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过眼云烟,那些旧貌新颜(下)

2018-06-07 07:15唐安冰
重庆与世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渝中区公馆驻华大使

□ 文 图/本刊记者 唐安冰

一座建筑承载了一段城市记忆,一处遗址代表了一个时代烙印。渝中区推进“母城”风貌建设,让老建筑成为新街景,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美丽山水城市之中,把乡愁留在现代都市之中,让人们看得见历史、留得住记忆。

As an architecture carries a memory of the city while an relic embodies a mark of times,Yuzhong District continues to build its landscape of “the mother city”, turning old buildings into new scenery. By integrating the vein of history into the beautiful city with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nostalgia has been dwelled in the modern city. Thus, people can see the history and their memory could be retained.

美国大使馆旧址渝中区两路口健康路1号

该建筑为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派遣深谙远东事务的高思接替詹森担任驻华大使。1944年10月下旬,由于史迪威与蒋介石矛盾加剧,罗斯福决定召回高思,任命赫尔利为驻华大使。1946年美国大使馆返迁南京。

周公馆渝中区曾家岩50号

占地面积364平方米,建筑面积882平方米。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同志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南方局军事组、文化组、妇女组、外事组和党派组均设在这里。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渝中区曾家岩50号

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与周公馆仅一墙之隔。中西合璧的三层小楼,歇山式屋顶,南北各有两个老虎窗,屋面铺小青瓦。整个建筑比周公馆整整高出了一个屋顶。那扇隐藏式阁楼窗户,可全天候监视周公馆。

郭沫若旧居渝中区天官府8号

建筑为两楼一底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原是民国时期重庆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内弟张营长构建的私宅。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迁入重庆,落脚于此。抗战时期,茅盾、老舍等是这里的常客,郭沫若在渝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6部历史话剧。1945年2月22日,30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这里共同签署《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怡园渝中区上清寺四新路

为两层小楼西式风格建筑,总建筑面积852平方米,20多个房间安装有暖气设备。当年重庆老建筑中采用这种设计的,怡园是唯一一个。抗战期间,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长宋子文在此居住。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委派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中国下榻于此。1946年1月,周恩来、张群在怡园签订国共第一次停止军事冲突协定。

为两栋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两楼之间由外廊连接。《大公报》在渝8年时间,经历了惨绝人寰的“重庆大轰炸”,报馆虽3次被炸,日发行量最多时达91500余份,晚报发行量最多时达32000余份,创造了当时重庆报业的发行纪录。

大公报报社旧址渝中区李子坝传统风貌区

王陵基公馆旧址渝中区枇杷山正街72号

抗战时期枇杷山这一片叫得最响的名字是“王园”。“王园”主人是王陵基,此处公馆是王陵基在枇杷山别墅区保留的建筑之一。王陵基先后担任过江西省主席、四川省主席。

猜你喜欢
渝中区公馆驻华大使
尼泊尔新任驻华大使潘德
重庆渝中区政府与区块链企业合作打造食药品追溯平台
重庆市渝中区传统风貌片区发展思路浅议
和驻华大使聊天
Vanke’s Empire
重庆市渝中区城市剩余空间利用研究
重庆渝中区城市空间精细利用综合体系构建研究
山洞抗战遗址群掠影
尚·公馆 耀世登场
旧时公馆风月 无尽牡丹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