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浩文译《狼图腾》中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研究

2018-05-30 05:16包学敏
关键词:狼图腾英译本宏观

摘要:本文将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在尽量忠实原著的同时,对原著做宏观层面的大刀阔斧的改写翻译策略称之为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通过分析曾创下英译汉语作品之最的葛浩文译《狼图腾》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发现译本在尽可能忠于原作语义、形式与保留蒙汉文学特色的前提下,从目的语读者出发,在宏观上对小说进行了改变叙事方式,调整文本顺序,增删内容等翻译策略以帮助读者理解。英译本《狼图腾》的成功表明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本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葛浩文;《狼图腾》;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

《狼图腾》原作姜戎,是一部有半自传性色彩的史诗著作。故事背景设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讲述了一位在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知青时与游牧民族、草原狼之间结下的不解情缘。原作问世后就在国内引起轰然并成为当年最畅销小说。而由美国汉学家、中国文学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完成的英译本《狼图腾》出版后就在国外获得众多读者的一致好评,创造了当时中译本小说在国际市场销售的最高销售记录。葛的译本也助姜戎的《狼图腾》成功斩获曼氏亚洲文学奖。英文版《狼图腾》能获得如此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选用的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

一、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

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应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这一重要因素,译者创造的译本应该积极与读者所期待视野相融合,只有这样译本才能更容易被目标语读者接受,譯本也就能更具社会影响效果。译者应当与读者分享、切磋甚至接受批评与挑战,而不应是高高在上传授知识的角色。译者在创造文学作品译本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所期待的阅读视野,始终将目的语读者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注重考虑目标与读者对译本的可接受性,注重翻译目的的实现。从翻译策略的角度来看,意译和归化是在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审美价值观等因素的情况下而使用的,但只是二者所关注的多为微观层面的词句和文化等因素的处理。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译者在译作的创造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从宏观上对原著加以调整,从而使译本更容易地为目的语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尽量忠于原文的基础上,以目的语读者为导向,对原著做宏观层面的大刀阔斧的改写翻译策略的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早就被严复、林纤、傅东华等翻译名家实践并取得很大成功。最近孙海晨译《末代太监秘闻》和葛浩文译《狼图腾》的成功,表明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有助于中国文学作品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二、葛译《狼图腾》中的宏观目的语读者导向翻译策略研究

葛在《狼图腾》翻译过程中,在尽量忠实原著的前提下,出于对目的语读者的考虑,对原著做了大刀阔斧的变译以使译本能更好融人目的语读者文化背景,增强译作的可接受性。对比原著后发现,译本在语言、语意、文体风格和格式上都采用直译的方法,并尽量保持了与原著的忠实性,译者还煞费苦心的保留了小说所处的时代与民族特征的烙印,尽可能多的向目的语读者展示中国文化。在蒙汉文化内容的翻译上葛都选择了直译的方法,使译本也更具蒙汉文化的特色。在涉及蒙汉文化专有名词的处理时,出于尽可能保留蒙古文化的本色的考虑,译者基本遵循直译以及“名从主人”的原则如“浩特—hot”、“额仑草原—The Olonbulag”、“蒙古包—yurt”、“天葬—sky burial”再如人名:“腾格尔—Tengger”、“巴雅尔—Bayar”、“毕利格—Bilgee”、“李端察儿—Budoncher”。但译本也充分考虑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采用了改变叙事方式,调整文本顺序,增删内容等翻译策略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增强了全文的可读性。

(一)改变叙事方式

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叙事的方式也不同。原著在叙事过程中都是按汉语思维做叙事行文的,但在将其翻译成英文时,应当在尽量忠于原文的同时,着重注意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将中国文化语境背景下的叙事方式,依据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将其转变为西方文化语境背景下的叙事方式,对原文的叙事方式进行重构,使译本的叙事能更好的被目的语读者理解,进而提高译本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这种翻译策略有如带着脚镣在舞台起舞一般,在尽可能忠于原著、保留原著特色的“脚镣”下,译者尽可能多的向读者展示原著最引人人胜的一面,体现出文艺的魅力。

例1:原著:白天……,走出蒙古包不远就能看到雪地上一行行狼的新鲜大爪印,山坡草甸上的狼爪印更多,还有灰白色的新鲜狼粪;在晚上,他几乎夜夜都能见到幽灵一样的狼影,……

译文:he had come to understand that the inhabitants ofthe grassland,the nomads,were never far from being sur-rounded by wolves.Nearly every night he spotted ghostly wolfout-lines,…

原著在对此做描写时,作者采用重复使用字、词、句的策略来加强语气以加深读者印象,现实重复“时时刻刻”,然后描述白天狼的踪迹,顺着引出夜晚狼的出现,文章的叙事逻辑为白天人们所看到的狼群踪迹正是晚上狼群活动所留下的。行文紧凑,情节刻画生动,线索描述步步紧逼,给读者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紧张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草原人民身处危险之中的生活境况。对比原著,英译本《狼图腾》采用了更为简洁更为直接的叙事方式,葛在考虑目的语读者文化语境后删除了对白天草原狼踪迹的描述,仅仅叙说了夜晚狼群的活动情况。但目的语读者也跟中国读者一样,能通过文字感受到草原人民身处狼群威胁的生活境况。

例2:原著:“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对于民族也一样。”

译文:“People say you can tell what a person will growup to be at the age of three and what heIt look like inold age at seven.The same holds true for a race of people.”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中国一句俗语,这里的数字“三”和“七”只是一个概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三岁和七岁。全句意指从一个人小时候行为表现可以推测出他以后大致的性格和前途。葛既精通汉语又具有极高的目的语水平,在两种文化转换中葛能运用流利精确的目的语再现汉语承载的文化。在翻译俗语时,个采用直译的方式呈现原作中所采用的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目标语读者在阅读上下文的过程中可以推断猜測出其中的喻义。从而把俗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生动形象地介绍给了读者,还留给读者一定想象空间,增强了译本的趣味性。

例3:原著:虽然他完全相信哈所长的科学结论……。他也开始理解为什么许多西方科学家仍然虔诚地跪在教堂里。

译文:Although he accepted the chief's conclusion,…Nolonger did he treat grassland legends simply as entertain-ment.

在宗教信仰上,东西方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国家通过行政力量强力“破除四旧”以后,中国人基本上都是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信教是个很稀奇的事。而西方国家很多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信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信教不会跟迷信之类混为一谈,不信教反而觉得很稀奇。原著背景设置在国家强力破除封建迷信的七十年代,如果此时陈阵还信仰狼图腾,那必然会招来各种麻烦。因此原作在描述其心理变化时,为了描述陈阵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他以此时陈振内心对狼图腾的信仰与以往已接受的破除封建迷信观念来做对比,说即便是西方理智的科学家,此时也会在此时信仰狼图腾。但在目的语读者的知识背景里,西方国家普遍都是信教的,不存在信教与迷信之间的等同划分。在此译者如果对此不加处理,则难免会造成读者阅读困扰。

例4:原著:陈阵摸摸巴勒的大头,……张开拇指和中指,量起狼的身长。

译文:Chen rubbed Bar's big head,…with his thumband first finger,measure the big dead wolf.

在描写陈阵用手量狼身长的细节时,原著中的描写是陈用拇指和中指来度量狼的身长。而在译作中,葛在考虑到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后,在此直接采用了改变叙事方式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改译。拇指与中指的合并指长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中国民间极其普遍的简易丈量方法。中文里的中指是一个中性词,无任何褒贬含义。但在西方文化里,中指有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侮辱的含义。译本在做中指翻译时,如果采用直译的策略则必定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误解。在此葛将其译做食指,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方式,因而可以让译本跟好的融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更容易为其所接受。

(二)调整文本顺序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而且东西方地里位置远隔重洋,即便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都是不太了解的。而且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也经常使用典故或者俗语,对于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缺失的目标语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难于理解的阅读困难。葛在译《狼图腾》过程中,采用调整原文文本顺序和添加部分注释的翻译策略来提升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增加对译本的认可度。在英译本《狼图腾》中,葛在原著第一次提到“额仑草原”时就对其进行介绍。原著在开篇第四页就已经提及故事背景设置地“额仑草原”。但中国读者一般都有一定地理常识,对“额仑草原”也都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原著并没有当时就介绍“额仑草原”,因而对“额仑草原”的介绍被推迟到了原著第十六页。译者在此采用调整文本顺序的翻译策略,是出于对目的语文化背景的考虑才采用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一提及草原自然就联想到内蒙古大草原,进而欣然被读者理解。但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由于中国地理知识背景的缺失,面对突如其来的地名名词时可能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因而调整对“额仑草原”的介绍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另外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在行文上中文和英文的句法结构都不一样。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喜欢先做“起”“承”“引”,然后才说到重点。但西方国家则更习惯先说重点,偏向于更加简单明了。在句子结构上,中国的句子表现的“形散神不散”,而英语表达在句子上表现的更加紧凑。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应考虑到这一点,以免引起读者阅读难于理解。

例1:原著:听到主人的唤声,巴勒立即退出厮杀,急奔到老人的身边。一个急停,哈出满嘴狼血的腥气。

译文:At the first call of its name,it withdrew from thebattle outside and rushed to its master's side,…its mouthreeking of wolf blood.

如上所述,原作中的句子简洁、松散,句子之间关系成分通过逻辑关系间接表现出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容易自己把握,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比译本,英文通过关系代词,连词,介词,副词等将句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力的连接在一起,使得英语句子更加紧凑。在中文版中,第二句“一个急停.哈出满嘴狼血的腥气”没有主语.但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是行动者的狗基于内部逻辑链接。在英文版中,葛把它变成了“定语条款”,并将其加入到第一句中,以使整个句子更贴近和紧凑。另外,中文版的特点是短句和大量动词的使用来形容紧张的气氛。葛也使用相应的动词并且相同时间在句子和礼物中都采用了两个"and”这样的连贯装置分词“reek-ing”使语言更自然流畅地运行。

(三)增删内容

在英译本中,葛采取增删内容的策略,对照原著后发现英译本《狼图腾》不仅在首页和次页添加了“译者注”和中国地图。在译本的最后还添加了一个对中国文化专有项做解释的词汇表。也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程度的考虑,英译本删除了原著127500个汉字,占原著近三分之一的内容。这些被删除的内容既包括成语典故、寓言传说等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晦涩难懂的文化元素,也包括形容词、副词和拟声词等富于中国文学特色的语言元素文本。删除这些内容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迎合其所期待的流畅的小说风,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

例1:原著:“犬戎族”自称祖先为二白犬,当是以犬为图腾。——《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一编》

黎明有亮似天光,射人乌护可汗之帐,一苍毛苍鬃雄狼由此光出,……狼语乌护可汗曰:即与士卒上马。……狼曰:率领诸訇及民众,我居前,示汝道路。……——《唐兀·乌护汗史詩》

……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娶二妻,云是夏神冬神之女也。一孕而生四男……此说虽殊,然终狼种也。——《周书·突厥》

文本每个章节前原作设置的引子,或出自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或引自世界历史经典名著,内容均涉及与狼或者草原相关的一些中国古典典故及相关传说,这些内容与原著的各个章节情节相互呼应,不仅在文章结构上与主题保持一致,增加了原著气势磅礴的历史厚重感,使原著更具中国读者所喜好的古香古色的文化蕴藏。也可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草原狼与草原人民,理解草原人民的生活,理解狼图腾,理解小说的主题。原著中的这些引言形式上均为文言,晦涩难懂,内容上也同小说故事没有直接关联,即便是对于普通的中国读者来说,也难以完全明白其这些用来添彩的引言。对于英译本的目的语读者来说,其一般是不能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关于狼的种种典故与传说,而且翻译成英文的典故和传说,不但不存在呼应情节,添彩全文的作用,反而可能会引发目的语读者感觉这部分内容感觉很突兀,不断不能对其进行理解,反而会引导其不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而且对小说的读者而言,他们更加偏好流畅轻快的小说阅读的感觉。与其将这些典故传说都直译成英文来破坏读者阅读的流畅,倒不如采取删去不译的策略。使译本在宏观上紧紧围绕小说的情节和主题展开,提升译本的可接受性。

例2:原文:忽然,空中飘来一股冷香,……毕利格老人突然勒住了马……马队迅速由纵队变为横队,很快变成长长的散兵线……

译文:Suddenly,a chilled fragrance wafted over on thewind…Bilgee reined was quickly transformed into a straightrank of evenly spaced fighters..

上文描写了草原人民与草原狼战斗的激烈场景,通过采用“忽然”、“迅速”、“很快”等形容词来刻画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双方在排兵布阵上有着分秒必争境况。原著中“突然”、“迅速”等多个词在文中多次重复出现,而英译本则选择删去部分这些词语,仅仅采用一次采用suddenly,quickly来表达时间的瞬间变化,但目的语读者仍然可以感受到战场的激烈程度。译者在此采用删除部分形容词的翻译策略,即在宏观上与原文保持一致,又得以适应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为其维持了流畅的小说文风,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

三、结语

葛译《狼图腾》出版后,在获得巨大成功的背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少尖锐的质疑。有的学者评论他的翻译是“随意编译”、“连译带改”、“任意删减”,已经偏离了“忠实”的翻译标准,更有国外学者评论其并不是“严肃的文学翻译”,在很大意义上是“创造了译本畅销书”。诚然,英译本《狼图腾》确实存在以上种种问题。但是诘屈聱牙、词不达意机械呆板地贯彻“忠实”原则的译文亦不会是学界所期待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背景不同问题客观存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就必须创造性的选择翻译方法,宏观目的语翻译策略为探索新形势下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向远,”翻”、“译”的思想——中国古代“翻译”概念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6,(2):138-156.

[2]高方,许钧. 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6.

[3]姜戎.狼图腾[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4]Goldblatt,Howard.Wolf Totem [M].New York:The PenguinPress,2008.

[5]包学敏,孙海晨译《末代太监秘闻》中宏观目的语读者取向翻译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1.

[6]冯晓霞.叙事理论视角下葛译《狼图腾》之叙事重构[J].吕梁学院学报,2017,(8):17-19.

[7]田雨,忠实或背叛:从《狼图腾》英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运用[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8]杨丽梅,变译理论视角下《狼图腾》英译变译探析[D].宁夏:宁夏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狼图腾英译本宏观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宏观与政策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浅析《红楼梦》两个全英译本
宏观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
我看电影《狼图腾》
宏观
看《狼图腾》5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