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形成及拓展研究

2018-06-07 09:38张贝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

张贝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叶澜先生成为当代中国教育学建设的领跑者。她具备学科自觉意识和终身学习态度,将中国教育学上发展出现的问题作为己任,直面中国教育史上的教育实践的问题的梳理与反思。带领一批中国教育学的精英队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沟通传统与现代,中国和国际上的“新基础教育”的观点的研究探索,身体力行,立足生命立场,为我们创立了“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本文主要针对叶澜先生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思想的形成路径和拓展情况进行探究,深度了解一位肩负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为了为我们开创了一个独特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的思想世界。

关键词 叶澜 生命立场 教育思想 形成与拓展

1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形成过程分析

学术原创的内涵至少要涉及三个层面,即包括研究资料、研究素材以及研究者的学术习得与积累的质料层,包括方法论和研究范式转换的结构层和包括重建价值体系、概念或观念系统的理念层。叶澜对于中国教育学下的原创解读与阐释是与以上三个层次相结合的,在相互作用中凸显出来的。对于教育学价值的反复思考和重新构建中,叶澜先生将核心放在“教育学与人的发展”这一框架下,立足与人的生命立场,主张教育学的职责是“培育生命自觉的人”。

1.1从生物学到个体生命成长的角度转变

1986年叶澜在《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一文提到了影响人发展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遗传、教育和个体能动性等等。在人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个体的能动性和生命实践,而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导人们在学习中进行创造创新。摒弃传统的基因遗传和过分夸大教育的功能,首次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升到关注人的发展的角度,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模式。1994年,叶澜关于教育價值中的“生命”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强调教育的理念主要在于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发展。2001年,叶澜先生在教育和生命立场之间提出了“直面生命、通过生命、为了生命”的观点。她将“生命”这一命题放在了核心位置,任何脱离生命来谈教育的价值都是毫无意义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对生命质量的提高,因此,教育是对直接面对生命的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体现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的教育活动。

1.2从立于生命的具体个人到主动性和德行发展角度转变

针对教育学研究,仅仅把“生命”的概念放在生物性的角度来解读是不充分的,仍然需要将这个概念落实到实践生存的角度进行考察,将对于生命成长的过程放在具体的情境里去实践检验,最终成长成为完整、具体的人。人的生命性与具体个人的生长和发展离不开的,但每个具体个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学生观从生命性发展开来的表现是:学生个体通过自身努力、反思和不断修正等个体生命经验来超越原来的自我,个体的生命才得以实现。具体个人在发展过程中,则面临着社会生存环境和个体实践的主动和是否符合健康的原则。在人和社会、人和环境的互动交流时,具体个人应坚持主动发展的理念,阐释了人在活动中,是一种开放的交互性的生成的动态过程,人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主动选择和积极实践中把握确定性,方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突破。而人和社会环境的健康问题,叶澜先生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学生的德行问题,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问题,同样的,个体的思想道德问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并驾齐驱才是教育价值的核心理念。从具体个人的概念升华到主动健康的理念,最大的教育意义在于将人的问题放到社会实践的具体语境中去,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的中国学校核心价值。

1.3从主动性和德性升华到培养生命自觉的人的转变

教育已经由生存式发展上升到主动式发展的阶段上,叶澜先生将核心放在“教育学与人的发展”这一框架下,立足与人的生命立场,主张教育学的职责是“培育生命自觉的人”。对于自觉的人的定义,一是能够认识自己,对自身的局限性有所了解的人,如何去克服,成为自己人生和命运的掌舵人;而是由主动地、积极地发展的愿望,能够积极地去作用于环境的人,并主动地去寻求自身的改变;三是在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进一步地将人的发展与自我、与职业、与人生在内部进行结合起来,使得生命自觉的概念清晰起来。这一组概念不仅深化了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而且将一般人学意义上的人的发展内涵进行了真正教育学意义上的转换,为新型中国教育学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拓展分析

2.1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和时代发展的结合

叶澜先生的思想是发展的,是流动的,是向时代与社会、向人文和社会科学、向教育实践自身开放过程中生成的,是整个团队在探索中不断创新的过程。叶澜指出:“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时代有着内在的、直接的、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关联。在一定意义上,教育理论属于‘时代学之列。凡属时代学之列的学科,都是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她深知自己的实践理论和团队所作出的努力在时代坐标中的地位,都是为时代发展而服务。“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同样是建立在时代的经济改革、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体会到时代赋予教育家的特殊价值。同时,在进行理论形成阶段,思考关于时代和教育学发展的问题时,容易陷入两种偏差中:一种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易陷入重智主义;另一种是(下转第43页)(上接第34页)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而忽视人文主义,为了未免两种结果的出现,提出了重视个体的“生命·实践”教育学理论,是时代最好的选择。我们有必要认识到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以整体的宏观思维认识到时代变化的实质和弘扬的精神内核,从而引出的教育观、对象观与目标观的改革,更加快实现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纪元。

2.2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向学科发展的拓展

教育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互的交叉学科,正式由于其交叉性,教育学同样的是被边缘化的一门学科,出于归类无门的状态,被各种其他学科分割开来使用。例如生物化学、物理化学这些学科,运用单纯的生物学或者物理学无法解决生活实际遇到的问题,从而需要重组。而教育学科是否同样需要加工、整合来解读现实问题?教育学依据其理念被划分为课程论、教学论、甚至更加细致地划分为小学或者中学教学法等等,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明晰的话跟标准和统一的职责,当代教育学发展面临的最大的难题则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共识的形成与侧重点的形成。“生命·实践”教育学给出了解答,例如:教育政治学,教育活动是在社会环境中开展的,培养个体发展为目的,对教育背景知识的了解需要政治学作为基础;而进行教育活动中,教育政治学的内容则需要更深刻地去学习教育学的内容,二者的内容不能被简单地加以定义,则需要经过加工、重组和整合形成一门实用式的综合学科。因此,在教育学向学科拓展的同时,要认清学科之间的逻辑间隙,而不是机械化地照搬和演绎,需要我们认清教育学的立场问题,给出清晰的答案。

2.3基于生命立场下的教育思想与学校教学改革拓展

“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决不是架在空中楼阁,而是实践和理论并行的可操作之路,学者的理论一定要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学校教学的变革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在理论的指导下,叶澜教授主张“主动深度介入式”的合作研究,强调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两大主体应该进行深入的沟通的合作模式,只有在理论和实践都充分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如果只是将研究者孤立开来只负责研究这一块,那理论的实施者难以进行,教育改革将只是一个口号而已。例如:“新基础教育”研究以当代我国学校转型性变革为宗旨,将两大主体相结合进行变革,在沿海城市进行试点,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取得显著成果。“生命·实践”教育学思想来源于一批教育团队的努力研究,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时代,立足于实践的,是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教育学之光。

参考文献

[1] 叶斓.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08) :28-32.

[2] 叶斓.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的思考[J].教育研,1994(10) :3-8.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