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2018-06-20 15:37吴雪莹
职业·中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中职德育职业教育

吴雪莹

摘 要:职业教育包含了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两方面的内容,是职业教育的精神内核。但是,当下职业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忽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德能不匹配。本文以职业意识为研究基点,对中职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出一些思考与策略。

关键词:中职德育 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

国内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关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标准,一直沿用的是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敬业乐群”四个字。这四个字虽然精辟概括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发展比较缓慢,对此一直停留在只随其形、难悟其神的状态。

一、职业意识概述

职业意识包括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内容。群体职业意识指的是各个行业内部形成的,普遍被人们所遵守和认可的意识形态,包括个体的主人公意识、服务群众意识、回报社会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办事公道意识。个体职业意识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认知、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反应,包括规范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两者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群体职业意识是个体职业意识的基础,个体职业意识是群体职业意识的总结。全面而客观的职业意识应该是以群体职业意识为出发点,以个体职业意识为诉求点,最终以群体职业意识为归属点的既稳定又灵活的意识形态。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职业意识应该是一切教育行为开展的载体。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中职教育,职业意识的教育必须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建立学生的行为价值观为目的列入课程中开展。

二、中职德育教学中职业意识培养现状

1.教学秩序混乱,教学效率低下

我国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淘汰下来的“学困生”,他们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家长又不希望他们过早进入社会,中职学校就成为他们的选择。当这样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后,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形成普遍的风气,形成消极低迷的学风学貌。德育课作为一门公共课,和职业技能课没有直接关联,家长、学生甚至连教师本人都不重视这门课。學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大部分德育课教师以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待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不管学生如何“天翻地覆”,自己只要按照课程要求讲完内容,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的表现共同构成了低质低效的课堂效果,也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烙下了德育课无序无效的印记。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个人职业意识犹如天方夜谭。

2.教学基础薄弱,教育内容脱节

目前,中职德育课是以体系化的方式呈现的,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等。但是,德育课的课时数特别少,有的时候还会被专业课挤占,使以上五门课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完。教师们只好凭借个人制定的标准或是多年的教学经验,人为地取舍讲授的内容。可是,德育课教师都不是职业一线的工作者,对当下的职业标准和职业内容都欠缺了解,很多知识结构都已经陈旧了,他们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经验实践价值非常低,再加上大部分德育教师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缺乏对德育课深入细致、富有创新的研究分析,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职业意识的培养没有根基。

3.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成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创新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根本性要求。但是,当下的中职德育教育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整堂课、整学期都是高大深空的理论教学。所有课都呈现出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不少学生在下面“睡大觉”,这种教师一言堂的落后教学方式缺乏时代感,缺乏创造性,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的热情都会被抑制,教与学都成为形式主义。学生没有外强与内化的基础,职业意识的培养无从谈起。

再加上所有德育课的考核形式都以教师的主观评定为主,而教师的主观评定又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全部评定为优。学生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完全没有压力,甚至认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因为期末评定都是一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师生忽视与忽略这门课,最终导致中职德育课程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中职德育教育教学中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策略

1.以课堂管理为基点

职业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主人翁意识。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会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积极地参与到组织的活动中,同时主动地维持一切活动的秩序。中职德育课的教育阵地主要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纪律的管理者,自然要承担起维护课堂秩序的重要职责,但是课堂的主体并不只有教师,学生也要加入到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列中。因为他们不仅是课堂的主体之一,更是课堂教学的受益者。要想调动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首先,德育课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主动维护课堂纪律。提前两分钟进入教室,不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擅自离岗,讲课过程中不随意接打手机……这些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衡量,更是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基础。学生逐渐受到教师行为的影响,也会反躬自省自己的行为,从而树立约束意识。其次,德育课教师应该和学生共同商定课堂的规则与秩序,在共同商定的基础上共同遵守,并在商定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职业意识的内容,例如,言出必践、言行一致等,让学生身体力行自己制定的规范,做到奖惩有依据、有尺度、有原则,逐渐从外显的行为变成内在的意识。再有,德育课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及时的评价。多频度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在教师关注的范围内,这对于长久以来扮演“学困生”的中职学生来说,是一种肯定,他们会获得从未有过的感受,从而积极回应教师。及时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知晓哪些行为是被认可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果能够和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则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感受到内在自信的生成,才会亲师信道,在课堂上形成归属感,做好主人翁。

2.以教学内容为抓手

教学内容是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整堂课的起承转合。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载体,这个载体中包含了学生需要学会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而在知识和技能的背后需要提炼出的是学生的观念和思想。这些观念与思想就是职业意识的总和。这些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更迭、不断丰富,学校的教育内容要想真正承担起意识的载体这一任务,就必须加入大量职业实践的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政治经济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这些指定的中职德育课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当下国家和政府都倡导和鼓励青年人创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在职业规划中有意识地加入创业教育。一项调查研究显示,中职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不低于高等院校的学生,他们在对个人的认识上,甚至比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加客观和理性。为学生推荐本专业的创业书籍,播放创业成功者的纪录片等都是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契合教学原则的培养内容。德育课教师还可以向校领导申请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来校园进行演讲,用面对面的接触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和感受,这既为创业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又为就业的学生搭建了平台,也在无形中完成了校企的搭建合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途径。

3.以方法创新为途径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手段与方式的总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又适合不同的教学对象。无论是基于职业的发展需要,还是教学的深化改革,教师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方法必须要紧贴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要求。中职学生是带有特殊性的教育对象,他们所学习的课程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的双重性质,教师要注重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用大量的教学事例进行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學习的过程中,从之前的被动状态转向主动状态,会更加注重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生成与情感收获,最终获得主人翁式的学习体验。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学习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项目,这些项目或是和学生的职业生涯紧密联系,或是和学生的技能生成紧密联系,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恰恰是锻炼学生能力胆识的最好时机。学生们会根据项目的属性和特点,自动自主选择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真正地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为各种技能,促进理论和技能的形成。

教师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敢于多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培养实效实在实用的各项能力,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调整好自己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行为的关系。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必须将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串联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有清醒而客观的立场,认识到当下德育课开展的薄弱与不足,以课堂管理为基点、以教学内容为抓手、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为途径,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营造环境、提升质量,才能培养出职业意识深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彩莲.论如何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

[2]余绍标.在德育课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J].南方论刊,2015(5).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中职德育职业教育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论中职德育课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使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