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心催生的智慧

2018-06-07 09:38黎云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班主任工作劳动教育

黎云君

摘 要 对于一个班主任而言,后进生转化的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当提起学习,孩子们毫无热情;当慷慨陈词说着感恩,他们无动于衷;当面临困难,他们畏畏缩缩,自卑无奈。本文试图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在班级开展自然生命实验进行后进生转化工作,试图验证劳动教育与后进生转换的促进关系,同时寻求适合班级的劳动教育。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后进生转化 班主任工作

1问题的提出

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上的。他曾经通过对一位被称为“思维迟钝的儿童”的后进生巴甫里克进行实验,提出通过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思维的觉醒”即转化的理念。

然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说的,用同样的培育树苗的劳动实验并没有使所有的“后进生”实现转化。而苏霍姆林斯基也并未再做探究,所以本文基于对劳动教育理论及后进生转化理论的梳理,提出劳动教育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假设,并在班级内开展的自然生命实验论证此次假设,本文将对此次实验论证结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

1.1后进生的定义

本文的后进生分类是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来区分的。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后进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也就是思维“沉睡”型学生。一般表现对思维迟钝,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并且思考的时间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一类则属于家庭引起心理创伤型,这些孩子长期在不健康的、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关系中成长。一类则属于弱智、残疾类型。

而本文则将第一、二类笼统地归为后进生,并作为探究对象。

1.2后进生的转化

对于后进生的转化,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定义的:最明显地表现在,知识的最初的源泉(客观、现实、实践、生活)受到了观察、检验和研究。为了使此次实验的效果更直观地得到反映,我们在此把后进生转化的表现细分为如下几项:

(1)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能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完成作业,能建立起在学习上的自信,成绩得到提高。

(2)自控能力得到提高。不轻易跟同学发生矛盾,能将心比心,合作互助,和谐相处。

(3)心灵感悟能力得到提高。能懂得感恩,并将感恩付诸于行动;能有坚强意志,面对挫折和失败不退缩;能有同情心,尊老爱幼。

然而,在本次探究中,会通过老师、家长、同学的访谈较为直观地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后进生的转化是否得到促进。

1.3实验的目标

本文试图通过劳动教育中的自然劳动实验来探究劳动教育与后进生转化的关系,实验初步拟定在四年五班的教室内开辟一个约3平方米的窗台作为实验基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基地里的植物进行从松土、播种、浇水、除草、杀虫、嫁接、收成的劳动实验,关注后进生代表黄同学的阶段性变化及实验结束后的鉴定结果。

目标在于检验劳动教育之一的自然劳动实验是否能促进后进生转化。

2实验的开展

2.1第一轮行动

第一阶段的行动最主要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并未进行深入思考阶段,所以大多数孩子都非常轻松地完成任务,同时也仅当为一项娱乐放松的工作区承担。黄同学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孩子,但却从来不愿意說、不愿意写,也就不愿意思考。再者,由于黄同学在家就经常做家务,所以对此次活动有轻蔑、不重视的情绪。

也正因为黄同学的动手能力很强,所以同学们都对他赞口有加,所以,自从实验开始后,黄同学在为人处世上显得自信满满。

基于此次研究对于思维觉醒的促进要求,下一阶段应过注重思维训练,多呈现在为自然生命创设环境中遇到的难题,使学生能更积极地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2.2第二轮行动

2.2.3反思

2.3.1计划与行动

当新鲜的、诱人的东西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学生对它的兴趣就减退了。孩子们,包括黄同学似乎不再像从前那样关注教室里的一角,不再抱着探索的眼光去发现,去学习了。这种类型的实验还是遇到了瓶颈,这不得不使我们陷入了困境。经过反思,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正如我们的生活、学习一样,只有在不断追求上进的过程中,你才会发现困难,才会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得到进步。所以在自然生命劳动实验中,我们必须经常思考如何才能使自然生命们成长得更加茁壮、健康。

所以,在下一轮实验中,我们给孩子们出了更多的难题,促使他们思考、分析,进一步为自然生命的成长而劳作。

2.3第三轮行动

2.3.3反思

这个阶段的行动研究里,许多植株都到达了收获的季节,结出了青涩的果实。当然,也有一部分植株因为照顾不周,迟迟未能结果,甚至凋谢。这时,行动研究也接近了尾声。

有的孩子欣喜若狂,有点孩子落落寡欢,可黄同学并没有因为其他孩子的表现而受半点影响。

黄同学组的美国地豆长出了长长的豆荚,他每节课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守在植株旁,细细地研究着它的花、它的茎、它的果实。在日记里,他常常问:“为什么花能结出果实?”“为什么花必须谢了才能有果实?”“为什么豆荚这么小,怎样才能把它养肥呢?”……有些问题,甚至早已上升到农业一些高新科技了。他不仅问,还会上网、询问科学老师、查书去寻找答案。

还记得在一次以写“生命”为主题的堂上作文时,他噙着笑容,流畅地把他所呵护的美国地豆从发芽到结果的点点滴滴留在了本子上。

说他思维迟钝,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啊!

3分析与结论

经过这次实验,我们明白到,像黄同学这样的后进生并非真愚钝,他们只是缺少了思考的习惯,解决问题的勇气。原本的他们,在学习上显得无可奈何、有心无力,现在,他们变得自信满满,课上积极思考问题,课后一有空就捧着课外书全神贯注地浏览,或者用着探究发现的眼光去观察身边事物,去思考蕴藏在表现下巨大的财富,去感受所有人类灵魂的美好。

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劳动教育使孩子们找寻自己的思维,还有自尊心、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一个学生学习兴趣淡薄,智力发展落后,那就必须让他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自尊感和自信心,使这种自尊感和自信心转移到学习上,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通过此次实验,总结出真正能促进后进生转化的劳动教育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3.1具有创造性的劳动教育

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种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细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交给了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到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正是有了这些特征,劳动教育才真正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促使思维觉醒的作用。

3.2关注过程的可持续的劳动教育

很多像培养植株一样的劳动教育,往往在植物开花结果后失去了教育效果。孩子们往往在收成时感到精神振奋,而过后便不再理会,将此次劳动仅此当做一件任务。如何才能使简单的、日复一日地重复的日常劳动不变成最终目标,而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

实验发现,假若把此次劳动教育变为一项非凡的事业,便能使劳动过程中的所有步骤成为通往一个诱人的、有趣的、美好的目标的小路。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充当引导者,及时地提醒孩子发现问题,发现大自然的奇异。例如,植株遭虫害了,如何才能不用农药就能灭虫?使得果实更丰硕,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为什么它们一定得在太阳底下生长呢?诸如此类的引导发问使得孩子们兴趣勃勃,总不停歇地追问、思考、劳动。也正由于此种特征,使得特别是后进生的关注力、意志力、思考力等到充足的锻炼。

3.3关注学生情商培养的劳动教育

后进生的形成绝大部分是基于心理问题,所以此种劳动教育必须以情商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1)关注团队合作:以小组为合作单位,关注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教师则从旁指导,教育学生如何化解冲突。

(2)关注生命教育:特别针对自然生命劳动中,通过举行相应的班会活动、家庭作业,促进学生对于生命的感悟,对生之艰难的体验,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激。就如此次劳动教育中,进行了“我的‘孩子初长成”日记练习——对劳动教育的全程记录;举行了“触摸生命”活動——蒙眼触摸植物,写感言;举办了“当‘爹当‘娘不容易“班会——在收成后,举办的感恩班会……经过此类活动,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种植的技术,还得到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养成了一颗对生命充满激情,对生命懂得呵护、感恩的心!

猜你喜欢
后进生转化班主任工作劳动教育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浅谈如何转化后进生
放飞后进生的创新思维,打造物理学习的幸福课堂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爱在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