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紫藤,我心徵明

2018-06-21 11:24陈美龄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隐逸拙政园文徵明

陈美龄

摘 要: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园林满足了人的审美需求并寄托了人的理想、情感,它不但在造园技巧、手法上表现了园林与绘画的融通,而且在造园思想上融入了文人的性格、观念和审美,具有文人性。拙政园景点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绘画;文人性;拙政园;文徵明;隐逸

一、拙政园与文徵明的渊源

游玩过拙政园的友人都知道,文徵明在拙政园内留下了不少自己的足迹。“香洲”“梧竹幽居”[1]“涵青”匾额即为文徵明题字,其中“香洲”额下有跋云:“文待诏[2]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3]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日:‘撷彼芳草,生洲之汀;采而为佩,爰人骚经;偕芝与兰,移植中庭;取以名室,惟德之馨。嘉庆十年岁在乙丑季夏中浣王庚跋。”更有题字楹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出自南朝梁王籍创作的五言古诗《入若耶溪》。除了题字以外,嘉靖十一年三月六日,文徵明过拙政园临苏轼《洋川园池记诗》,亲手植下紫藤一枝于园中(图1),40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亭亭如盖,可见当时文人也参与了造园活动。园林的美景配上文人的笔墨,不免沾得几分诗情画意,这些关联,正是我的取例所在。

另外,文徵明主要的庇主王献臣正是拙政园的主人,文徵明除了为之作《拙政园记》及一组诗外,另绘有两本《拙政园图册》。

二、拙政园的园林设计

苏州园林景观设计深受中国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多以诗为题,以画为本。况且一般园主多为官宦世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文化修养很高。许多园林又都是在文人画家参与下建造的,因而无论是远景立意、构思,还是布局、细部处理,都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园林景观,渗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意境,充满着诗情画意,犹如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和一曲“凝固的音乐”。

(一)拙政园东、中、西各部分的风格

在历史上曾几度分合的拙政园,现可分东、中、西和住宅部分。各部分别具特色,自成风格。(图2)

1.东部田园风格

拙政园东部面积约31亩,1959年在归田园居旧址处根据《归田园居记》[4]重建,建成后与之前相比变化较大,具有明快开朗的田园风格,布局以平岗草地为主,配以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

2.中部明代遗风

拙政园中部面积约18.5亩,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建筑亭榭设计精美,水面开阔,崇尚自然,小桥流水间充满了江南水乡韵味,是全园的精华。园中建筑物基本是清代后期的面貌,基本格局仍以水为中心,多处保留明代园林的风格。

3.西部清代景象

拙政园西部面积约12.5亩,布局以水池居中,池上理水,间以小溪,华丽的建筑点缀其中,布局稍显拥挤。与初建时相比变化较大,基本上是1877-1894年,张履迁“补园”时的景象,具有清代园林的风格。

(二)拙政园园林设计原则与手法

要在有限的空间里人工创作出有山有水、层次丰富、景物多变的环境,既要满足各项功能要求,又要富于自然意趣,则需要考虑基本的园林设计原则与手法,拙政园也是如此。

1.园林布局

拙政园利用水洼地建造而来,按照原有地貌,因地制宜取宽阔的水面临水修建主要建筑物,讲究水面与山石花木的互相掩映,具有江南水乡风貌。三园虽各不相同,但在布局上具有统一性,曲水萦绕,互相贯通。

2.水面处理

园无水则不活,水面可形成园中的“空”与“虚”,与其他实景形成对比,其作用犹如国画的留白。水面把园中的观赏距离拉开,从而开阔视野。水面把天空、云彩、假山、树木花草、亭台楼阁一一倒映出来,让景物发挥双倍作用。拙政园的水面处理有聚有分,有的种植大片荷花,有的点缀小片睡莲,既可赏荷,又可品味水中倒映。

3.叠山置石

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基本上都是石土并用。拙政园的假山,可看,可游,有石矶、峭壁、山洞,还有柱石点缀其中。

4.建筑营造(图3)

建筑物在园林中既是居处、观景点,又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拙政园的建筑或活泼,或玲珑,或空透,或典雅。拙政园内建筑丰富,堂有兰雪堂、远香堂、玉兰堂;馆有秫香馆、玲珑馆、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楼有见山楼、倒影楼;阁有小沧浪、松风水阁、浮翠阁、留听阁;轩有听雨轩、倚玉轩、与谁同坐轩;舫有香洲;亭有天泉亭、放眼亭、涵青亭、嘉实亭、绣绮亭、倚虹亭、梧竹幽居、别有洞天半亭、得真亭、宜两亭、笠亭、塔影亭;榭有芙蓉榭;廊有复廊、重廊、波形水廊、柳荫路曲;廊桥有小飞虹;房有海棠春坞。除了精致的建筑,拙政园的漏窗、建筑小品、室外铺地都别具一格。

三、文徵明的相关作品及拙政园的诗情画意

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为休憩于其中的文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灵感,园林的复杂性提供了绘画的资源,园林绘画也对造园活动产生影响。文徵明就曾两次用笔墨描绘拙政园。第一次在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作《拙政园三十一景》册。第二次在嘉靖三十年辛亥(1551)作《拙政园图》册,现存八帧,景名与诗文及三十一景图画面不同。

《拙政园图三十一景》册是文徵明为园主王献臣所作。绢本水墨,共描绘三十一景,对页各写小记并赋诗一首。后有小楷书《王氏拙政园记》,末款署:“衡山先生三绝册”,俞樾篆书引首。

《拙政園图三十一景》分别有若墅堂、梦隐楼、繁香坞、倚玉轩、小飞虹、芙蓉隈、小沧浪亭、志清处、意远台、钓矶、水花池、净深、待霜、听松风处、怡颜处、来禽囿、得真亭、珍李坂、玫瑰柴、蔷薇径、桃花沜、湘筠坞、槐幄、槐雨亭、尔耳轩、芭蕉槛、竹涧、瑶圃、嘉实亭、玉泉。

文徵明在绘制《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时选择用册页的形制和小景的构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拙政园空间氛围的把控。册页这种形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在空间上彼此既是独立静止的,又是互相运动的。观者一幅一幅观看画作时,更有在园林中移步换景的感受,这也是文人园林和园林绘画的联系之一。

文徵明的园林画风格成为理想园林的代表,可以说山水画为园林的构造提供了理论和画面的基础。文徵明的园林画特色主要体现在运用园林景物进行构图,用墙、篱、植物、山石等分割画面空间,而这种手法,在园林设计中也同样适用。这为园林设计划分三维空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文徵明的园林画中,建筑物和假山比较少,也就是人工的加工成分比较少,则显得更为自热,具有清丽疏朗的美学特征。

从文徵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拙政园的造园具有明显的诗情画意气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拙政园是隐逸的载体

拙政园为文人提供了隐逸的空间,园中的亭台楼榭无不是为了使得文人赏心悦目而存在。自然而然,拙政园在造景上就趋向文人的审美,于是也有了水面舒朗的倒影楼可供文人观看虚无缥缈的倒影,有植满芭蕉的听雨轩供文人惬意听雨声,更有兰雪堂、远香堂、玉兰堂、十八曼陀罗花馆、海棠春坞,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二)拙政园是文人交往的空间

拙政园最大的功能就是满足文人在私人空间静思默想、读书为文,与好友聚会雅集,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文人在这里赏玩游乐,或诗兴大发或想画上几笔,于是就有了文人题的匾额、文人写的楹联。看到这些笔墨,更加发人遐想,使人浮想联翩。

四、结语

综上所述,拙政园为文人所建,文人以拙政园为居,自然园中诗情画意浓厚。文人修建园林既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和交往空间,也赋予了绘画题材所需要的美学和文化内涵。拙政园的诗情画意,也使得其在众多园林中大放光彩。

注释:

[1]梧竹幽居亭的“梧竹幽居”,据说是吴语“吾足安居”之谐音,意思是自己有这么一座幽静舒适的亭园,足可以安享度日了。

[2]文徵明五十四岁那年,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到京城朝廷,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翰林院待招之职。

[3]徐诗典出《楚辞·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这里所用的比喻,不是《诗经》中那种比较粗陋简单的比兴,而是《楚辞》式的比兴,它使比兴成为能直接诉之于感官的一系列美的形象,屈原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把内在诉之于理智的善的内容化为外在的诉之于感觉的美的形象来感染读者,把善提升到了鲜明强烈、色彩缤纷的美的境界。这里是把池中的干叶莲花比作香草。

[4]王心一著有《归田园居记》,描写拙政园中取名、定景之故。例如书中有一段话描述拙政园里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

参考文献:

[1]柯律格.雅债——文徵明的社交性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高居翰.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吴晓明.明代中后期园林题材绘画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4.

[5]周衛.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谈文徵明的造园观[D].西安美术学院,2015.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

猜你喜欢
隐逸拙政园文徵明
再游拙政园
“园林之母”拙政园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山洞、漁人、水澤田地——文徵明的理想国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书 画
文徵明诗咏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