企业家不愿意投身于实体经济部门,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投资人只好把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等领域,这给实体经济的输血和造血带来巨大的困难。

(二)体制结构失衡

1.政府主导动力不足,内生增长乏力

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经济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的色彩,由此我国的大多决策一般是由政府所主导的,这导致了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甚至在容易失灵的地方出现了大量的错位,如教育、医疗等方面,这使得公共服务功能欠缺,民众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解决,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过多,消费意愿和能力不足,从而不能到很好地释放潜在的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体制结构,造成了地方政府规模扩张,权力边界扩大,这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寻租活动,这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官僚体系,公务人员数量众多,在国家长期实行相对低薪的情况下,公务人员便很可能利用手中职权寻租腐败活动,这导致实体经济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遇到各种额外的隐形成本,加大企业负担,推动高税负效应。因此,只要政府权力边界扩大和数量庞大的公务人员的寻租活动所造成的巨大隐形成本无法解决,实体经济便难以健康发展。

2.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大而不倒,挤压民营经济生存空间

当前,在税收层面,民营经济对国家的税收贡献度超过50%;在GDP层面,民营经济对GDP贡献率超过60%;在就业层面,民营经济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90%。可以说,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富有活力的中坚力量。但是在我国的东北部以及西部地区,由于国有企业凭借其控制资源和低成本的融资优势,掌握了大多的投资项目,而民营企业由于融资困难,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困难等原因,发展出现了不少受限,这使得东北部和西部没有形成经济内生增长的强大基础,导致市场缺乏良性的竞争机制,经济活力严重不足。同时,由于许多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拥有政府担保的银行信贷,导致其虽然负债累累却“大而不倒”,成为了僵尸企业,这不仅加大了影子银行风险,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更为直接的是,这导致了许多中小型实体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

(三)治理结构失衡

1.政府自身缺乏明确的目标管理,乱作为和不作为

政府自身缺乏明确的目标管理,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基本的表现就是没有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相应保障,在应该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没有提供,在不应该进行干预的地方进行干预,这集中表现为政府的乱作为和不作为。

(1)政府乱作为。自十八大以来,政府的相关报告一直提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但是至今,政商的关系问题仍然没有真正解决。一方面,各级政府对于各种经济活动仍然进行着层层审批,设置一系列的准入壁垒,这使得不少企业家忙于“跑项目,拿批件”,严重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另一方面,许多地方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的表面政绩,大搞建设,乱做产业发展规划,罔顾经济发展规律。这使得许多实体企业无法按照最适的定位和区位布局发展。另外,大搞建设的同时也挤压了企业的信贷资金,使得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频发。最严重的是,某些地方政府甚至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严重破坏市场的运行规律。

(2)政府不作为。许多地方官员心态不正,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错误态度,对各项服务型工作互相推诿。不仅对中央的产业支持政策阳奉阴违,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对地方企业更是不闻不顾,没有为实体企业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这不仅使得企业经营的额外成本提高,还使得实体企业常常丧失了黄金的投资和扩张期,加剧了实体经济的困难。例如,某些地方的重点项目迟迟不落地、重大工程建设迟缓、专项资金长期闲置等问题无不与政府官员懒政怠政有关。

2.政府相关职能官员对“新常态”理解不到位

新常态是指传统的高污染的、高能耗的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为了使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服务型政府,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是,放弃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让经济持续下行,并不意味着政府不作为。许多地方政府官员误以为“新常态”就等于经济衰退,没有认识到其背后是经济发展引擎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我国实体经济困境的应对策略

伴随着要素收益递减的规律发挥作用,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一定程度的下移是正常的,但是这个下移的幅度不应该是从高于10%下降至低于7%。因此,要真正破解实体经济的困境,不仅要解决实体经济的外在经济矛盾,还要解决最为关键的深层次问题,即体制问题和治理问题。

(一)解决实体经济的外在经济矛盾

1.打造现代经济体系,建立现代化的產业结构,推进产业融合

推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合作,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使得服务业能为制造业提供资金,制造业能为服务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快健全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构建各部门协调合作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创新支持等方面积极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以逐步提高消费制造业的投资占比,化解过剩产能,打造世界一流的企业。另外,政府要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使得经济能够实现良性循环,以期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

2.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实体部门的供给质量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要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精准发力,不断显现潜在的发展优势,通过差别化政策的市场化手段,做到各项产业进退有度;同时不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区域结构,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部保障和内部支撑。在整体产业方面,要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以创新推动发展,打破核心技术垄断;在企业发展方面,政府要为企业降低税收负担和融资成本,建立保障企业公平竞争的体制机制,降低交易性成本;在产业链方面,要推进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不断向产品附加值高的领域延伸,提高产品定价话语权;在产品方面,要自己培育自有品牌,加快创新步伐,优化生产技术,同时积极培育能打造出一流产品的一流团队。

3.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消除“制造业空心化”的风险

一方面要提高服务业高端化程度和服务业效率,以降低服务业效率过低与其过快发展之间不平衡和不充分的矛盾,以改变“逆库兹涅茨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制造强国战略,提高国内工业投资增速,消除“制造业空心化”风险。

4.坚持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不动摇

不断丰富融资渠道,着力推进去杠杆,对于房地产等行业要有追对性的逐步挤出泡沫,使资产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不出现大幅度的不正常波动,减少人们的投机情绪。同时要加大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行为,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结构性的体制和治理改革

1.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建设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提高内生增长动力

一方面,要明确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激发金融市场活力,激发土地要素活力。要提高民营经济的地位,同等对待民营经济,消除不合理的行业壁垒和歧视性政策,支持民营企业不断引进优秀人才;要逐步开放金融市场,推进金额市场一体化,改变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国有垄断市场的局面,从而纠正金融资源的错配;要促进土地要素流转市场化,让真正的土地市场派配置土地,从而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对于土地要素流转的市场化改革要积极搭配相关的财政体制改革,合理解决房屋增值的问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另一方面,将政府真正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型和发展型的政府。明确政府的职能在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即维护社会稳定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不断简政放权,通过不断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放开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坚定不移地推进营改增等改革措施,让市场决策真正交由市场来决定,提升市场的运作效率。

2.精简政府部门机构,提高相对薪资水平,打击寻租行为

一方面要精简庞大的官僚体系,既为提高行政队伍的素质.也为防止人浮于事的情况发生.提高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行政人员的相对薪资水平,降低其主动寻找寻租空间的动机,同时加大法律惩罚力度,积极打击各类寻租行为,为实体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

3.推进国企和民企深化融合,形成互利共赢的格局

一方面,为了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环境,对长期亏损,效率极其低下的国有企业要允许其破产清算;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不断融合,改变原有国有企业国有独资的情况,通过适度的股权多元化,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提升竞争活力,使国企和民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健康发展。

4.明确各地政府改革目标,增强各部门改革执行力

中央和地方要统筹合作,通过组织专家和学者对各地区各部门的经济状况进行考察,建立各地区经济的动态监测机制,以明确各阶段各政府各部门的改革目标。对于各级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表现要建立相应的奖惩考核机制,使得各部门各单位不敢乱作为,不敢不作为。同时在推进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实行试点推进,渐进式变革,为逐步扩大负面清单提供借鉴意义,使得政府做其该做的事。另外,各地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但是要清楚了解自身国情的特殊性,不能够照搬西方国家的改革经验。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增强改革的执行力,要注重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让大众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从而形成上下一心的改革共识;要有更多的改革开拓者,勇于担当,从法治、考核和监督三个维度进行综合治理,让各项改革能够得到真正落实。

5.加深各地政府对“新常态”的理解

各级政府要清楚地知道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世界经济运行的规律,如香港和新加坡等经济体,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无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回落,但这个回落不等于经济的衰退。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个逻辑,要主动适应,有为引领,彻底地抛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思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体系实现成功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振兴实体经济、壮大制造业的对策建议[J].王云平宏观经济管理,2017,(11).

[2]从当前形势看实体经济困境[J].辜胜阻一人民论坛,2012,(22).

[3]我国唐山实体经济发展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J].杨慧杰.经贸实践,2017,(8).

[4]中国高新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于对策[J].张先进,改革与战略,2018,(1).

[5]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摆脱及其或然对策[J].怀仁,李建伟,改革,2014,(2).

[6]新时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陈健,龚晓莺,经济问题探索,2018,(3).

[7]我國实体经济“脱实向虚”现象解析及应对策略[J].舒展,程建华.贵州社会科学,2017.(8).

猜你喜欢
实体经济
浅析银行贷款对于实体经济的帮助
新常态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难点及对策再思考
浅析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试论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关于全球低利率问题的若干思考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