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

  • 平安时代汉诗对潘岳《秋兴赋》的接受
    接近《秋兴赋》的隐逸情怀却丝毫不见辞官归隐之宣言。平安中后期诗人对隐逸闲适之情表现出了强烈的向往,然而在功名利禄、家门传承等方面影响下最终践行的却是隐于朝市的道路。【关键词】日本汉诗;平安时代;隐逸;《秋兴赋》【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28-04【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09潘岳,西晋时期文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2023-10-27

  • 元代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笔墨技法探究
    葛稚川移居图》;隐逸;笔墨王蒙早期的作品大多表现的是积极上进、入仕的思想,后来因看到当时政治的腐败、人民的苦难却无能为力,故选择归隐山林。他与当时的书画名家交往甚密,由此绘画技法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王蒙的绘画作品表现内容多与自己的心境密切相关。葛洪与王蒙的生活遭遇相似,故借助移居题材,通过对这个题材的故事的创新,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一、《葛稚川移居图》的画面布局王蒙出身书香门第,在艺术熏陶中长大,除吸收赵孟頫的绘画理论外,还钻研唐宋诸名家的画法,学习董源、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7期2023-09-10

  • 《本朝无题诗》的寺院情结
    朝无题诗;寺院;隐逸佐藤道生在《平安后期日本汉文学研究》一书中曾指出,平安后期纪传道出身的中下层文人贵族在难以实现“文章经国”思想的社会现实面前表现出了极大的绝望感,并对远离世俗的隐逸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1]。另一方面,平安后期的文人贵族身处贵族统治日落西山、武士阶层不断发展这一历史巨变之中,尽情游乐于山水园林之中、期盼投身于归隐生活以远离朝堂纷扰更是成为他们的心之所向。作为平安后期汉文学代表作,《本朝无题诗》自是承载着平安后期文人贵族浓厚的隐逸情怀。中

    美与时代·下 2023年7期2023-08-31

  • 初探 “古之文人隐逸与自然山水、酒之关系”
    笔者发现“文 人隐逸”与“自然山水”“酒”之间关系密不可分: 古之文人遭贬而 隐逸, 须排解心中的沉郁, 或寄情于山水, 或消解于酒中,以美文佳作记之。至此, 诗酒一家、诗景一家、诗情一家。关键词: 文人; 隐逸; 自然山水; 酒; 诗酒; 诗景仕途顺意的文人鲜有, 他们多遭被贬走向隐逸。“贬谪、左迁、 右迁”在文学作品中已成固定的解诗切入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示例和 大量的文学作品中, 笔者发现“文人隐逸”与“自然山水”“酒”之 间结下了难解之缘: 古之文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5期2022-06-01

  •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

    美与时代·下 2022年9期2022-05-30

  • 湖湘文化对胡曾诗歌创作的影响
    的历史文化意象与隐逸传统都融入他的咏史诗创作中,其表现出来的湖湘文化特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胡曾 咏史诗 湖湘文化 意象 隐逸《全唐诗》第647卷为胡曾卷,他是第一位以七绝一体作大型组诗达到一百五十首的诗人,并且以《咏史诗》名集。然而由于对胡曾的各类记录不尽详细,大约自乾符六年(879)后他的事迹皆不详,导致目前对胡曾其人的研究只能从文献记录中寻找片言只语。胡曾作为晚唐湖湘作家,对湖湘文化的传播以及咏史诗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湖湘文化的文

    文学教育 2022年11期2022-05-30

  • 隐逸思想在马致远散曲中的体现
    琴塔娜内容摘要:隐逸,是元散曲的主调之一,而马致远则是这一主调的领唱者,老庄哲学中愤世嫉俗、时命大谬的思想,超脱功名、不谴是非的归隐观,道法自然的生存哲学,慷慨风流的生活态度在马致远隐逸散曲中时有体现,从精神、文化上影响着此类散曲的创作。关键词:马致远 散曲 隐逸 老庄思想元代人贾仲明称誉马致远为“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认为他是“战文场”的“曲状元”。由于独特的社会历史原因,隐逸成为元人散曲创作所流行的重要主题。据隋树森的《全元散曲》,马致远现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2022-05-30

  • 隐逸”与“清廉”
    化意义的领域,与隐逸思想和清廉品质不谋而合,成为一种象征符号。“隐逸”——沧浪文化之根沧浪之水的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与隐逸思想的重合。隐逸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古籍中对“隐逸”一词有着明确的界定,《说文解字》释“隐”为“弊也”,孔子有言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里的“隐”为“隐逸避世”之意。简而言之,隐逸是有志之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选择,是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坚定自我信仰的生活态度,也是众多文人骚客对生命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2022-05-30

  • 阻隔与连结: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
    白晓伟摘  要:隐逸主题山水画的造境与审美研究以中国传统的隐逸主题山水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造境美学。通过图像解读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分析了隐逸山水的造境元素,进而分析其在造境中所呈现的阻隔性和连结性等特点,并从提取出隐逸主题山水画的空间虚构化和生活理想化的两大美学意象。关键词:隐逸;山水画;阻隔性;连结性;空间虚构化;生活理想化从自然山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中国画的创作题材伊始,就已超出其仅仅作为“卧游”“揽胜”对象的静观客体范畴

    美与时代·下 2022年6期2022-05-30

  •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像演变与叙事逻辑
    根本在于建立士人隐逸的思想话语。关键词:山水画;图像;叙事;隐逸中图分类号:J22 文献标识码:A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山水画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实也隐含了画家的创作意图与文化立场。通过文献梳理与研究总结,不难发现,古今对于山水画的研究,大多可归为历史论述、笔墨风格或美学意蕴的专门分析。其实,中国山水画有其内在的叙事逻辑,其图像演变的背后则是画家审美观念和思想意识的深刻转变。本文将二者关联地进行考察,试图对山

    艺苑 2022年1期2022-05-13

  • 张桥花谷,打造新式“隐逸”生活
    在都市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大概是:于百忙之中抽身至山水田园休憩,体验乡野生活的同时,也享有城市生活的便捷。张桥村正在打造的花谷项目正是在做“鱼与熊掌兼得”的事,意在为现代都市人度身打造一种“轻隐逸”生活。张桥花谷,乡村里的世外桃源今年上旬,张桥村启动“张桥花谷”项目。据介绍,项目将依托张桥钓鱼台、茶园、竹海等现有资源,通过景村联动、区域联动、产业联动策略,发展大生态、大设计、大健康产业,打造村落人口回流、功能产业多样、生态环境优越、乡村文化凸显的城乡融合·未

    现代苏州 2021年21期2021-11-25

  • 对倪瓒山水画中隐逸思想的研究
    关键词:山水画;隐逸;艺术价值倪瓒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文人画家,长期以来受到后人的不断关注与研究。一般来说,对于山水画入门,首先要求画家学习传统、学习先贤,认真研究古代巨匠的笔墨精髓和师法自然的理念,再根据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与体会,融入生活体验进行创作。此次研究怀着对倪瓒这位大师的敬意,结合专业知识对倪瓒的山水画艺术特色及其中的隐逸思想进行了探索。当前学术界关于倪瓒山水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艺术风格上,关于其隐逸思想的探索还较少。因此,本

    收藏与投资 2021年8期2021-09-07

  • 谈李煜的避世思想
    品中常表现出避世隐逸的思想。纵观李煜生平经历,可见他一生各个时期表现出的避世思想有着不同的意图:早期其避世是为躲避猜忌与斗争,专心于艺术创作;为帝时他面对焦灼痛苦的局面,便以抽离逃避的方式寻求内心安宁;被俘后他则是通过抒写避世归去之意来向往自由,并希望以此保全自身。此外,避世更是他追求自由清静本性与佛家遁世思想的体现。关键词:李煜 避世思想 隐逸南唐后主李煜,人生颇为坎坷,有着诸多变故,因此他的作品往往饱含血泪惆怅与消极避世思想。李煜的一生“不自由”,而遭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6期2021-08-03

  • 《富春山居图》新现第“九”个人考辨
    找寻出老画家当年隐逸的自画像,即第“九”个人。关键词:人物;九;隐逸;全真在图1乾隆皇帝请大臣梁诗正代为执笔的御识开篇部分“世传富春山居图为黄子久”这一竖列文字正下方处为一座小桥。横观全卷(剩山图2座桥、无用师卷4座桥)共画有6座小桥,然而,这一座桥最为特殊:一、桥面长度画约7—8厘米,是6座中画得最长的一座;二、桥的意境离观者最近,以致桥面两侧护栏的四方点小隔栅都清晰可见;三、因当年吴问卿病危火殉所致把本有的桥桩部分彻底烧没,连下半边栏杆也烧得所剩无几。

    东方收藏 2021年6期2021-07-19

  • 从外王走向内圣
    于南宋遗民来说,隐逸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同元朝统治者划清界限的自我明志。他们沿用隐逸文学的书写风格和审美表达,在精神内核上表现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烙印。从外王走向内圣,即遗民文人文化心理转变的鲜明表征。入仕理想的破灭和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南宋遗民文人从对外界世风的关照转向对内心修为的陶冶的重要质素。关键词: 遗民文人   宋元   儒家精神   内圣外王   隐逸一、南宋遗民的双重身份公元1279年,伴随蒙古铁骑挥兵南下和南宋政权的彻底颠覆,宋代的社会秩序

    文教资料 2021年7期2021-06-25

  • 论“遗民”赵孟頫
    乡的思恋与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向往。因此,从其心理状态与仕宦形迹考察,赵孟頫一直处于“遗民”状态,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一直是赵孟頫内心的主要倾向,也是其诗文创作的主旋律。虽然其传世的书法与绘画作品对这种心理状态少有触及,但诗文创作更能反映其真实的内心世界。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深入理解赵孟頫的书画艺术极有帮助。关键词:赵孟頫;遗民;仕宦;隐逸;丘壑遗民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现象。虽然最早的“遗民”概念指亡国之民,如司马迁笔下的殷商遗民,或《

    书画世界 2021年2期2021-05-08

  • 浅析倪瓒山水画中的艺术风格
    历、精神个性以及隐逸的思想相关,是元代绘画的高峰。关键词:倪瓒;山水画;逸气;笔墨;隐逸一、倪瓒的生平经历倪瓒(1301—1374年),元末明初画家,诗人,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初名珽,字元镇,又字玄瑛,号云林、云林生、云林子等,别号很多,有萧闲仙卿、风月主人、幻霞子、幻霞生……有时还自书懒瓒。他的诗画中题名最多的就是云林。他出生于无锡,前几代均为隐士。他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户,父亲倪炳很善治家,但是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倪云林靠其兄抚养长

    收藏与投资 2021年2期2021-05-04

  • 浅谈梭罗与陶渊明的归隐
    水田园之中,他们隐逸思想的本质不同。梭罗是一种试验,尝试极简的物质生活,最终回归现代文明;陶渊明是追求不受羁绊的心灵自由,以田园为自己的精神依托,终老于此。关键词:梭罗 陶渊明 隐逸梭罗是美国19世纪的超验主义作家,《瓦尔登湖》是他的代表作;陶渊明,东晋时代田园诗人。他们两人都以对自然的热爱和回归被人称道,都有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都被称为隐者。但因为两人生活的时代以及文化背景不同,他们的隐逸思想也存在很大不同。下面笔者试着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一.归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2期2021-04-12

  • 浅述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与田园诗
      要:在陶渊明隐逸思想的深刻内涵背后,既有道家的点化,又有儒家的启示,儒、道思想两相交并,影响陶渊明的仕、隐人生。陶渊明成功塑造了隐士与诗人合而为一的劳动者形象,其诗歌用语质朴无华,造意坦率疏朗,留下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关键词:陶渊明;隐逸;仕与隐;田园诗作者简介:刘国伟(1990-),男,汉,河南信阳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9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

    青年文学家 2021年5期2021-04-06

  • 对“隐逸诗人”陶渊明“文化符号”的质疑
    将陶渊明定义为“隐逸诗人”。陶渊明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将诗歌与日程生活结合起来,开创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作品,呈现“自然”至美的境界。他将老庄玄理融入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当中,洒脱恬淡、质朴真率,用作品为后世千万士人学者筑起了面对困境的精神家园。陶渊明的隐逸与超脱,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环境所决定了的。然而,我对陶渊明完全摆脱人生中的一切名利、得失、成败、贫富、贵贱等束缚心存疑问。受儒与道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封建士大夫及知识分子形成了仕与隐、出

    卷宗 2020年27期2020-11-30

  • 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回“渔樵攀话”之我见
    话;功能意义;“隐逸”思想内涵中图分类号:I2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1-0208-03“渔樵攀话”位于百回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的开头,是渔翁张稍和樵夫李定的一段关于“山青”还是“水秀”的“唱和”,也可以直接说是辩论。这一情节,最早可见于《永乐大典》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卷“送”字韵“梦”字条的“魏征梦斩泾河龙”中。其相关情节表述则非常简单:“长安城西南

    戏剧之家 2020年31期2020-11-16

  • 隐逸美学意蕴”之“死亡之美”
    思和价值守护,“隐逸文学”有着深层的现代性表征。生死的困惑有史以来就困扰人类。死亡是生命的虚无,虚无是精神的最高悬浮状态,这种状态更接近宗教和诗歌。对死亡的反方向体验可使失却生存勇气的人,重新衡量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死亡代表了一种精神之美与灵魂升华。本文以陶渊明和吉田兼好作品为例,从陶渊明和吉田兼好作品中的“死亡观”和“死亡”的超拔美感两个维度,管窥“隐逸”这一文学命题下中日语境下的“死亡之美”,深度体察在人格解放和自由的获得等方面人类总体文明意识一致的艺术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8期2020-11-02

  • 陶渊明隐逸思想探源
    新的题材,为中国隐逸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锺嵘《诗品》中称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关键词:陶渊明;隐逸思想;隐逸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今存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浔阳柴桑人。陶渊明作为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彼时政局动荡,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许多文人才子在这种政局下,实现不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抱负,便开始归隐山林,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陶渊明便是这其中的

    青年生活 2020年24期2020-10-21

  • 浅谈宋代刺绣
    代;服饰;利绣;隐逸;审美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18-01一、宋绣之美(一)柯谓宋绣宋绣指的是在这一特定的时期——宋朝(公元960年一公元1279年)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在独特的文化与历史政治大环境下的服饰手工艺刺绣。(二)宋绣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整体风格与强盛的汉唐相比,宋代国力相对孱弱,在与辽、金的对抗中经常处于劣势,到南宋时更是失却半壁江山,只能偏安一隅。政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2020-08-14

  • 论《诗经》中的隐逸情怀
    品直接或间接涉及隐逸情怀,经统计共11首,它们几乎都产生于乱世之时。这些潜藏着逸情怀的诗作可分为直抒隐逸之情和暗寓隐逸之志两大类型,通过对其作品的意象运用方面进行阐释,浅探隐逸情怀对后世诗文和处世哲学的影响,追寻《诗经》更多的情感蕴蓄。关键词:诗经;隐逸;情怀作者简介:金曼辰(1995-),女,汉,安徽黄山人,暨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1期2020-08-13

  • 隐逸”中的精神自由
    有着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传统,在先秦儒家那里,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家则主张清净无为,一切顺应自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庄子·应帝王》)。这里的“游心”就是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淡然无为的状态,顺其自然,是一种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过程,也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苏轼谪居黄州,道家消极遁世的处世哲学渐渐在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在给苏辙的信中曾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初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4期2020-05-12

  • 民意操控、皇权危机与党锢之祸
    键词风俗 谣言 隐逸 天命 民意 汉代皇权党锢之祸作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有名党争,不仅是东汉以降士人反复言说讨论的对象,也是现代学术聚焦研究的重要问题。有关东汉党祸的起因,范曄《后汉书》记载说,术士牢修因怀恨河南尹李膺案杀其师张成之事,“上书诬告膺等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于是天子震怒,班下郡国,逮捕党人,布告天下,使同忿疾,遂收执膺等”。仔细分辨,这段看似因果逻辑清晰的记述实则充满了疑问:牢修之言究竟是否为捕风捉影

    人文杂志 2020年3期2020-04-14

  • 陶渊明对菊花“隐逸”义形成的影响
    象征,即菊花的“隐逸”象征。文章首先分析了在陶渊明以前,菊花出现的作用和菊花进入人们视野以后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再分析到了陶渊明的时候,此时的菊花由于受到了陶渊明特殊的喜爱,也寄托了诗人特别的寓意而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此时,菊花与隐逸的象征意已经有紧密的联系;最后,论述菊花在后世朝代文人雅士,诗词歌赋的发展中“隐逸”象征形象逐渐加固的过程。关键词:菊花;隐逸;人格意义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劳动人民还是诗人、学者,对菊花的赞美、喜爱、重视都是有目共睹的。

    卷宗 2020年2期2020-03-23

  • 隐逸”中的精神自由 ——苏轼黄州时期山水诗词生态美学思想赏析
    有着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传统,在先秦儒家那里,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家则主张清净无为,一切顺应自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庄子·应帝王》)。这里的“游心”就是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淡然无为的状态,顺其自然,是一种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过程,也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苏轼谪居黄州,道家消极遁世的处世哲学渐渐在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在给苏辙的信中曾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予以事系御史台狱……》)初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4期2020-02-23

  • 隐逸与变迁
    》 《徒然草》 隐逸 变迁 人生情结《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为日本著名歌人,作家,有着深厚的汉学修养,深得天皇青睐。后因家道中落,仕途失意,晚年辞官归隐。在山中回顾往昔,借事物变迁,袒露心扉,在无常中寻出路,于变幻中求新生。《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为“和歌四天王”之一,出生于神官世家,在伯乐后宇多天皇驾崩后出家,云游四方,凭借着那机敏的双眸观察世间百态。全书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记述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小事中阐明道理,以小见大,给人警示,予人希望。一、造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中国史学的“隐逸”书写
    代纪传体正史立“隐逸传”的传统,这是中国史学一个重要的精神传统。钱穆提醒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地方,好好下一番琢磨体会的功夫,他说:“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诸位只有精读中国史,深研中国历史人物,始能对此有了悟。”(《中国历史研究法》)在“二十四史”中,范晔《后汉书》首立《逸民传》。《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收录有大量隐逸人物的传记,这表明魏晋六朝隐逸之风颇盛,成书于南朝宋的《后汉书》首立“隐逸传”正是基于这一时代背景。魏晋六朝是一个门阀

    读书 2020年1期2020-01-13

  •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隐居,使这一时期隐逸成风。这种现象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表现文学作品的著名画作、描述创作山水画的构思名篇以及有关山水画的著名画论。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玄学;隐逸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独立成科,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首先,其中存在一定的历史原因,这一时期南北方民族大融合,思想极其活跃,产生了魏晋玄学。表面上看,人们都不积极入世,而是寄情于山水美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求慰藉。其次,山水诗的出现见证了山水画独立成科。谢灵运是诗人兼画家,他在诗篇中通过

    艺术科技 2019年12期2019-11-23

  • 解读宋画团扇《雪山萧寺图》
    描绘孤寂、清静、隐逸等意境,从而表达自我心境。关键词:置陈布势;时间空间;笔墨意境;冷寂;隐逸宋代团扇《雪山萧寺图》(图1)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中无提款,钤有五方收藏印,画面正上方为“天历之宝”下半部分,右边为“朴孙心赏”,左边由上到下依次为“项元汴印”、“墨林秘玩”、“张则之”。此画作者不详,有学者认为应是范宽作品,依据是画面物象排布方式以及笔墨皴法与范宽存世作品极为相似。在范宽存世作品中,确有一副雪景山水作品同样题名《雪山萧寺图》,现收藏于台北

    大东方 2019年9期2019-10-21

  • 唐代华山诗研究
    词:华山;唐诗;隐逸;意象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4-004-03华山是传统的五岳之一,在中国名山中地位崇高。在唐代名气之盛,甚至一度将取得与泰山等同的封禅地位。偌大的名气不仅吸引世人瞩目,更推动文学创作,这从现存的《全唐诗》中的华山诗和《太平广记》中关于华山的笔记小说中,可以得知。造就华山知名的因素主要有交通地理优势、独特的自然景观及盛行一时的华山崇拜,而这些同样推动了华山诗文的创作。一、华山诗兴盛之因(一)交通地理唐建

    长安学刊 2019年4期2019-09-24

  • 从历代韵文作品探究士人的隐逸传统
    向阳摘  要:隐逸观念是中国古代士人的文化品格,影响了士人群体的人生追求与艺术风格。历代韵文作品富于文学性的同时,也是士人心迹的表露,从中可以看到士人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各式的隐逸实践。关键词:士;隐逸;诗词;韵文[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2中国古代士人大多心怀着儒教“兼济天下”的治世理想,而当他们对时代与世界感到失望时,他们便选择“独善其身”,或避世而成为岩穴之士,或不理政务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2019-09-16

  • 诗画的融合与生命的回归
    《秋江待渡图》;隐逸;意境一、“青绿山水”的构造钱选(1239-1299),字舜举,号玉潭、别号川翁,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吴兴八俊”之首,其人博学多才,音律、诗、书、画均精通。钱选山水画师从赵令穰。南宋景定三年(1262),钱选中乡贡进士,入元代后不仕。“不问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自我喟叹是钱选的半生写照。在人生后期,钱选对隐逸生活情有独钟,热衷于绘画以自乐。《秋江待渡图》是钱选在隐逸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它是一幅长卷式的绘画作品,青绿设色纸本,纵

    青年生活 2019年5期2019-09-10

  • 唐诗中的终南山
    :终南山;山水;隐逸;贬谪;佛道一、南山诗的兴盛终南山又名中南山、太一山、周南山,简称南山。《长安志》记载其“横亘关中南面,西起秦陇,东至蓝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终南”。唐诗中关于终南山位置的描述有:“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终南与清都,烟雨遥相通。”从中可见终南山具有毗邻首都长安的地理优势,自然会和长安的政治、生活发生重要且密切的联系。在唐代,庐山以及五岳也是著名的山川,但其社会影响和文学作品均不及终南山。再比较唐前和唐后的终

    雨露风 2019年1期2019-09-10

  • 浅论杜甫题山水画诗
    主义色彩和矛盾的隐逸之思,“开出异境”,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关键词:题山水画诗 杜甫 气韵 隐逸一、引言题画诗作为中国传统艺苑中的重要一员,自诞生之初便是诗与画交融而生的产物,兼具诗的韵律和画的光彩。西晋陆机曾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题画诗的本质是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它又是专门为画而作的,较“诗中有画”更为直接明显地融入了画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具备“宣物”“存形”之效。清人沈德潜认为:“唐以前未见题画诗,开此体者,老杜也。”但据历代学者考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2019-04-15

  • 浅谈陶渊明诗中的隐逸情怀
    巧妙地寄托了他的隐逸情怀,体现了个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关键词:陶渊明 隐逸 田园诗 情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向来以建功立业,造福黎民为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形式。实质上,也就是要加官进爵,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他们十年寒窗的初衷,并非是想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儒家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但立德,通常需有圣人大贤的声望才可,绝大多数人自知无法达到此境界;立言者,需耐得住寂寞与困苦,因而大抵是仕途遇挫,腾达无望者为之;唯有立功,既可光宗耀祖,又可荣身自贵,实为名利双收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2019-03-08

  • 元四家山水画艺术风格分析
    画达到顶峰时期,隐逸性占据主导地位,绘画风格趋于写意,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新风气。清代的山水画在元代绘画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讲究个性新颖独到,注重意境的表达。元代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转折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对元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是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本文主要分析元四家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一步了解其成就。关键词:元四家 隐逸 意境 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艺术评鉴 2018年15期2018-12-27

  • 此中有真意,山水共知音
    并从中感悟中国的隐逸文化。关键词: 情景交融 山水审美意识 隐逸 谢灵运宗白华先生曾说:“文艺家在一个艺术表现里使情和景,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和宇宙人生的具体对象相交融互渗,创造出一个独立的宇宙,崭新的意象,就是所谓艺术意境。”可见,情景交融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对文本“景语”的浅层理解要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由此,学生进一步领悟“情语”,建构叙述者与自我相融的艺术意境。拓展思维方式、体会审美情趣与理解文化内蕴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笔者认为语文素养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情志独特的“种菜诗”
    人以“种菜”为“隐逸”代称,其实大都是菜翁之意不在菜,而是营造种菜所在乡野大地和山林为伍的隐逸气息。元明时王逢的《菜亭四咏》也是如此,是他在焦糊般的战乱中求生的一种反映,只是他更注重艺术的表达。关键词:王逢 种菜 情志 隐逸古人以“菜”为接地气的“隐逸”代称。《菜亭四咏》是元末明初江南著名诗人王逢的“咏菜”诗。菜翁之意不在菜,而在于和菜所在乡野大地与山林为伍的隐逸,历来如此。王逢的《菜亭四咏》也是如此,不过是他在焦糊般的战乱中求生的一种反映,只是他更注重艺

    名作欣赏 2018年5期2018-09-10

  • 西晋隐逸之士风与潘岳文学创作关系考
    要:西晋中朝,隐逸之思弥漫。自东汉中晚期形成的隐逸风气对魏晋士人的人生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名教即自然”的玄学思潮使得他们对隐逸有强烈的认同感,园林经济的发达又为士人的隐逸行为提供了条件。加之政局内乱频繁,在仕宦沉浮及生命忧虑的痛苦中,他们的隐逸思想时常涌现,创作了大量企慕隐逸、歌咏隐士的作品以抒发隐逸之情怀。潘岳作品中呈现出的隐逸之思,正是西晋士风中的隐逸之风影响其文学创作的结果。关键词: 西晋; 隐逸;潘岳;文学创作《后汉书·逸民列传》云:“自兹以

    大东方 2018年4期2018-09-10

  • 萧娴书法作品中蕴藏的“隐逸”气息
    〕萧娴;女书家;隐逸萧娴的书法至今备受推崇,萧娴与林散之、胡小石、高二适等人谈书论艺 ,交往甚密,被称为“金陵四家”,代表了当时中国书坛的高度。此外,萧娴与刘海粟、陈大羽、章太炎、于右任、启功、武中奇、董寿平等名家都有交往,互相切磋书艺,开阔眼界,成就了一代萧娴。很多学者在研究了中国近代书坛著名书家的作品后,皆认为萧娴虽是女子,但是胸襟很大,所以写的字格局也大,气象万千,蕴藏着浓郁的隐逸气息,值得学书者认真研究。一、对隐逸气息的认识翻开灿烂的中国文化,隐逸

    艺海 2018年7期2018-08-16

  • 浅谈陶渊明诗歌中隐逸情怀
    明并不是天生的“隐逸”诗人。他曾经积极入仕,归隐后甘于躬耕田园。入仕的情怀下包涵着儒家积极入世的的思想,同时也受到当时玄学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融入了自己的情怀,寓情于景,寓情于物,隐逸情怀的产生与他的人生轨迹、性格心理紧密联系在一起。陶渊明隐逸情怀可以说是由“闲居”到“隐居”的渐变。只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由从政转向属文。解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窥探他人生轨迹以及他归隐的真正原因。关键词:陶渊明;诗歌;隐逸;情怀作者简介:严志波(1992.2-),男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2018-07-27

  • 手植紫藤,我心徵明
    的布置隐含了不少隐逸观念,这更为拙政园增添了几分韵味。文章主要以拙政园及文徵明的文人园林绘画为例,研究拙政园的诗情画意。关键词:园林设计;园林绘画;文人性;拙政园;文徵明;隐逸一、拙政园与文徵明的渊源游玩过拙政园的友人都知道,文徵明在拙政园内留下了不少自己的足迹。“香洲”“梧竹幽居”[1]“涵青”匾额即为文徵明题字,其中“香洲”额下有跋云:“文待诏[2]旧书‘香洲二字,因以为额。昔唐徐元固诗云:‘香飘杜若洲。[3]盖香草所以况君子也。乃为之铭日:‘撷彼芳草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4期2018-06-21

  • 掩映的美学
    遮;宋画;遮蔽;隐逸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5-0095-08“门遮”本为许慎释“阑”之语①,然而,“门遮”在正统文献中很少出现,我们推测,许慎所谓的“门遮”应是当时人的口语。由于“阑”作为名词在后世主要指“栏杆”,和本文所说的“门遮”不同,故本文依然使用“门遮”这一原初概念来展开讨论。“门遮”的功能和形状都与“门”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5期2018-06-11

  • 金涓及其诗歌初探
    他的唱和赠答诗和隐逸诗,是他自然、自适、自由的生活外现。金涓高洁的品性,不同流俗的人生追求,成为后世文人效仿的人格范式。关键词: 金涓; 《青村遗稿》; 隐逸; 山水诗; 酬唱诗中图分类号: I2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8)02-0060-04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重武轻文的统治政策,很多南方的文人一度受到打压和排挤,因此很多文人选择幽居在野,这使他们有更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金涓就是其中之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5-14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姑孰派;出世;隐逸一、萧云从与姑孰派萧云从,字尺木,号无闷道人,安徽芜湖人,是姑孰派的奠基人。萧云从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经历了晚明的风云变幻,自身也是命途多舛,直至明灭亡。萧云从从小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可见其好学程度。萧云从学习黄公望、倪云林等人,广采博取,笔意流利,妙造自然。晚年自成一家,成为“清疏韶华,笔意自然”的姑孰派创始人。姑孰是安徽的芜湖、当涂、繁昌三地。姑孰派的画家们大都是明朝遗民,他们有着孤傲、超然出世的品格,喜爱描绘家乡大自然的

    书画世界 2018年7期2018-05-14

  • 关于现代室内设计中“隐逸”主题设计的审美意识探讨
    008)0.引言隐逸是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所产生的,遁入山林潜心归隐的处世哲学。此种文化形式还包括了隐逸诗歌以及山水画还有园林造园等。此种思想在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在过国内则有着颇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比如我国的早期学者张立伟的《归去来兮-隐逸文化透视》还有张南的《隐士生涯》等都是对于隐逸观点的描述。隐逸思想也对于诗歌、文学创作还有绘画以及园林艺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影响,很大程度的影响都是在大环境上。而室内设计主要包括了空间、材质以及摆设陈列等多种方面,都融入了隐逸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0期2018-04-03

  • 牟巘及其隐逸诗风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隐逸观念出发,引出元代文人的隐逸观念;第二部分先从牟巘本身的隐居行为和个人成就说明牟巘作为隐士所具备的资格;重点立足于他的诗歌作品,从内容、诗风等方面展开叙述作品中的隐逸表现,试图对牟巘诗歌及其本人生活中的隐逸之风作一评述。关键词: 隐逸 饮酒 固守贫穷 恬淡一、隐逸概念追溯元代诗坛有多种多样的文化现象,其中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的现象主要有隐逸、游历、雅集、题画四种现象。隐逸之风并非始于元代,但是在元代隐逸之风却尤其盛行。晋王康琚有“小隐隐陵

    文教资料 2017年32期2018-03-27

  • 试论张镃词中的隐逸思想
    : 张镃 南宋 隐逸 道教游仙词 咏物词张镃,字功父,号约斋,徙居临安,祖籍西秦,是循忠烈王张俊的曾孙。南渡之初,出身寒微的张俊凭借勤王护驾、拥立赵构、平定叛乱等功劳,逐渐成长为宋高宗的嫡系将领,与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名将,是稳定南宋局势的重要人物。在继承了祖辈地位财富的基础之上,张镃进一步将士大夫的风雅与好客发挥到极致,成为张氏家族由武转文的关键人物。淳熙十四年,张镃舍宅为禅寺,举家搬到西边的宅地,并花费了十四年时间营建其“桂隐园林”。此

    文教资料 2017年33期2018-03-27

  • 王寅散曲的叹世隐逸内涵
    探讨其散曲的叹世隐逸内涵。关键词:王寅;散曲;叹世;隐逸王寅是晚明时期颇具特色的散曲作家,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年少时慕古名流,好结任侠之客,但也和当时的士人一样,希望科举入仕,能够让自己的才干得以施展,满腹诗书不至于消磨在平庸的生活中,但没想到的是,王寅“虽悬霄汉心,难画葫芦样。”[1]纵然有着一腔浩然之气,纵然才华干云霄,却因无法迎合八股文呆板僵化的格式套路而铩羽归去。王寅大约五十岁左右时入幕充塞,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在此之前,王寅曾归隐山林,在此之后,

    小说月刊 2017年12期2018-02-05

  • 浅析古代诗歌中“诗瓢”的文化意涵和表现
    瓢;文化;葫芦;隐逸“诗瓢”作为一个文化典故,产生于晚唐时期,但在当时并未发展成为有固定意涵的诗歌意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演变后,“诗瓢”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意涵,除了有对于“诗瓢”原始意涵的继承和补充外,还一部分是通过和其他“瓢”典故的融合,实现了内涵的升华,增加了“诗瓢”意象在诗歌中的表现力。一、“诗瓢”的产生和内涵“诗瓢”的故事发生在唐朝,但最早的记载却是在宋朝。朱胜非的《绀珠集》、曾慥的《类说》都提到过这个故事,但内容简略。黄休复所撰《茅亭客话

    神州·中旬刊 2018年1期2018-01-25

  • 浅析侠文化中的“隐逸”之道
    文化,对侠文化的隐逸现象做简要阐述。关键词:侠文化;墨家思想;隐逸“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感慨于蘧伯玉的理智果敢,并认为这才是君子所应有的模样——这其实也是儒家思想里的待时之隐,个人的或仕或隐,是与国家政治命运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这样说,儒生们的隐,是身不由己的。而与儒生们的身不由己不同,另一类人的隐则是遵从自己内心真实意愿的,这就是侠士。事实上,侠士的归宿也无非只有两种:出或隐。而侠士的出,则又有生或死两种结局。侠士出而生的典型代表,

    小说月刊 2017年11期2018-01-03

  • 浅析侠文化中的“隐逸”之道
    最好的归宿莫过于隐逸了。因为正如前文所说,选择出仕的侠士们,不管是生是死,最终都是与侠的本意相背离并且渐行渐远的。而说到侠士之隐,就不得不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巨子墨子。虽然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样,在主流上都属于入世思想。但是由墨子所开创的墨家学派,也对隐逸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墨家人物任侠使气,仗义执言,因此“墨子之门多勇士”,注定了墨家门人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则注明了墨家幻想人格的侠肝义胆。墨家思想直接影响并形

    小说月刊 2017年21期2017-12-06

  • 关于现代室内设计中“隐逸”主题设计的审美意识探讨
    性的空间,恰巧“隐逸文化”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精神,古代的建筑艺术中人文精神处处皆是,并且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古建筑中更是隐逸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小中见大,宛自天开。若能将其中的隐逸文化思想融入现代室内环境设计,那么将对于新时期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深远甚至意义重大。关键词:室内设计;隐逸;审美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157-01一、隐逸思想在现代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美学表达1.尊重原有自然场所。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9期2017-10-22

  • 论华喦写意花鸟画中的隐逸情怀
    探讨画中所隐含的隐逸精神,展现精神对艺术的作用,透视出华喦对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关键词:华喦;写意花鸟画;隐逸;精神;影响明清时期的花鸟画正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时代,大致可分为两大风格画派:一是恽寿平开创的没骨花卉画派,具有明快的绘画风格,清新自然地表现物象;二是以明代“青藤白阳”到清代八大山人、石涛等为代表的水墨写意画派,画风豪放,能充分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笔墨酣畅淋漓。清中后期的扬州画派继承了第二种,并在此基础上使之继续向前发展,而华喦是扬州画派中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7年7期2017-09-05