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岔路口立交优化设计
——以龙岩市小溪路口为例

2018-06-05 03:29周文升
福建建筑 2018年5期
关键词:车行道东路南路

周文升

(福建省龙岩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福建龙岩 364000)

0 引言

路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而交叉口则是路网的节点,它将城市交通由线拓展至面,起着解决各个方向交通联系的重要作用。根据相交道路条数的不同,交叉口通常有三岔、四岔、五岔路口等形式,在无交通管制的平面交叉口,车辆通过时因驶向不同而相互交叉形成冲突点,从三岔路口到五岔口,其冲突点分别为3个、16个、50个,冲突点随着相交道路条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因此在城市路网规划时,应尽量采用四岔路口[1]。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城市都存在五岔路口,它的存在一方面增加了因冲突而发生事故的概率,另一方面在高峰时段容易形成交通拥堵。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机动化出行比例也大大提高,这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现阶段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主要为依托老城外延式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决定其交通运行的主要特征为向心式潮汐交通[2],大部分交通拥堵都集中在新老城交接的交叉口,这无疑又增添了城市路网的压力。

为了保证新老城区高强度的联系,传统的通过交通组织将五岔路口简化为十字路口的平面交通满足不了交通发展需求,越来越多城市通过规划建设城市立交来打通交通拥堵节点,保障路网的畅通。

1 小溪路口现状分析

小溪路口位于龙岩市新罗区南城街道,如图1所示是老城区、小溪片区、莲东片区、新老城区的交界处,该路口为五条道路相交路口,分别为:溪南南路、溪南路、登高东路、登高中路、小溪路。

图1 小溪路口位置

该路口早晚高峰车流量大,现状采用红绿灯控制的形式,小溪路驶出需通过右转至登高东路掉头转换,整体运行效率低,交叉口为F级服务水平,局部还存在步行及车辆流线冲突。

2017年建成的后门前立交大大提升了溪南南路与南环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同时将更大的交通压力转移至本路口,小溪路口交通量如图2所示。目前小溪路口已成为龙岩市中心城区最拥堵的路口之一,对该交叉口改造迫在眉睫。

图2 小溪路口交通量

1.1 道路标准横断面

(1)溪南南路。龙岩市中心城市主城区骨架路网“四纵”之一,南北向车流大,道路红线宽度为36m,断面分配形式为“4m(人行道)-14m(车行道)-14m(车行道)-4m(人行道)”,双向6车道(可调整为双向8车道)。

(2)溪南路为龙岩市中心城市主城区骨架路网“四纵”之一,南北向车流大,道路红线宽度为34m,断面分配形式为“4.5m(人行道)-12.5m(车行道)-12.5m(车行道)-4.5m(人行道)”,双向6车道。

(3)登高东路为龙岩市中心城市内环路规划中拟提升的道路,属于内环的一部分,主要对老城区起到保护屏蔽作用。登高东路道路红线宽度为33m,断面分配形式为“4m(人行道)-12.5m(车行道)-12.5m(车行道)-4m(人行道)”,双向6车道。

(4)登高中路为城市次干路,是东西向联系老城区与新城区的重要通道,道路红线宽度25m,断面分配形式为“5m(人行道)-7.5m(车行道)-7.5m(车行道)-5m(人行道)”,双向四车道。

(5)小溪路为城市支路,是小溪居住片区重要的生活性道路,道路红线宽度17m,断面分配形式为“3m(人行道)-5.5m(车行道)-5.5m(车行道)-3m(人行道)”,双向2车道,现状根据交通需求临时划线为双向4车道。

1.2 主要控制因素

由于地处龙岩中心城区,周边开发较为成熟,布置设施多,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存在较多的限制条件,周边的皑皑因素如图3所示。

图3 周边控制因素

(1)溪南南路与登高东路道路东侧临溪,有拓宽条件,但溪南南路东侧有天后宫,为该路瓶颈,现状为双向6车道(可拓宽为8车道)。

(2)溪南南路东侧为垃圾转运站及公厕。

(3)溪南南路、登高中路道路西侧及其它道路两侧均布满民房,改造难度大。

(4)小溪路口距离后门前立交改造终点仅约400m。

2 小溪路口原规划方案

图4 原规划方案

(1)原则规划采用溪南路下穿、登高路上跨的方案,如图4所示。考虑往街心车流较大,原立交改造方案设置溪南路-溪南南路双向四车道下穿;结合城市内环规划,远期往登高东路分流,减缓街心交叉口交通压力,设置登高东路-溪南南路双向四车道高架;其余方向采用地面红绿灯控制形式。采用该方案交通流比较顺畅,车流干扰较小。

(2)存在问题: ①溪南路需拓宽约3.5m;②需拆除溪南南路东侧的工程及垃圾转运站;③溪南南路东侧存在天后宫位置为8车道,上下立交位置车道数12车道,变化大,渐变长度短,仅120m;④由于上跨高架和下穿通道相邻,驾驶者需在短时间内判断3个不同方向(街心方向下穿通道、登高东路方向高架桥、地面辅道),易判断失误。

图5 优化方案

3 小溪路口优化方案

(1)往南Y字形上跨、往北Y字形下穿的优化方案如图5所示。交叉口往南方向车流采用上跨高架(Y字形),往北方向车流均采用下穿通道(Y字形),往南车流过交叉口后合流为三车道,往北车流过交叉口分流为四车道。其余方向采用地面红绿灯控制形式。溪南南路段仅双向十车道,渐变少,交通逐级分解,道路标准断面如图6所示。

图6 溪南南路道路标准断面图

优化后不但解决路口现状车辆交通主流,而且项目对周边居民影响较小,工程投资较小。

(2)存在问题:①与原规划方案一样需拓宽溪南路和拆除溪南南路东侧的工程及垃圾转运站;②由北向南方向由“溪南2车道+登高2车道”变为“3个车道”,存在交织与分流点,建议采用地面标线、标志、信号指示灯、LED显示屏等多种交通安全措施保障行车信息识别。

(3)方案比选

针对工程造价、拆迁影响、解决问题等方面对以上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各优缺点如表1所示。

表1 方案优缺点对比

4 小溪路口立交深化设计

4.1 标准横断面设计

立交改造后溪南南路宽度为48m、溪南路宽度为40m、登高东路为43m,如图7所示。

图7 溪南路、登高东路道路标准断面图

4.2 立交设计

采用往南Y字形高架桥梁合流:登高东路、溪南路往南车流分别通过两车道高架上跨交叉口,然后合并为2车道高架于溪南南路落地。两车道高架断面分配:0.5m(防撞墙)+7.5m(车行道)+0.5m(防撞墙),3车道高架断面分配:0.5m(防撞墙)+12m(车行道)+0.5m(防撞墙)。考虑尽量缩短工期以减少施工期间对城市交通的影响,设计中边跨采用支架现浇箱梁;中跨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吊装钢箱梁。

采用往北Y字形下穿通道分流:溪南南路往北车流通过三车道下穿通道下穿小溪交叉口,然后分别采用2车道分流至登高东路、溪南路。2车道通道断面分配:0.25m(防撞垫)+7.5m(车行道)+0.75m(检修道),3车道高架断面分配:0.25m(防撞垫)+12m(车行道)+0.75m(检修道)。优化后的立交效果图如图8所示。

图8 优化后立交效果图

5 结语

综上所述,“双Y型”方案较原规划方案具有工程造价低、工程影响小、方便施工和解决交通拥堵等诸多优势,可为今后中小城市五岔路口立交改造提供参考。

但立交改造是个系统工程,通过立交提升后,相交道路车辆行驶速度提高,行人过街与机动车冲突更为明显,因此更需确保行人过街安全,增设行人安全过街设施。于此同时,由于存在交织和分流,增设各种信息识别和行车指引等交通安全措施等工作也要进一步完善,与立交改造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余露.道路交叉口的研究——以连云港五岔路口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4(28).

[2] 刘鹏,刘英舜.潮汐式交通特征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3(65).

猜你喜欢
车行道东路南路
吉林省吉林市松江东路小学校
车行道范围内沟槽开挖后路面恢复措施
城市超期服役的市政道路整治提升工程应用分析
金蕉叶·卖报翁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中国青岛市北四流南路80号纺织谷
青岛四流南路第一小学
十里桃林平东路
城市地下车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适用范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